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曾照渠溝 三、是非功過
關燈
小
中
大
于所謂“不得人心”也要做分析,看看是不得哪些人的心。
問題在于晁錯的對立面恰恰不是小人。
袁盎就不是。
袁盎是一個正義耿直的人。
當他還隻是個秩比六百石的“中郎”(侍衛官)時,就敢對漢文帝說平定了諸呂之亂的绛侯周勃隻是功臣(有功之臣),不是社稷臣(和國家休戚相關、和君王生死與共、和朝廷肝膽相照的棟梁之臣),氣得周勃痛罵袁盎,說我和你哥是哥們,你小子卻在朝廷上诽謗我!後來,周勃被免去丞相職務,回到自己的封國。
封國的人落井下石,告他謀反。
周勃被捕下獄,滿朝文武噤若寒蟬(宗室諸公莫敢為言),挺身而出為他辯誣的,卻是當年說他“壞話”的袁盎(唯袁盎明绛侯無罪)。
周勃的無罪獲釋,也多虧了袁盎的努力(绛侯得釋,盎頗有力)。
可見袁盎的為人是很正派的。
這樣的正直之士,難道是小人? 袁盎也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
他擔任隴西都尉時,“仁愛士卒,士卒皆争為死”。
擔任吳國丞相時,手下有人和他的婢女偷偷相愛(有從史嘗盜愛盎侍兒)。
袁盎知道後,裝聾作啞,置若罔聞,并不追究。
後來,這個下屬聽說東窗事發,畏罪潛逃,袁盎親自把他追了回來,将婢女賜給他,還讓他擔任原來的職務。
七國之亂時,袁盎被吳王扣押在軍中,看守他的軍官碰巧就是此人,于是袁盎得以逃脫。
可見袁盎的為人是很厚道的,他的好心也得到了好報。
這樣的仁恕之士,難道是小人? 實際上袁盎在朝廷享有崇高的威望,在江湖上也享有崇高的威望。
文帝時著名的大法官張釋之就是他發現并推薦給朝廷的,武帝時著名的直腸子汲黯也非常仰慕他(常慕傅柏、袁盎之為人也)。
汲黯是被認為幾近“社稷之臣”(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的人。
他也常常不給皇帝面子(數犯主之顔色)。
直言不諱批評漢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義”的就是他,諷刺漢武帝用人就像堆柴火“後來居上”(該成語即典出于此)的也是他。
漢武帝對他是又敬又怕,禮遇甚隆,甚至讓他三分。
大将軍衛青入侍宮中,漢武帝坐在馬桶上就見了。
丞相公孫弘平時晉見,漢武帝衣冠不整就見了。
但如果是汲黯來了,漢武帝一定衣冠楚楚,鄭重其事地接見。
這樣的人都敬重仰慕袁盎,袁盎難道會是小人? 袁盎還是一個俠肝義膽的人。
他的朋友也多為俠義之士,比如季布的弟弟季心。
季布、季心這哥倆都是“為氣任俠”的。
季布的特點是“一諾千金”,季心的特點是“勇冠三軍”。
季心做中尉司馬時,連他的長官――中尉郅都對他客客氣氣。
郅都是景帝和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外号“蒼鷹”,行法不避權貴,皇親國戚見了他都側目而視,他也不把那些鳳子龍孫放在眼裡,卻唯獨尊敬季心。
郅都尊敬季心,季心則最為尊敬袁盎。
季心住在袁盎家裡時,把袁盎當作自己的長輩,把灌夫和籍福當作自己的弟弟。
灌夫和籍福也是俠義之人。
灌夫的特點是“剛直使酒,不好面谀”,籍福的特點是“左右逢源,善與人謀”。
這兩個也都是俠義之士。
此外還有劇孟。
劇孟也是大俠。
袁盎曾經說過,一個人有了危難,上門求救,不推脫說父母尚在,也不裝着不在家的,除了季布的弟弟季心,大約就隻有劇孟了。
袁盎與季心、劇孟、灌夫、籍福等人為伍,可見袁盎的為人是很慷慨的。
正因為袁盎兼有國士和俠士之風,所以他其實是死于國難――因為反對梁王劉武謀取儲君地位而被刺身亡。
而且,梁王派來的第一個刺客還不忍心對他下手。
這樣的死國之士,難道是小人? 其實,不但袁盎不是小人,其他反對晁錯的人也不是。
比如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聯名上書要殺晁錯的廷尉張歐,就是“忠厚長者”。
此公當司法部長兼法院院長時,但凡發現案子有疑點,就一定退回去重審;實在證據确鑿罪無可赦,則流着眼淚向被告宣讀判決書,送他們上路,保證要讓囚犯死而無憾。
所以《史記》和《漢書》都說他“其愛人如此”。
