變法幫了腐敗的忙 二、時勢造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王安石也是一個志向非凡的人。
王安石天資聰慧,博學多才,讀書過目不忘,作文動筆如飛。
憑着自己的真才實學和滿腹經綸,他在二十二歲那年,即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進士第四名,從此踏上仕途。
與衆不同的是,少年得志的他,既沒有得意忘形,也沒有飛黃騰達,更沒有上竄下跳結交權貴,為自己謀取高位。
從宋仁宗慶曆二年到宋英宗治平四年,二十五年間王安石一直在關注和思考着國家的命運與前途,《宋史?王安石傳》說他“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這個志向和這些思考曾促使他給仁宗皇帝上過萬言書。
史家認為,這份萬言書其實就是他後來實施變法的綱領性文件(後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萬言書交上去以後就沒有了下文。
王安石明白,改革時機未到。
于是,他一次次謝絕了朝廷的任命,繼續在地方官任上韬光養晦,并種他的試驗田。
王安石謝絕這些任命也并不容易。
因為當時的輿論,是“以金陵(即王安石)不做執政為屈”。
朝廷也屢屢“欲俾以美官”,隻怕他不肯接受(惟患其不就也)。
有一次,官府派人将委任狀送上門去,王安石照例不肯接受,送信人隻好跪下來求他。
王安石躲進廁所裡,送信人則将委任狀放在桌上就走,卻又被王安石追上退還。
在王安石看來,做不做官,以及做什麼官,都并不要緊,要緊的是能不能做事。
如果在朝廷做大官而不能做事,那就甯肯在地方上做一個能做事的小官。
在宋神宗承繼大統之前,王安石确實更願意做地方官。
他考中進士以後,曾分配到淮南當判官。
照規矩,任期期滿後,可以通過提交論文的方式,在京師謀一個體面的官職(許獻文求試館職)。
王安石卻不這樣做(安石獨否),又調任鄞縣當縣長。
在鄞縣任上,他“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實實在在地為民辦事。
更重要的是,他還“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
這其實就是他後來變法的預演了。
這樣一來,當改革變法時機成熟時,王安石就已經有了足夠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準備。
正因為如此,當王安石與宋神宗君臣相遇時,他就能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談了。
熙甯元年四月,神宗問王安石,要治國,何為先?王答:“擇術為先”。
神宗又問,你看唐太宗怎麼樣?這時,身為翰林學士的王安石居然回答說,要做就做堯、舜,做什麼唐太宗呢?這當然很對神宗的胃口。
不過這時神宗還很猶豫。
他還要繼續考察,看看這個口出狂言的中年人究竟是不是自己尋覓已久的人選。
直到王安石已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熙甯二年,在君臣雙方一次金殿對策後,宋神宗才下定決心,銳意革新,厲行變法,并由王安石來主持這項工作。
神宗的決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道理之一,就是王安石志雖大而才不疏。
在這次金殿對策時,神宗曾問王安石,說大家都說你隻懂理論(但知經術),不懂實踐(不曉世務),是不是這樣?王安石回答說,理論原本就是指導實踐的(經術正所以經世務)。
隻因為後世所謂理論家都是庸人,這才弄得大家都以為理論不能用于實踐了。
這很在理,也是實情,但神宗仍不放心,又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王安石答:“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至此,君臣二人的思想完全取得了一緻。
宋神宗聖意已定:改革變法,非君莫
王安石天資聰慧,博學多才,讀書過目不忘,作文動筆如飛。
憑着自己的真才實學和滿腹經綸,他在二十二歲那年,即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進士第四名,從此踏上仕途。
與衆不同的是,少年得志的他,既沒有得意忘形,也沒有飛黃騰達,更沒有上竄下跳結交權貴,為自己謀取高位。
從宋仁宗慶曆二年到宋英宗治平四年,二十五年間王安石一直在關注和思考着國家的命運與前途,《宋史?王安石傳》說他“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這個志向和這些思考曾促使他給仁宗皇帝上過萬言書。
史家認為,這份萬言書其實就是他後來實施變法的綱領性文件(後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萬言書交上去以後就沒有了下文。
王安石明白,改革時機未到。
于是,他一次次謝絕了朝廷的任命,繼續在地方官任上韬光養晦,并種他的試驗田。
王安石謝絕這些任命也并不容易。
因為當時的輿論,是“以金陵(即王安石)不做執政為屈”。
朝廷也屢屢“欲俾以美官”,隻怕他不肯接受(惟患其不就也)。
有一次,官府派人将委任狀送上門去,王安石照例不肯接受,送信人隻好跪下來求他。
王安石躲進廁所裡,送信人則将委任狀放在桌上就走,卻又被王安石追上退還。
在王安石看來,做不做官,以及做什麼官,都并不要緊,要緊的是能不能做事。
如果在朝廷做大官而不能做事,那就甯肯在地方上做一個能做事的小官。
在宋神宗承繼大統之前,王安石确實更願意做地方官。
他考中進士以後,曾分配到淮南當判官。
照規矩,任期期滿後,可以通過提交論文的方式,在京師謀一個體面的官職(許獻文求試館職)。
王安石卻不這樣做(安石獨否),又調任鄞縣當縣長。
在鄞縣任上,他“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實實在在地為民辦事。
更重要的是,他還“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
這其實就是他後來變法的預演了。
這樣一來,當改革變法時機成熟時,王安石就已經有了足夠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準備。
正因為如此,當王安石與宋神宗君臣相遇時,他就能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談了。
熙甯元年四月,神宗問王安石,要治國,何為先?王答:“擇術為先”。
神宗又問,你看唐太宗怎麼樣?這時,身為翰林學士的王安石居然回答說,要做就做堯、舜,做什麼唐太宗呢?這當然很對神宗的胃口。
不過這時神宗還很猶豫。
他還要繼續考察,看看這個口出狂言的中年人究竟是不是自己尋覓已久的人選。
直到王安石已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熙甯二年,在君臣雙方一次金殿對策後,宋神宗才下定決心,銳意革新,厲行變法,并由王安石來主持這項工作。
神宗的決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道理之一,就是王安石志雖大而才不疏。
在這次金殿對策時,神宗曾問王安石,說大家都說你隻懂理論(但知經術),不懂實踐(不曉世務),是不是這樣?王安石回答說,理論原本就是指導實踐的(經術正所以經世務)。
隻因為後世所謂理論家都是庸人,這才弄得大家都以為理論不能用于實踐了。
這很在理,也是實情,但神宗仍不放心,又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王安石答:“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至此,君臣二人的思想完全取得了一緻。
宋神宗聖意已定:改革變法,非君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