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明君

關燈
軌道上不斷散發着奪目的光彩,國力強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在王恕、馬文升的支持下,有三個人相繼進入内閣,他們的名字分别是劉健、李東陽、謝遷。

     這是三個非同一般的人,正是他們支撐着大明的政局,最終成就了朱祐樘的理想。

    這三個人堪稱治世之能臣,他們具有非凡的能力,并靠着這種能力在這個風雲際會的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功勳,有趣的是,他們三個人的能力并不相同,而這種能力上的差異也最終決定了他們迥異的結局。

     劉健,河南人,弘治元年入閣,資格最老,脾氣最暴,這人是個急性子,十分容易着急上火,但他卻有着一項獨特的能力——斷。

    這位内閣第一号人物有着極強的判斷能力,能夠預知事情的走向,并提前做出應對。

    正是這種能力幫助他成為弘治年間的第一重臣。

     李東陽,湖南人,弘治八年入閣,他是弘治三閣臣中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最厲害的一個。

     他的性格和劉健剛好相反,是個慢性子,平日總是不慌不忙,天塌下來就當被子蓋。

    他也有着自己獨有的能力——謀,此人十分善于謀略,凡事總要考慮再三之後才做出決斷,思慮十分嚴密,内閣的大多數決策都出自于他的策劃。

     謝遷,浙江餘姚人,弘治八年入閣,三閣臣中排行最後。

    這位仁兄雖然資曆最低,學曆卻最高,他是成化十一年(1475)高考第一名狀元,這人不但書讀得多,還能言善辯,這也使他具有了一種和内閣中另外兩個人截然不同的能力——侃。

     侃,俗稱侃大山,又名忽悠,謝遷先生兼任内閣新聞發言人,他飽讀詩書,口才也好,拉東扯西,經常把人搞得暈頭轉向,隻要他一開口,連靠說話罵人混飯吃的言官也自愧不如,主動退避三舍。

     當時朝廷内外對這個獨特的三人團有一個十分貼切的評語: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

     此三人通力合作,發揮各自所長,他們組成的内閣極有效率,辦事牢靠,其地位在明代曆史上僅次于“三楊”内閣,如果不是朱祐樘即位,任用了這三位能臣,按照朱見深那個搞法,大明王朝的曆史估計一百多年也就打住了。

     當然了,李東陽、劉健、謝遷之所以能靠着謀、斷、侃大展拳腳,安撫天下,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朱老闆的好領§導。

    而十多年後,朱老闆就退休去向老祖宗朱元璋彙報工作情況了,在這之後不久,他們三個人将面臨一次生死攸關的抉擇,而這次抉擇的結果最終給他們的能力下達了一張成績單: 忽悠(侃)是不行的,拍闆(斷)是不夠的,謀略才是真正的王道。

     這也是一個文才輩出的時代,傳承上千年的中華文化在這裡放*出了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

     之所以說李東陽要勝過劉健和謝遷,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謀略過人,李先生不但是政壇的領袖,也是文壇的魁首,他的書法和詩集都十分有名,據說他還活着的時候,親筆簽名字畫就可以挂在文物店裡賣,價錢也不低。

     由于名望太大,他每次出門後面總是跟着一大群粉絲和崇拜者,搞得他經常要奪路而逃,這些追随者還仿照他的詩文風格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流派,這就是文學史上名聲顯赫的茶陵派(李東陽是茶陵人)。

     而與此同時,一個姓名與李東陽極為類似的人的文章也在京城廣為流傳,并出現了很多擁護者,這個人的名字叫李夢陽。

     應該說明,這位李夢陽并不是類似金庸新、古龍新那樣的垃圾人物,事實上,要論對後世文壇的影響和名氣,李東陽還得叫他一聲前輩。

     李夢陽,甘肅人,時任戶部郎中,用現在的話說,這人應該算是個文壇憤青。

    他鄉試考了陝西省第一名,是八股文的高手,卻極為厭惡明代的文風。

    他認為當時的很多文章都是垃圾、廢物。

     他的這種說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你算老幾?有幾把刷子,敢說别人不行! 李夢陽此時卻表現出了極為反常的謙虛,他表示:諸位說得不錯,其實我也不行,你們也不可能服我,但我知道有幾個厲害的人,這幾個人你們不服都不行。

