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雅人的哲學
關燈
小
中
大
你有拐子馬,我有麻劄刀。
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
你有西瓜炮,我有太平洋。
――爪哇王朝太祖武皇帝罕必阇耶,《緻蒙古侵略者的一封公開信》 瑪雅人的處世哲學一直都是一個讓人着迷的研究課題,它難以捉摸,卻又鮮明地體現在瑪雅人的社會生活中。
如果需要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那麼最接近瑪雅哲學本源的總結如下:眼不見,不為實。
這是一種消極的實證主義,不經眼睛證實的存在就不算存在。
那麼,當一些存在威脅到瑪雅人的時候,這些天生的哲學家第一個反應就是把眼睛捂上,拒絕證實,這樣威脅從邏輯上來說也就不存在了。
他們會一直捂住眼睛,直到自己覺得安全,或者直到自己再也不需要考慮安全這完全取決于他們面前野獸的飽腹度。
這些中美洲叢林的野獸們也是瑪雅哲學的信徒,隻不過他們喜歡用嘴而不是眼睛去證實,而且它們的生活态度要比瑪雅人積極得多。
當殷商殖民軍團自從他們登陸以後就更換了名号在進攻納海姆部落時,大部分瑪雅人就是采取這種消極的防禦态度,從而給侵略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從順利登陸以後,攸侯喜指揮官一直忙于鞏固登陸場,他希望能在這裡修建起一座堅固的營寨,用來抵禦任何可能來自于瑪雅人的進攻。
在此期間,攸侯喜指揮官還派出了數支斥侯分隊去偵察附近的情況。
巫師們則忙于治療那些對當地水土不服的殷商戰士,這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因為沒人熟悉當地草藥,他們隻好用大錘當作麻醉劑,這對治療沒什麼幫助,但至少能讓患者安靜下來。
唯一無所事事的是那兩百名公共關系專家,他們每天就在距離營盤不遠處的叢林裡閑逛,并試圖對看到的任何一隻生物說話。
這個實驗在絕大多數生物身上都失敗了,甚至還有一名專家被美洲豹叼走,但針對金剛鹦鹉的實驗卻大獲成功。
金剛鹦鹉們十分樂于向這些外來者學習四聲語調,這可以讓它們有更多機會耍出花腔兒。
公共關系專家們更是喜出望外,所謂控制輿論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所有的人完美地重複你的話而不做任何思考,這些鹦鹉顯然是最佳受衆。
為此,專家們還在軍團内部發起了一場保護金剛鹦鹉的活動,告誡獵人和廚師們吃鹦鹉是不好的行為。
大部分人欣然接受了這個結論,金剛鹦鹉的肉太少,毛太多,本來在餐桌上也不怎麼受歡迎。
時至今日,還可以在一些中美洲叢林深處的鹦鹉口中聽到關于公共關系學理論的隻言片語。
事實上,本書的寫作也部分參考了這些鹦鹉後裔的言論,在此不一一鳴謝。
攸侯喜指揮官的斥侯分隊工作卓有成效,他們很快就發現了一個距離登陸場十二公裡遠的瑪雅部落。
偵察員回報說,那個部落目前局勢很平靜,住民們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步調,完全沒覺察到殷商軍團的到來或者說他們假裝沒覺察到殷商軍團的到來。
攸侯喜指揮官仔細分析了一下局勢,他判定那個小部落後來得知名字為納海姆就是瑪雅聯合水警的後勤基地。
如果能控制住這個部落,那麼不僅可以獲得大量補給物資,還可以擴大殷商軍團的活動領域。
其實有可能的話,他急需一名當地土人來做向導,來了解當地政治體制以及軍事實力,但翻譯是個大問題。
殷商殖民軍團的進攻是從共和曆前205年7月16日清晨開始的。
為了确保攻擊效果,除了必要的留守部隊以及夥食獵取部隊以外,攸侯喜指揮官派出了差不多全部主力部隊:三千名配備了青銅劍和木盾的戰士、三千名配備了長戈與長矛的甲士、一千五百名弓手,還有五十名自行配備了金剛鹦鹉的公共關系專家。
他們唱着昂揚的殷商戰歌,意氣風發地開往瑪雅部落,整齊的腳步聲隆隆作響。
在隊伍的前面是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叢林小路,而在隊伍的後面則是一條狼藉的寬闊大路。
攸侯喜指揮官騎在剛剛捕獲的野驢坐騎上,來回巡視。
這頭野驢是今天早上在山脊另外一側的草地上被捕的,剛開始的時候十分不馴服,拒絕與任何人包括公共關系專家合作。
一旦有人拿缰繩來套它,它就身體直立,或者後蹄猛踢。
這是殷商軍團登陸以來遭遇的最大規模的抵抗。
大軍出發在即,已經沒有時間慢慢馴化它。
攸侯喜指揮官便采取了一種比較極端的速成法,他穿上自己的全套青銅铠甲,然後跨到野驢的背上。
殷商人對于青銅冶煉中銅、錫和鉛的比例關系尚未熟知,他們也沒有元素周期表,所以殷商的青銅器普遍很沉重。
全副武裝的攸侯喜指揮官一屁股坐在野驢背上,驢子發出一聲悲鳴,屈辱地低下頭去,再也無法造次。
有些時候,暴力壓制要比講道理更有效果,尤其是對于驢子。
攸侯喜指揮官把這條心得刻在了腰間的一塊木片上。
這支龐大的部隊在路上花了大約三個半小時,等他們進入一片叢林中的開闊地時,差不多已經到中午了。
這正是一天之内太陽最為猛烈的時候,瑪雅的太陽神彷佛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子民受到欺淩,向着這群東方人射去了最灼熱的光劍。
