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明君

關燈
派官員們天天坐機關喝茶聊天,隻有這位仁兄我行我素,認真幹活,俗語說: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

    可見他的威望之高。

     而且此人還有一個特長——敢罵人。

    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達官顯貴,隻要幹了壞事,被他盯上了一準兒跑不掉,一天連上幾封奏折,罵到改正錯誤為止。

     而且此人每次上朝都會提出很多意見,别人根本插不上話,到後來大家養成了習慣,上朝都不說話,先看着他,等他老人家說完了再開口。

    有幾天不知道這位老兄是不是得了咽喉炎,上朝不講話了,結果出現奇迹,整個朝堂鴉雀無聲,大家都盯着王恕,提出了一個共同的疑問: “王大人,你咋還不說話呢?” 朱見深算被煩透了,他每天都呆呆地看着這位王大人在下面滔滔不絕,唾沫橫飛,搞得他不得安生。

    他想讓王恕退休,可這位仁兄十分敬業,從成化初年(1465)一直說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朱見深受不了了,把王大人打發到雲南出差,後來又派到南京當兵部尚書,可就是這樣,他也沒消停過。

     王大人時刻不忘國事,雖然離得遠了點,也堅持每天寫奏折,有時一天幾封,隻要看到這些奏折,那個喋喋不休的老頭子的身影就會立刻浮現在朱見深的眼前。

     就這樣,王大人堅持寫作,一直寫到了成化二十二年(1486),七十大壽過了,可習慣一點沒改,朱見深總是能夠及時收到他的問候。

     當年又沒有強制退休制度,忍無可忍之下,朱見深竟然使出了陰招,正巧南京兵部侍郎馬顯上書要求退休,朱見深照例批準,卻在上面加上了一句匪夷所思的話: “王恕也老了,就讓他退休吧。

    ” 聽到這句話,大家都目瞪口呆,馬顯退休,關王恕什麼事?可朱見深也有一肚子苦水沒處倒: “我是個不願意幹活的懶人,可也實在經不起唠叨,不得以出此下策,這都是被王老頭逼的啊!” 王恕啥也沒說,幹淨利落收拾東西回了家,這一年他七十一歲。

     朱見深是個得過且過的人,他在世上最怕的隻有兩個字——麻煩。

    王恕這種人自然不對他的胃口,可是朱祐樘與他的父親不同,他十分清楚王恕的價值。

     于是在弘治元年(1488),七十三歲高齡的王恕被重新任命為六部第一重臣——吏部尚書。

    這位老兄估計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雖然年紀大了,卻幹勁十足,上班沒幾天就開始考核幹§部,搞得朝廷内外人心惶惶。

    可這還沒完,不久之後,他向皇帝開刀了。

     王恕表示,每日早朝時間過短,很多事情說不完(符合他的特點),為了能夠暢所欲言,建議皇帝陛下犧牲中午的休息時間,搞一個午朝。

     這事要擱到朱見深身上,那簡直就算晴天霹靂,是萬萬不可能的事情,但朱祐樘同意了。

     這就是明君的氣度。

     王恕做了吏部尚書,開始折騰那些偷懶的官員,與此同時,另一個實權部門兵部也迎來了他們的新上司——馬文升。

     說來滑稽,這位馬文升大概還能算是汪直的恩人,他資格很老,成化十一年就當上了兵部侍郎,此後一直在遼東守邊界,當時汪直的手下在遼東經常惹事生非,挑起國際争端,可每次鬧了事就拍拍屁股走人,幫他收拾殘局的就是這位馬文升,到頭來領功的還是汪直。

     時間一長,汪直也不好意思了,曾找到馬文升,表示要把自己的軍功(挑釁鬧事)分給他一部分,馬文升卻笑着搖搖頭,隻是拉着汪直的手,深情地說道:“廠公,這就不必了,但望你下次立功前先提前告知一聲,我好早做準備。

