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明君

關燈
往京城的征途,他将在那裡獲取屬于自己的榮譽。

     可是唐寅兄,命運有時候是十分殘酷的。

     在進京趕考的路上,唐寅遇見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徐經。

     徐經,江陰人,是唐寅的同科舉人,他在趕考途中與唐寅偶遇,此時的唐寅已經是偶像級的人物,徐經對他十分崇拜,當即表示願意報銷唐寅的所有路上費用,隻求能夠與偶像同行。

     白吃白住誰不幹?唐寅答應了。

     徐經這個人并不出名,他雖不是才子,卻是财子,家裡有的是錢。

    才财不分家,這兩個人就這麼一路逍遙快活到了京城。

     進京之後,兩人開始了各自的忙碌,從他們進京到開考之間的這段時間,是一個空白,而事情正是從這裡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唐寅注定到哪裡都是明星人物,他在萬衆矚目之下進了考場,然後帶着輕松的微笑離開。

    和他同樣信心十足離開考場的,還有徐經。

     從考完的那一天起,唐寅就開始為最後的殿試做準備,因為考卷中的一道題目讓他相信,自己考上進士是闆上釘釘的事情,隻不過是名次前後不同罷了。

     可不久之後,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傳來,唐寅落榜了! 還沒等唐寅從驚詫中反應過來,手持鐐铐的差役就來到了他的面前,把他當作犯人關進了大獄。

     金榜題名的夢還沒有做醒,卻突然被一悶棍打醒成了階下囚,他想破腦袋也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唐寅所不知道的是,這次倒黴的并不隻他一個人,他的同期獄友還有徐經和程敏政。

    他們的入獄罪名是合謀作弊。

     唐寅的人生悲劇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而罪魁禍首就是考卷中的那一道題目。

     在這一年的考試中,考官出了一道讓人十分費解的題目,據說當年幾乎所有的考生都沒能找到題目的出處,還有人隻好交了白卷,隻有兩份卷子寫出了完美的答案。

     主考官程敏政當即表示,他将在這兩個考生中選出今科的會元。

     這兩份卷子的作者一個是唐伯虎,另一個就是徐經。

     其實事情到了這裡,似乎并沒有什麼問題,答出來了說明你有本事,誰也說不了什麼,可事情壞就壞在唐伯虎的那張嘴上。

     這位仁兄考完之後參加宴會,估計是喝多了,又被人捧了兩句,愛發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了,當時大家正在猜誰能夠奪得會元,唐伯虎意氣風發之下說出了一句話: “諸位不要争了,我必是今科會元!” 唐寅兄,你的好運到此為止了。

     所有人都聽到了這句話,很多人沒有在意,但更多的人卻把它記在了心裡。

     這是一句讓唐寅追悔終身的話,因為它出現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

    首先這裡不是吳縣,說話對象也不是他的朋友祝枝山、文征明,而是他的對手和敵人。

     更為重要的是,當唐寅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此次考試的成績單還沒發下來(發榜)。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當年的考生們對考試名次是十分關注的,由于進士錄取率太低,即使是才華橫溢,名滿天下,也萬萬不敢說自己一定能夠考上,更何況是考第一名? 你唐寅雖有才學,也自信得過了頭吧! 所以當酒宴上的唐寅還在眉飛色舞的時候,無數沉默的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這個人的自信裡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告黑狀從來都是讀書人的專長,很快就有人向政府反映這一情況,主考官們不敢怠慢,立刻彙報了李東陽。

    李東陽到底經驗豐富,當時就已估計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馬上報告了皇帝陛下。

     朱祐樘當即下令核查試卷,事實果然如傳言那樣,唐寅确實是今科會元的不二人選。

    而選定唐寅的人正是程敏政。

     事态嚴重了,成績單還沒有發布,你唐寅怎麼就能提前預知呢?當年那個時候,特異功能似乎還不能成為這一問題的答案。

     此時這件事情已經傳得滿城風雨,整日探頭探腦的言官們也不失時機跳了出來,政④治嗅覺敏銳的給事中華把矛頭直接指向了程敏政,認為他事先出賣了考題,因此唐伯虎和徐經兩人才能答出考題高中。

