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曾照渠溝 四、晁錯其人
關燈
小
中
大
晁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說,晁錯是颍川(在今河南省境内)人,早年追随轵縣人張恢學習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學”,擱在現在,就是政法學院或政法專業畢業的。
學成之後,參加太常寺的博士考試,因為文字功夫好而當上了太常掌故(以文學為太常掌故)。
太常掌故是太常寺裡的一個小吏。
太常也叫奉常,寺就是部。
漢代的太常寺相當于隋唐以後的禮部,掌管宗廟祭祀和禮儀,也管教育,負責選試博士。
那時的“博士”不是學位,是官職,戰國時期就有,秦漢因之,職責是“掌通古今”,也就是掌握古往今來的曆史知識,以備皇帝顧問和咨詢。
太常寺博士考試的結果分為兩等,一等的叫甲科,二等的叫乙科。
甲科出身的補郎,乙科出身的補吏。
郎,就是宮廷侍衛官;吏,就是政府辦事員。
一個年輕人,在皇帝身邊做幾年“郎”,便很容易升上去,吏要升官就難一些。
所以郎的出身和出路都比吏好。
太常掌故就是乙科出身的小吏,級别百石。
漢制,副縣級的吏員秩四百石至二百石,叫長吏(長字讀上聲);百石以下的,叫少吏(少字讀去聲)。
太常掌故就是這樣一個相當于主任科員(科級幹部)的“少吏”。
這位正科級的少吏時來運轉,是因為被朝廷選派出去學《尚書》。
我們知道,由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許多學問幾乎失傳,以至于“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精通《尚書》的隻剩下一個“濟南伏生”。
可是當朝廷發現他時,這位“故秦博士”已經九十多歲了,“老不可征”,隻好诏令太常寺選派可造之材到老先生家裡去學。
蒼天有眼,太常寺選中的年輕人就是晁錯。
這下子晁錯的學問大長,名聲也大振,說起話來頭頭是道。
文帝發現了這個人才,便任命他做太子府的官員。
先是做太子舍人,以後做門大夫,最後做到太子家令。
太子家令的級别是秩八百石,可以算是“中層幹部”了。
家令雖然比不上太子太師、太子太傅或太子太保,晁錯對後來的景帝影響卻很大。
此公“學貫儒法”,口才又好,經常在太子面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太子便對他“有點崇拜”(以其善辯得幸太子),太子的家人也都稱他為“智囊”。
“智囊”這個詞,最早是用在秦惠王的弟弟樗裡子的身上(樗音初)。
樗裡子這個人,大約是足智多謀的,故“秦人号曰智囊”,并有“力則任鄙,智則樗裡”的諺語。
可見“智囊”是一個很高的評價(顔師古的解釋是“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橐之盛物也”)。
顯然,晁錯也是個有才華的人。
晁錯還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他和同時代的賈誼(二人均誕生于公元前200年),堪稱西漢初年最有頭腦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論守邊疏》、《論貴粟疏》和賈誼的《治安策》、《過秦論》,也都被譽為“西漢鴻文”。
一個人有了思想,就總想表達出來。
如果這思想是關乎政治的,則還會希望實行。
所以,晁錯在太子府的時候,便屢屢上書言事,對時政發表意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
這篇疏文在收入《漢書》時,被分成兩個部分。
言“守邊備塞”的那一部分(即《論守邊疏》)收入《晁錯傳》,言“勸農力本”的那一部分(即《論貴粟疏》)收入《食貨志》。
我們現在讀這些文章,仍然能感覺到晁錯是很了不起的。
就說“言守邊備塞”。
所謂“守邊”,當時指防禦匈奴。
作為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一向是“中國”的大患。
用晁錯的話說,就是“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
這實在讓人惱火。
所以晁錯也主張對匈奴用兵,還比較了匈奴與“中國”的長短優劣,得出“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的結論。
