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勝算

關燈
都分不出來,一概不懂。

    而陳璘也充分發揮了他搞關系的特長,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與李舜臣進行了良好的溝通。

     這種方式就是寫詩。

     一到朝鮮,陳璘就寫了這樣一首詩給李舜臣: 不有将軍在,誰扶國勢危? 逆胡驅襄日,妖氛倦今時。

     大節千人仰,高名萬國知, 聖皇求如切,超去豈容辭! 就文學水平而言,這首詩大緻可以劃入打油體或是薛蟠體,還不是一般的差勁,但如果細細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政④治水平十分高超。

     前四句是捧人,作為李舜臣的上級,對下屬如此稱贊,也真算是下了血本。

     第五六句繼承風範,大肆誇獎李舜臣同志衆望所歸,威名遠揚,但這隻是鋪墊,核心部分在最後兩句,所謂聖皇求如切,隐含的意思就是勸人跳槽,建議李舜臣别在朝鮮幹了,到明朝去另謀高就。

     縱觀全詩,捧人是為了挖牆角,挖牆角也就是捧人,渾然天成,前後呼應,足可作為關系學的指定教材,寫入教科書。

     李舜臣被感動了,于是他連夜寫了幾首和詩回複陳璘,表達自己的感慨。

    并同時表示,願意聽從陳璘的指揮,齊心協力,驅逐倭奴。

     我一直認為,像陳璘這樣的人,無論明朝興衰與否,他都是餓不死的。

     在成功實現團結後,經過麻貴鼓動,陳璘率軍參加了順天戰役,然而由于戰局不利,麻貴率陸軍先行撤退,水軍失去支援,隻得铩羽而歸。

     對麻貴的行徑,陳璘十分憤怒,然而沒過多久,麻貴再次找到了他,并交給他另一個任務。

     麻貴告訴陳璘:我軍作戰計劃已定,自即日起,你所屬之明軍,應全部開赴海上。

     陳璘問:所往何事? 麻貴答:無定事,來回巡視即可。

     陳璘再問:那你準備幹什麼 麻貴回答:我哪裡也不去,駐守原地。

     看着一頭霧水,滿腔怒火的陳璘,麻貴終于說出了迷題的答案。

     三路攻擊失敗之後,麻貴已經确定,強攻是不可行的。

    即使攻下,明軍的損失也會極其慘重,而事情到了這步田地,談判也是不可信的。

    進退兩難之際,他想到了陳璘,想到了一個不戰而勝的方法。

     麻貴下令,所有明軍立即停火,中路軍董一元、西路軍劉綎派出使者,與對峙日軍協商停戰。

    總而言之,大家都不要動了。

     唯一活動的人,是陳璘。

    而他的任務,是率艦隊沿朝鮮海岸巡航,并擊沉所有敢于靠近海岸的日本船隊。

     這一軍事部署,在今天的軍事教科書裡,叫做囚籠戰術;在街頭大嬸的口中,叫關門打狗。

     經過無數次試探與挫折,麻貴終于找到了日軍的最大弱點——糧食。

     無論日軍多敢玩命,畢竟都是人,是人就要吃飯,而這些後勤補給必須由日本國内海運而來,所以隻要封【鎖海岸線,打擊日本船隊,敵軍必定不戰而潰。

     事實證明,麻貴的判斷是正确的。

    自十月中旬起,陳璘開始改行,幹起了海盜。

    率軍多次掃蕩,見船就搶,搶完就燒,把朝鮮沿海搞成了無人區。

    他幹得相當徹底,以至于某些朝鮮船隊由此經過,也被搶了。

     無奈之下,日軍隻得派藤堂高虎率水軍迎戰。

    但陳璘同志實在是多才多藝,不但能搶,也能打,幾次交鋒下來,藤堂高虎落荒而逃,再也不敢出來逞能(見璘舟師,懼不敢往來海中)。

     躲不過也搶不過,日軍叫苦不疊,特别是小西行長,因為三路日軍中,他的處境最慘,加藤清正占據蔚山,島津義弘駐紮泗川,這兩個地方離海很近,隻要躲過陳璘,靠岸把糧食卸下來就能跑。

     可是小西行長所處的順天,不但離海遠,而且水路複雜,千回百轉,進去了就出不來,陳璘最喜歡在這裡劫道,許多日本船打死都不願去。

     半個月下來,日軍餓得半死不活,小西行長沒轍了,竟然主動派人找到陳璘,希望他能讓條道出來,而作為代價,他提出了一個聳人聽聞的交換條件——一千兩百個人頭。

     這意思是,如果你放條生路給我走,我就留一千兩百人給你,請功也好,殺頭也罷,你自己看着辦。

     話說到這個地步,也是真沒辦法了。

    當然,陳璘并沒有答應,因為他要的,絕不僅僅是一千兩百人。

     日軍就此陷入絕境,但小西行長并不慌張,因為那個約定的日期,已經近在眼前。

     十一月五日,隻要等到那天,一切都将結束。

     在期盼和忐忑之中,這一天終究還是到來了。

     依照之前的約定,日軍加藤清正、島津義弘、小西行長三部開始有條不紊地收拾戰利品,準備撤退。

    而對峙的明軍,卻依然毫無動靜,仍舊被蒙在鼓裡。

     如無意外,日軍将攜帶其掠成果,背負着殺戮的血債,安然撤回日本。

     然而意外發生了。

     就在此前不久,日本五大老(豐臣秀吉五位托孤大臣)向明軍派出使者,表示如果朝鮮派出王子作為人質,并每年交納貢米、虎皮、人參,日方出于憐憫,将會考慮撤軍。

     今時今日,還敢如此狂妄,似乎有點不近情理,但事實上,這是日軍的一個策略。

    為了掩護即将到來的撤退,必須麻痹敵軍。

     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料到,這個所謂的計策,卻起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因為麻貴同志雖然姓麻,卻很難被麻痹。

    畢竟在明朝政府混了幾十年,什麼陰謀詭計都見過了,日本人在這方面,還處于小學生水平。

     所以麻貴立即判定了日軍的真實意圖——逃跑。

     此時是十一月七日,麻貴命令,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