這樣一個人如果也主張殺晁錯,那麼,晁錯恐怕就當真有點問題了。
問題在于晁錯的對立面恰恰不是小人。
袁盎就不是。
袁盎是一個正義耿直的人。
當他還隻是個秩比六百石的“中郎”(侍衛官)時,就敢對漢文帝說平定了諸呂之亂的绛侯周勃隻是功臣(有功之臣),不是社稷臣(和國家休戚相關、和君王生死與共、和朝廷肝膽相照的棟梁之臣),氣得周勃痛罵袁盎,說我和你哥是哥們,你小子卻在朝廷上诽謗我!後來,周勃被免去丞相職務,回到自己的封國。
封國的人落井下石,告他謀反。
周勃被捕下獄,滿朝文武噤若寒蟬(宗室諸公莫敢為言),挺身而出為他辯誣的,卻是當年說他“壞話”的袁盎(唯袁盎明绛侯無罪)。
周勃的無罪獲釋,也多虧了袁盎的努力(绛侯得釋,盎頗有力)。
可見袁盎的為人是很正派的。
這樣的正直之士,難道是小人? 袁盎也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
他擔任隴西都尉時,“仁愛士卒,士卒皆争為死”。
擔任吳國丞相時,手下有人和他的婢女偷偷相愛(有從史嘗盜愛盎侍兒)。
袁盎知道後,裝聾作啞,置若罔聞,并不追究。
後來,這個下屬聽說東窗事發,畏罪潛逃,袁盎親自把他追了回來,将婢女賜給他,還讓他擔任原來的職務。
七國之亂時,袁盎被吳王扣押在軍中,看守他的軍官碰巧就是此人,于是袁盎得以逃脫。
可見袁盎的為人是很厚道的,他的好心也得到了好報。
這樣的仁恕之士,難道是小人? 實際上袁盎在朝廷享有崇高的威望,在江湖上也享有崇高的威望。
文帝時著名的大法官張釋之就是他發現并推薦給朝廷的,武帝時著名的直腸子汲黯也非常仰慕他(常慕傅柏、袁盎之為人也)。
汲黯是被認為幾近“社稷之臣”(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的人。
他也常常不給皇帝面子(數犯主之顔色)。
直言不諱批評漢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義”的就是他,諷刺漢武帝用人就像堆柴火“後來居上”(該成語即典出于此)的也是他。
漢武帝對他是又敬又怕,禮遇甚隆,甚至讓他三分。
大将軍衛青入侍宮中,漢武帝坐在馬桶上就見了。
丞相公孫弘平時晉見,漢武帝衣冠不整就見了。
但如果是汲黯來了,漢武帝一定衣冠楚楚,鄭重其事地接見。
這樣的人都敬重仰慕袁盎,袁盎難道會是小人? 袁盎還是一個俠肝義膽的人。
他的朋友也多為俠義之士,比如季布的弟弟季心。
季布、季心這哥倆都是“為氣任俠”的。
季布的特點是“一諾千金”,季心的特點是“勇冠三軍”。
季心做中尉司馬時,連他的長官――中尉郅都對他客客氣氣。
郅都是景帝和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外号“蒼鷹”,行法不避權貴,皇親國戚見了他都側目而視,他也不把那些鳳子龍孫放在眼裡,卻唯獨尊敬季心。
郅都尊敬季心,季心則最為尊敬袁盎。
季心住在袁盎家裡時,把袁盎當作自己的長輩,把灌夫和籍福當作自己的弟弟。
灌夫和籍福也是俠義之人。
灌夫的特點是“剛直使酒,不好面谀”,籍福的特點是“左右逢源,善與人謀”。
這兩個也都是俠義之士。
此外還有劇孟。
劇孟也是大俠。
袁盎曾經說過,一個人有了危難,上門求救,不推脫說父母尚在,也不裝着不在家的,除了季布的弟弟季心,大約就隻有劇孟了。
袁盎與季心、劇孟、灌夫、籍福等人為伍,可見袁盎的為人是很慷慨的。
正因為袁盎兼有國士和俠士之風,所以他其實是死于國難――因為反對梁王劉武謀取儲君地位而被刺身亡。
而且,梁王派來的第一個刺客還不忍心對他下手。
這樣的死國之士,難道是小人? 其實,不但袁盎不是小人,其他反對晁錯的人也不是。
比如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聯名上書要殺晁錯的廷尉張歐,就是“忠厚長者”。
此公當司法部長兼法院院長時,但凡發現案子有疑點,就一定退回去重審;實在證據确鑿罪無可赦,則流着眼淚向被告宣讀判決書,送他們上路,保證要讓囚犯死而無憾。
所以《史記》和《漢書》都說他“其愛人如此”。
這樣一個人如果也主張殺晁錯,那麼,晁錯恐怕就當真有點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