     華這一狀告得實在太狠,本來李東陽還想拉兄弟一把,讓徐經和唐伯虎回家三年之後再考,把這件事壓下去,可是這樣一來,事情就搞成了政④治陰謀、考場黑幕,隻好公事公辦,把這三位仁兄一股腦兒抓了進來。

     經過審理,案件内部判決如下: 禮部右侍郎程敏政:合謀作弊查無實據,但其仆人确系出賣考題給徐經,失察行為成立。

    結論:勒令退休。

     江陰舉人徐經:購買考題查實,作弊行為成立。

    結論:貶為小吏,不得為官。

     吳縣舉人唐寅:……。

    結論:貶為小吏,不得為官。

     當然了,這些都是内部結論,除處罰結果外,具體情況并未向社會公開。

     對了,還漏了一個: 給事中華:胡亂告狀,所言不實。

    結論:貶官。

     事實的真相 情況大概就是這樣,徐經買了考題,程敏政的仆人賣了考題,程敏政負領§導責任,而本着黑鍋人人有份的原則,唐寅算是連坐。

     這是一起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案情十分複雜,各種史料都有記載,衆說紛纭,難分真僞,但隻要我們以客觀的态度仔細分析案件細節,抽絲剝繭逐步深入,就會發現這起案件實際上——比想象中更為複雜! 事實上,這起所謂的科場舞弊案曆經幾百年,不但沒弄明白,反而越來越糊塗,成了不折不扣的懸案。

     此案到底複雜在哪裡,我來演示一下:目前我們要尋找的答案共有三個:一、徐經是否買了考題作弊。

    二、唐寅是否參與了作弊。

    三、程敏政是否知情。

     要找到答案,我們必須回到案件的起點,此案的起因就是那道難倒天下才子的題目,遺憾的是,我也沒有看到過那道題,不過這并不重要,像我這樣連三字經都背不全的廢才,即使事先知道題目估計也要交白卷。

     但我們從中可以知道關鍵的一點:這是一道超級難題,天下沒有幾個人能做出來。

     那麼徐經和唐寅能做出來嗎? 隻要考量一下這二位仁兄的實力,就能夠得出如下結論: 唐寅是比較可能做出來的,徐經是比較不可能做出來的。

     唐寅是全國知名的才子,學習成績優秀,是公認的優等生,就好比拿到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高中生,要進北大清華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而徐經雖然是個土财主,也考中了舉人,在全國範圍内不過是個無名小卒,指望他的腦筋開竅,智商突然爆發,那是不現實的。

     所以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徐經很有可能确實買了考題。

     第二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認為不是個問題,以唐寅的實力,還需要作弊嗎? 其實我也這樣認為,但分析後就會發現,具體情況并非那麼簡單。

     一年前,南京主考官梁儲把唐寅的卷子交給了程敏政,之所以前面專門提到這件事情,是因為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極有可能蘊含着一種特殊的含義——潛規則。

     而這種潛規則有一個特定的稱謂——約定門生。

     在明代,如果要評選最令人羨慕的官職,答案并不是尚書、侍郎,而是考官。

    今天的考官們主要工作不過是在教室裡來回巡視監考,然後拿點監考費走人,可在當時,這實在是個搶破頭的位置。

     原因很簡單,所有由這位考官點中的考生都将成為他的門生。

     明代的官場網絡大緻由兩種關系組成,一種是同學(同年),另一種是師生(門生),官場風雲變幻莫測,新陳代謝速度很快,今天還是正部級,鬼知道明天是不是就到閻王那兒報到了。

    要想長盛不衰,就得搞好關系。

     如果你混得不好,那也不要緊,隻要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