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勝算
關燈
小
中
大
,泗川戰敗的消息傳來,無論是麻貴,還是加藤清正,大家都松了一口氣——解脫了。
在麻貴的統一調配下,東西兩路軍分别撤退,返回出發地,九月攻勢宣告結束。
在這次進攻中,明軍立功心切,日軍保命要緊,拼了半個多月,戰局卻無絲毫改變,大家都白忙活了。
最郁悶的人是麻貴,他盡心竭力策劃的進攻方案,卻無任何效果,實在是比較窩囊。
但更讓他絕望的是,經過此役,他已經确定,憑借目前明軍的實力,是不可能打破戰場僵局的,絞盡腦汁也無濟于事。
麻貴并不知道,此時距離日軍撤退,僅剩一個月時間。
如無意外,十一月五日,日軍将帶着搶掠的無數戰利品從容退回國内。
而那時,明軍隻能望洋興歎,目送日軍安然撤退。
但一個人的到來,終究還是改變了這一切。
☆等待 這個人的名字叫陳璘,字朝爵,廣東翁源人。
說起來,這位兄弟也算是老油條了,嘉靖末年就當上了指揮佥事,此後又東征西讨,幾十年下來,到萬曆年間,終于當上了總兵。
但他的仕途并不順利,破格提拔從來無分,領§導賞識一直無緣。
遊擊、參将、副将、副總兵一級級地升,做官做得那真叫艱苦。
據說是因為他是廣東人,且隻會講粵語,官話(即當時的普通話)講不好,也聽不懂,總不招人待見,所以進步很慢。
而且這人還有個缺點——貪,且不是一般的貪。
方式是多種多樣,層出不窮:派他去管兵,就放縱手下搶掠民财;派他去鎮守地方,就大興土木,貪污工程款;派去打仗,竟然又克扣軍饷。
在貪污這行當裡,可謂相當之牛。
可就是這麼個人物,偏偏極會打仗,而且什麼仗都打過。
開頭在山區打土匪地痞,後來到地方,又管過治安,抓過強盜小偷,還曾跟着一代名将(兼貪污犯)殷正茂混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剿滅了許多叛亂軍。
算起來,不聽招呼的各類人等,隻要在陸地上,他都滅過了。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連海上的品種,他也沒有放過,海賊、海盜、乃至于倭寇,都在他的消滅範圍之内。
可是這位水陸兩用人才,實在是毛病太多,誰沾上誰倒黴,所以一直以來,既沒人用,也沒人舉薦(朝士惜其才,不敢薦)。
和平年代,大家不想惹事,這種人就不能用,但戰争一來,自然就變成不能不用了。
萬曆二十年(1592),陳璘出山,前往朝鮮。
按照朝廷的原意,把這個愛惹麻煩的家夥放出來,自然是要他賣命打仗,可不知為什麼,這位兄弟去了一年,竟然什麼也沒幹,官卻升得極快,剛去的時候隻是個參将,很快就升為副将,萬曆二十一年,他已經當上了副總兵。
一仗沒打就混到這個地步,幾乎所有人都莫名其妙。
當然,陳璘除外,戰争結束後,他懷揣着升官的秘密,高高興興地收拾行李去了福建,并就任總兵,憑借他多年累積的撈錢經驗,發财緻富指日可待。
但紙包不住火,三年後,中日和談失敗,沈惟敬的忽悠被識破,石星被判下獄,而另一個秘密也就此曝光。
原來陳璘兄并非隻進不出,他除了能貪外,還很能送,石星收了他的錢,自然要幫他辦事,陳璘同志這才得以一路春風,扶搖直上。
可是現在石星倒了,官自然是沒法當了,去監獄找他退錢估計也不成,虧了本的陳璘隻好再次回了老家。
但人隻要有本事,就不怕沒活幹,萬曆二十五年(1597),中日再次開戰,朝鮮水軍全軍覆沒,李舜臣還在軍營裡扛木頭,要奪回制海權,隻能靠明朝水軍了。