    ” 汪直十分難堪,懷恨在心,就找了個機會整了馬文升一下,降了他的官,直到汪直死後,馬文升才回到遼東,依舊守他的邊界。

     朱祐樘是個明白人,他了解馬文升的能力,便召他入京擔任兵部尚書,這位新任的國防部∕長隻比人事部∕長王恕小十歲,也是個老頭子。

    可他的手段比王恕還厲害,一上任就開除了三十多個貪污的軍官,一時之間兵部哭天搶地,風雨飄搖。

     這下馬文升算是捅了馬蜂窩,要知道,兵部的這幫丘八們可都是粗人,人家不來虛的,有的下崗當天就回家抄起弓箭,埋伏在他家門口,準備等他晚上回家時射他一箭。

     馬文升也是個機靈人,從他的耳目那裡得知了這個消息,便躲了過去,可這幫人還不甘休,竟然寫了诋毀他的匿名信用箭*進了長安門,這下子連朱祐樘也發火了,他立刻下令錦衣衛限期破案,還給馬文升派了保镖,事情才算了結。

     這兩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子雖然頭發都白了,卻精神頭十足,他們官齡也長,想當年他們中進士的時候,有些官員還在穿開裆褲呢,論資排輩,見面都要恭恭敬敬叫他們一聲前輩,而且這兩人經曆大風大浪,精于權謀,當年汪直都沒能奈何他們,何況這些後生小輩的小把戲? 就這樣,二位老前輩上台之後一陣猛搞,沒過多久就把成化年間的垃圾廢物一掃而空,盛世大局就此一舉而定。

     當老幹§部大展神威的時候,新的力量也在這盛世中悄悄萌芽。

     弘治二年(14**),學士丘浚接受了一個特别的任務——編寫《憲宗實錄》,這也是**慣了,每次等到皇帝去世,他的兒子就必須整理其父執政時期的史官記載,制作成實錄,這些實錄都是第一手材料,真實性強,史料價值極高,我們今天看到的明實錄就是這麼來的,但由于這部史書長達上千萬字,且極其枯燥,所以流傳不廣。

     這是一項十分重要但卻十分繁瑣的工作,恰好擔任副總裁官的邱浚有個不太好的習慣——懶散。

    他比較自負,不想幹查詢資料這類基礎工作,就以老前輩的身份把這份工作交給編寫組裡一個剛進翰林院不久的新人來幹。

    這位新人倒也老實,十分高興地接受了任務。

     可過了一段時間,邱浚心裡一琢磨,感覺不對勁了:這要幹不好,可是個掉腦袋的事情啊。

     他連忙跑去找人,一問才知道這位新科翰林絲毫不敢馬虎,竟然已經完稿了,邱浚哭笑不得,拿着寫好的草稿準備修改。

     可是他仔細一看,不禁大吃一驚! 因為這篇文稿他竟然改不動一個字! 一向自負的邱浚對這篇完美的文稿竟也挑不出任何毛病,他驚奇地問道: “這是你自己寫的?”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後,他仔細地看了看這位新人,歎了口氣,拍着他的肩膀說道: “小子好好幹吧,将來你一定會有出息的。

    ” 這位翰林不安地點了點頭,此時的他并不明白這句話的分量。

     事實證明,邱浚雖然是個懶人,眼光卻相當獨到,這位寫草稿的青年就是後來曆經三朝不倒、權傾天下、敢拿劉瑾開涮、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的楊廷和。

     輝煌盛世 父親統治下的那些驚心動魄、朝不保夕的日子,朱祐樘永遠也不會忘記,他不想效仿自己那軟弱的父親,也不會容許那些暗無天日的景象再次出現,為了建立屬于自己的盛世,他付出了全部心力。

     這位仁兄自從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沒有休息過,是個不折不扣的勞碌命,為了實現盛世理想,他豁了出去,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批閱奏章,還要不停地開會,早上天剛亮就起床開晨會(早朝),中午吃飯時間開午會(午朝),此外他每天都要聽大臣的各種講座(日講),隔段時間還召集一堆人舉行大型論壇(經筵)。

     他的這份工作實在沒啥意思,除了做事就是做事,累得半死不活還時不時被言官們罵上幾句,也沒有人保障他的勞動權益,天下都是你的,你不幹誰幹? 朱祐樘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确實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時代。

     這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大明帝國在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