戰士們有些騷動,他們中的一些人要求
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
你有西瓜炮,我有太平洋。
――爪哇王朝太祖武皇帝罕必阇耶,《緻蒙古侵略者的一封公開信》 瑪雅人的處世哲學一直都是一個讓人着迷的研究課題,它難以捉摸,卻又鮮明地體現在瑪雅人的社會生活中。
如果需要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那麼最接近瑪雅哲學本源的總結如下:眼不見,不為實。
這是一種消極的實證主義,不經眼睛證實的存在就不算存在。
那麼,當一些存在威脅到瑪雅人的時候,這些天生的哲學家第一個反應就是把眼睛捂上,拒絕證實,這樣威脅從邏輯上來說也就不存在了。
他們會一直捂住眼睛,直到自己覺得安全,或者直到自己再也不需要考慮安全這完全取決于他們面前野獸的飽腹度。
這些中美洲叢林的野獸們也是瑪雅哲學的信徒,隻不過他們喜歡用嘴而不是眼睛去證實,而且它們的生活态度要比瑪雅人積極得多。
當殷商殖民軍團自從他們登陸以後就更換了名号在進攻納海姆部落時,大部分瑪雅人就是采取這種消極的防禦态度,從而給侵略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從順利登陸以後,攸侯喜指揮官一直忙于鞏固登陸場,他希望能在這裡修建起一座堅固的營寨,用來抵禦任何可能來自于瑪雅人的進攻。
在此期間,攸侯喜指揮官還派出了數支斥侯分隊去偵察附近的情況。
巫師們則忙于治療那些對當地水土不服的殷商戰士,這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因為沒人熟悉當地草藥,他們隻好用大錘當作麻醉劑,這對治療沒什麼幫助,但至少能讓患者安靜下來。
唯一無所事事的是那兩百名公共關系專家,他們每天就在距離營盤不遠處的叢林裡閑逛,并試圖對看到的任何一隻生物說話。
這個實驗在絕大多數生物身上都失敗了,甚至還有一名專家被美洲豹叼走,但針對金剛鹦鹉的實驗卻大獲成功。
金剛鹦鹉們十分樂于向這些外來者學習四聲語調,這可以讓它們有更多機會耍出花腔兒。
公共關系專家們更是喜出望外,所謂控制輿論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所有的人完美地重複你的話而不做任何思考,這些鹦鹉顯然是最佳受衆。
為此,專家們還在軍團内部發起了一場保護金剛鹦鹉的活動,告誡獵人和廚師們吃鹦鹉是不好的行為。
大部分人欣然接受了這個結論,金剛鹦鹉的肉太少,毛太多,本來在餐桌上也不怎麼受歡迎。
時至今日,還可以在一些中美洲叢林深處的鹦鹉口中聽到關于公共關系學理論的隻言片語。
事實上,本書的寫作也部分參考了這些鹦鹉後裔的言論,在此不一一鳴謝。
攸侯喜指揮官的斥侯分隊工作卓有成效,他們很快就發現了一個距離登陸場十二公裡遠的瑪雅部落。
偵察員回報說,那個部落目前局勢很平靜,住民們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步調,完全沒覺察到殷商軍團的到來或者說他們假裝沒覺察到殷商軍團的到來。
攸侯喜指揮官仔細分析了一下局勢,他判定那個小部落後來得知名字為納海姆就是瑪雅聯合水警的後勤基地。
如果能控制住這個部落,那麼不僅可以獲得大量補給物資,還可以擴大殷商軍團的活動領域。
其實有可能的話,他急需一名當地土人來做向導,來了解當地政治體制以及軍事實力,但翻譯是個大問題。
殷商殖民軍團的進攻是從共和曆前205年7月16日清晨開始的。
為了确保攻擊效果,除了必要的留守部隊以及夥食獵取部隊以外,攸侯喜指揮官派出了差不多全部主力部隊:三千名配備了青銅劍和木盾的戰士、三千名配備了長戈與長矛的甲士、一千五百名弓手,還有五十名自行配備了金剛鹦鹉的公共關系專家。
他們唱着昂揚的殷商戰歌,意氣風發地開往瑪雅部落,整齊的腳步聲隆隆作響。
在隊伍的前面是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叢林小路,而在隊伍的後面則是一條狼藉的寬闊大路。
攸侯喜指揮官騎在剛剛捕獲的野驢坐騎上,來回巡視。
這頭野驢是今天早上在山脊另外一側的草地上被捕的,剛開始的時候十分不馴服,拒絕與任何人包括公共關系專家合作。
一旦有人拿缰繩來套它,它就身體直立,或者後蹄猛踢。
這是殷商軍團登陸以來遭遇的最大規模的抵抗。
大軍出發在即,已經沒有時間慢慢馴化它。
攸侯喜指揮官便采取了一種比較極端的速成法,他穿上自己的全套青銅铠甲,然後跨到野驢的背上。
殷商人對于青銅冶煉中銅、錫和鉛的比例關系尚未熟知,他們也沒有元素周期表,所以殷商的青銅器普遍很沉重。
全副武裝的攸侯喜指揮官一屁股坐在野驢背上,驢子發出一聲悲鳴,屈辱地低下頭去,再也無法造次。
有些時候,暴力壓制要比講道理更有效果,尤其是對于驢子。
攸侯喜指揮官把這條心得刻在了腰間的一塊木片上。
這支龐大的部隊在路上花了大約三個半小時,等他們進入一片叢林中的開闊地時,差不多已經到中午了。
這正是一天之内太陽最為猛烈的時候,瑪雅的太陽神彷佛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子民受到欺淩,向着這群東方人射去了最灼熱的光劍。
戰士們有些騷動,他們中的一些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