于是陳璘再次找到了工作,雖然兵部尚書邢玠極端厭惡這個老官僚,可他沒有第二個選擇。
萬曆二十六年(1598)六月,陳璘率五千廣東水軍到達朝鮮,與他一同到來的,還有鄧子龍。
鄧子龍,豐城人,時任欽差備倭副總兵,都督佥事。
要論年頭,他的資格比陳璘還要老,嘉靖中期,他就已經從軍打仗了,多年來,奔波于廣東、雲南、緬甸、福建,東征西讨,戰鬥經驗豐富,而論人品,那就更不用說了,幾十年兢兢業業,從小兵幹起,不走後門,不搞關系,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實人。
正因為他過于老實,沒有後台,到六十多歲,才混到副總兵,且平時沉默寡言,即使受了委屈,也不與人争辯。
萬曆二十年(1592),他奉命出征,本來打了勝仗,卻背了黑鍋,被言官參劾免職,他沒有辯解,隻是默默地回了家。
但當萬曆二十五年(1597),他接到朝廷調令時,依然毫不猶豫地動身出發,盡管此時他已年逾七十,盡管他的職務隻是副總兵,盡管他即将聽從一個年紀比他小,品行比他差的人(陳璘是總兵)的指揮。
就這樣,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終于走到了一起,他們的出現,将徹底改變無數日軍的命運。
安置鄧子龍後,故地重遊的陳璘見到了他的另一個下屬——李舜臣。
此時的李舜臣剛剛得到解脫,元均戰死後,他奉命重新組建朝鮮水軍,雖然朝中還有很多人看他不順眼,但眼下局勢危急,這個爛攤子也隻能指望他了。
李舜臣之所以不招人待見,和他本人的性格有關,此人雖才具甚高,為人處世卻不行,不善與人相處,碰誰得罪誰,作為下屬,是十分難搞的。
但陳璘幹淨利落地搞定了他,雖然他在國内一口粵語,官話講得鬼都聽不懂,但到了國外,也就無所謂了,反正無論官話、粵語,人家
在麻貴的統一調配下,東西兩路軍分别撤退,返回出發地,九月攻勢宣告結束。
在這次進攻中,明軍立功心切,日軍保命要緊,拼了半個多月,戰局卻無絲毫改變,大家都白忙活了。
最郁悶的人是麻貴,他盡心竭力策劃的進攻方案,卻無任何效果,實在是比較窩囊。
但更讓他絕望的是,經過此役,他已經确定,憑借目前明軍的實力,是不可能打破戰場僵局的,絞盡腦汁也無濟于事。
麻貴并不知道,此時距離日軍撤退,僅剩一個月時間。
如無意外,十一月五日,日軍将帶着搶掠的無數戰利品從容退回國内。
而那時,明軍隻能望洋興歎,目送日軍安然撤退。
但一個人的到來,終究還是改變了這一切。
☆等待 這個人的名字叫陳璘,字朝爵,廣東翁源人。
說起來,這位兄弟也算是老油條了,嘉靖末年就當上了指揮佥事,此後又東征西讨,幾十年下來,到萬曆年間,終于當上了總兵。
但他的仕途并不順利,破格提拔從來無分,領§導賞識一直無緣。
遊擊、參将、副将、副總兵一級級地升,做官做得那真叫艱苦。
據說是因為他是廣東人,且隻會講粵語,官話(即當時的普通話)講不好,也聽不懂,總不招人待見,所以進步很慢。
而且這人還有個缺點——貪,且不是一般的貪。
方式是多種多樣,層出不窮:派他去管兵,就放縱手下搶掠民财;派他去鎮守地方,就大興土木,貪污工程款;派去打仗,竟然又克扣軍饷。
在貪污這行當裡,可謂相當之牛。
可就是這麼個人物,偏偏極會打仗,而且什麼仗都打過。
開頭在山區打土匪地痞,後來到地方,又管過治安,抓過強盜小偷,還曾跟着一代名将(兼貪污犯)殷正茂混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剿滅了許多叛亂軍。