這裡要說明一下,就是當時所謂“中國”,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并不是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說,晁錯是颍川(在今河南省境内)人,早年追随轵縣人張恢學習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學”,擱在現在,就是政法學院或政法專業畢業的。
學成之後,參加太常寺的博士考試,因為文字功夫好而當上了太常掌故(以文學為太常掌故)。
太常掌故是太常寺裡的一個小吏。
太常也叫奉常,寺就是部。
漢代的太常寺相當于隋唐以後的禮部,掌管宗廟祭祀和禮儀,也管教育,負責選試博士。
那時的“博士”不是學位,是官職,戰國時期就有,秦漢因之,職責是“掌通古今”,也就是掌握古往今來的曆史知識,以備皇帝顧問和咨詢。
太常寺博士考試的結果分為兩等,一等的叫甲科,二等的叫乙科。
甲科出身的補郎,乙科出身的補吏。
郎,就是宮廷侍衛官;吏,就是政府辦事員。
一個年輕人,在皇帝身邊做幾年“郎”,便很容易升上去,吏要升官就難一些。
所以郎的出身和出路都比吏好。
太常掌故就是乙科出身的小吏,級别百石。
漢制,副縣級的吏員秩四百石至二百石,叫長吏(長字讀上聲);百石以下的,叫少吏(少字讀去聲)。
太常掌故就是這樣一個相當于主任科員(科級幹部)的“少吏”。
這位正科級的少吏時來運轉,是因為被朝廷選派出去學《尚書》。
我們知道,由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許多學問幾乎失傳,以至于“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精通《尚書》的隻剩下一個“濟南伏生”。
可是當朝廷發現他時,這位“故秦博士”已經九十多歲了,“老不可征”,隻好诏令太常寺選派可造之材到老先生家裡去學。
蒼天有眼,太常寺選中的年輕人就是晁錯。
這下子晁錯的學問大長,名聲也大振,說起話來頭頭是道。
文帝發現了這個人才,便任命他做太子府的官員。
先是做太子舍人,以後做門大夫,最後做到太子家令。
太子家令的級别是秩八百石,可以算是“中層幹部”了。
家令雖然比不上太子太師、太子太傅或太子太保,晁錯對後來的景帝影響卻很大。
此公“學貫儒法”,口才又好,經常在太子面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太子便對他“有點崇拜”(以其善辯得幸太子),太子的家人也都稱他為“智囊”。
“智囊”這個詞,最早是用在秦惠王的弟弟樗裡子的身上(樗音初)。
樗裡子這個人,大約是足智多謀的,故“秦人号曰智囊”,并有“力則任鄙,智則樗裡”的諺語。
可見“智囊”是一個很高的評價(顔師古的解釋是“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橐之盛物也”)。
顯然,晁錯也是個有才華的人。
晁錯還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他和同時代的賈誼(二人均誕生于公元前200年),堪稱西漢初年最有頭腦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論守邊疏》、《論貴粟疏》和賈誼的《治安策》、《過秦論》,也都被譽為“西漢鴻文”。
一個人有了思想,就總想表達出來。
如果這思想是關乎政治的,則還會希望實行。
所以,晁錯在太子府的時候,便屢屢上書言事,對時政發表意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
這篇疏文在收入《漢書》時,被分成兩個部分。
言“守邊備塞”的那一部分(即《論守邊疏》)收入《晁錯傳》,言“勸農力本”的那一部分(即《論貴粟疏》)收入《食貨志》。
我們現在讀這些文章,仍然能感覺到晁錯是很了不起的。
就說“言守邊備塞”。
所謂“守邊”,當時指防禦匈奴。
作為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一向是“中國”的大患。
用晁錯的話說,就是“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
這實在讓人惱火。
所以晁錯也主張對匈奴用兵,還比較了匈奴與“中國”的長短優劣,得出“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的結論。
這裡要說明一下,就是當時所謂“中國”,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