     然後他列出了這幾個人的名字,還别說,真是不服都不行。

     誰呢? 秦朝的李斯,漢朝的司馬相如、賈誼,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

     這幾個人你們敢叫闆嗎? 圖窮匕見的時候到了,李夢陽終于亮出了他的真正目的和文學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他的意思很明白,我對現在的文體不滿,但也承認自己才疏學淺,沒資格反對,但這些猛人是有資格的,大家一起向他們學習就是了。

     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裡程碑式的事件——複古運動,經曆了唐詩的揮灑、宋詞的豪邁、元曲的清新後,明代詩文又一次回到了起點。

     他的主張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其中有六個人名氣極大,後人便将他們與李夢陽合稱七才子,史稱“前七子”。

     當李東陽、李夢陽在文壇各領風騷的時候,江蘇吳縣的一個年輕人正在收拾行李,準備上京趕考,博取功名,雖然他并沒有成功,但他的名聲卻勝過了同時代的所有人,他的名字最終成為了大明王朝的驕傲,并傳揚千古,流芳百世。

     這個人叫唐寅,字伯虎。

     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一種奇特的人,他們似乎不需要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就能學富五車、縱橫古今,唐寅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唐寅是一個天才,從小時候起,周圍的人就這樣形容他,他确實很聰明,讀書悟性很高,似乎做什麼事情都不必付出太多努力,而衆人的誇耀使得到後來連他自己也信以為真,便不再上學,整日飲酒作樂,連考取功名做官也不放在眼裡。

     在這位天才即将被荒廢的關鍵時刻,他的朋友祝枝山前來拜訪他,承認了他的天分,卻也告訴他,若無十年寒窗,妄想金榜題名。

     祝枝山是一個十分特别的人,雖然他自己淡泊功名,卻真心期望他的朋友唐伯虎能夠幹出一番事業。

     唐伯虎聽從了他的勸告,謝絕了來客,閉門苦讀,終悟學業之道。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應天府舉行鄉試,十八歲的唐伯虎準備參加這次考試,考試前,他聚集了平生關系最好的三個朋友一起吃飯,在這次酒宴上,成竹在胸的他放出狂言: 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狂言,但他的三個朋友卻沒有絲毫異議,因為他們知道,眼前的這個人有說這句話的資格。

     參加唐寅酒宴的這三位朋友分别是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們四人被合稱為“吳中四才子”,也有人稱他們為江南四大才子。

     事實證明,唐寅沒有吹牛,在這次的鄉試中,唐寅考得第一名,成為應天府的解元。

    可能是他的文章寫得實在太好,當時的主考官梁儲還特意把卷子留下,給了另一個人看。

    但他不會想到,自己的這一舉動将給後來發生的事情布下重重疑團。

     看卷子的人就是程敏政,他和唐寅一樣,小時候也是個神童,後來做了李賢的女婿,平步青雲,他看過卷子後也十分欣賞,并在心中牢牢地記下了唐寅這個名字。

     不久之後,他們将在京城相聚,因為第二年,唐寅即将面對的主考官就是程敏政。

     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準備進京趕考,當時的他已經名動天下,所有的人都認為,在前方等待着這個年輕人的将是無比壯麗的錦繡前程。

     唐寅也毫不掩飾他的得意,他的目标已不再是考中一個小小的進士,他将挑戰自古以來讀書人的最高榮譽——連中三元! 他已經成為了解元,以他的才學,會元和狀元絕不是遙不可及的,如果一切順利,他将成為繼商辂之後的又一個傳奇! 信心十足的唐寅踏上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