算起來,不聽招呼的各類人等,隻要在陸地上,他都滅過了。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連海上的品種,他也沒有放過,海賊、海盜、乃至于倭寇,都在他的消滅範圍之内。
可是這位水陸兩用人才,實在是毛病太多,誰沾上誰倒黴,所以一直以來,既沒人用,也沒人舉薦(朝士惜其才,不敢薦)。
和平年代,大家不想惹事,這種人就不能用,但戰争一來,自然就變成不能不用了。
萬曆二十年(1592),陳璘出山,前往朝鮮。
按照朝廷的原意,把這個愛惹麻煩的家夥放出來,自然是要他賣命打仗,可不知為什麼,這位兄弟去了一年,竟然什麼也沒幹,官卻升得極快,剛去的時候隻是個參将,很快就升為副将,萬曆二十一年,他已經當上了副總兵。
一仗沒打就混到這個地步,幾乎所有人都莫名其妙。
當然,陳璘除外,戰争結束後,他懷揣着升官的秘密,高高興興地收拾行李去了福建,并就任總兵,憑借他多年累積的撈錢經驗,發财緻富指日可待。
但紙包不住火,三年後,中日和談失敗,沈惟敬的忽悠被識破,石星被判下獄,而另一個秘密也就此曝光。
原來陳璘兄并非隻進不出,他除了能貪外,還很能送,石星收了他的錢,自然要幫他辦事,陳璘同志這才得以一路春風,扶搖直上。
可是現在石星倒了,官自然是沒法當了,去監獄找他退錢估計也不成,虧了本的陳璘隻好再次回了老家。
但人隻要有本事,就不怕沒活幹,萬曆二十五年(1597),中日再次開戰,朝鮮水軍全軍覆沒,李舜臣還在軍營裡扛木頭,要奪回制海權,隻能靠明朝水軍了。
于是陳璘再次找到了工作,雖然兵部尚書邢玠極端厭惡這個老官僚,可他沒有第二個選擇。
萬曆二十六年(1598)六月,陳璘率五千廣東水軍到達朝鮮,與他一同到來的,還有鄧子龍。
鄧子龍,豐城人,時任欽差備倭副總兵,都督佥事。
要論年頭,他的資格比陳璘還要老,嘉靖中期,他就已經從軍打仗了,多年來,奔波于廣東、雲南、緬甸、福建,東征西讨,戰鬥經驗豐富,而論人品,那就更不用說了,幾十年兢兢業業,從小兵幹起,不走後門,不搞關系,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實人。
正因為他過于老實,沒有後台,到六十多歲,才混到副總兵,且平時沉默寡言,即使受了委屈,也不與人争辯。
萬曆二十年(1592),他奉命出征,本來打了勝仗,卻背了黑鍋,被言官參劾免職,他沒有辯解,隻是默默地回了家。
但當萬曆二十五年(1597),他接到朝廷調令時,依然毫不猶豫地動身出發,盡管此時他已年逾七十,盡管他的職務隻是副總兵,盡管他即将聽從一個年紀比他小,品行比他差的人(陳璘是總兵)的指揮。
就這樣,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終于走到了一起,他們的出現,将徹底改變無數日軍的命運。
安置鄧子龍後,故地重遊的陳璘見到了他的另一個下屬——李舜臣。
此時的李舜臣剛剛得到解脫,元均戰死後,他奉命重新組建朝鮮水軍,雖然朝中還有很多人看他不順眼,但眼下局勢危急,這個爛攤子也隻能指望他了。
李舜臣之所以不招人待見,和他本人的性格有關,此人雖才具甚高,為人處世卻不行,不善與人相處,碰誰得罪誰,作為下屬,是十分難搞的。
但陳璘幹淨利落地搞定了他,雖然他在國内一口粵語,官話講得鬼都聽不懂,但到了國外,也就無所謂了,反正無論官話、粵語,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