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不世出之名将

關燈
閑庭信步的風度,據日本史料記載,李如松帶領騎兵左右來回,幾進幾出,鐵騎所到之處,日軍無法抵擋,隻能保持一段距離跟着他。

    所謂的包圍,其實就是尾随。

     然而曆史告訴我們,一個人太過嚣張,終究是要翻船的。

     正當李如松率軍進進出出,旁若無人之時,一位神秘的日軍将領出現了。

     這位日軍将領出場就很不一般,史料上說他是金甲倭将,先不說是真金還是鍍金,穿不穿得動,敢扛着這麼一副招風的行頭上戰場,一般都是有兩下子的。

     而之所以說這是個神秘的人,是因為他的身份一直未能确定。

     參加碧蹄館之戰的主力,是日軍第四軍,該軍以日本九州部隊為主,九州是日本最窮困、民風最野蠻的地區,此地士兵大都作戰頑強,兇殘成性,是實實在在的亡命之徒。

    所以很多史料推測,此人很有可能是隸屬于第四軍的将領。

     雖說哪裡來的講不清,但敢拼命是肯定的,這人一上來,就抱定不要命的指導思想,帶兵向李如松猛沖(博如松甚急),突然冒出來這麼一号人,李如松毫無準備,身邊部隊被逐漸沖散,日軍逐漸圍攏,形勢十分危急。

     此時,李如柏和李甯正在李如松的兩翼,發現事情不妙,便指揮部下拼死向李如松靠攏,但日軍十分頑強,擋住了他們的進攻。

     緊急關頭,還是兄弟靠得住,眼看李如松即将光榮殉職,弟弟李如梅出手了。

     雖說在亂軍之中,但李如梅依然輕易地瞄準了這位金甲倭将(所以說在戰場上穿着不能太時髦),手起一箭,正中此人面目,當即落馬。

     主将落馬後,士兵們也一哄而散,李如松終于轉危為安,但事實上,真正的危機才剛剛開始。

     此刻,雙方已鏖戰多時,雖然明軍勇猛,戰局卻已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此時日軍正陸續由四面八方趕來(接續愈添,沿山遍野),人數優勢越來越大,而明軍勢單力薄,這麼打下去,全軍覆沒,那是遲早的事。

     不過明軍固然陷入苦戰,日軍的情況卻也差不多,日軍主将立花宗茂,性格頑固,在日本國内是出了名的硬骨頭,素以善戰聞名,這回也打得撐不住了,竟然主動找到小早川隆景接替自己的位置,退出了戰場。

     仗打到這個份上,勝敗死活,隻差一口氣。

     關鍵時刻,楊元到了。

     楊總兵實在是個守紀律的人,他遵照李如松的命令,延遲出發,到地方一看打得正熱鬧,二話不說,帶着一千人也沖了進去。

     早不來,晚不來,來得剛剛好。

    日軍正打得叫苦不疊,楊元的騎兵突然出現,陣型被完全沖垮,混亂之際也沒細看對方的人數,以為是明軍大部隊到了,紛紛掉頭逃竄。

     小西行長見大勢已去,也隻能率軍撤退。

    李如松驚魂未定,裝模作樣地追了一陣,也就收兵回去了,畢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軍不知道,他還是清楚的。

     碧蹄館之戰就此結束,此戰明軍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斬獲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七人,傷亡大抵相當。

     對于這場戰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撒網捕魚,魚網破了。

     應該說,這并不是一場大的戰役,但在曆史上,此戰争議卻一直未斷,其中最激烈的,是雙方的傷亡問題。

     在日本的許多戰史書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戰史》),碧蹄館之戰是日軍的一場大勝,個别特别敢吹的,說此戰日軍殲滅明軍兩萬餘人,要這麼算,李如松除了全軍死光外,還得再找一萬五千個墊背的,着實不易。

     雖然事情不容易辦,鬼子還是辦了,而且一直在辦,後來抗日戰争裡的台兒莊戰役,日軍矶谷師團(編制相當于一個軍)被打成了殘廢,死傷一萬多人,幾乎喪失戰鬥力,日本戰報卻說就損失兩千人,臉不紅心不跳,由此可見,其不認賬和亂記賬,那是有悠久傳統的。

     說到底,碧蹄館之戰,不過是一場微不足道的小規模戰鬥而已。

     但微不足道,并不代表不重要。

    事實上,這确實是一場改變了戰争進程的戰鬥。

     通過此戰,死裡逃生的李如松明白了兩點:首先,敵人是很難打垮的。

     雖然日軍被擊敗,但戰鬥力尚存,以明軍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難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難指望的。

     在碧蹄館之役發生前,李如松曾囑托朝軍随後跟進,人家确實也跟着來了,但仗一打起來,不是腳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觀,仗打完才及時出現,真可謂是反應敏捷。

     而更讓李如松氣憤的,是某些混人。

     此時正逢朝鮮陰雨連綿,火器難于使用,日軍伏擊失敗後,全部龜縮于王京,打死不出來,還拼命修築堅固堡壘,準備死守。

    但凡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如果現在進攻,那就是尋死。

     可柳成龍偏偏裝糊塗,他多次上書,并公開表示李如松應盡早進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潑涼水,不出頭,現在卻又跳出來指手劃腳,反正打仗的都是明軍,不死白不死,人混賬到這個份上,真能把死人氣活了。

     李如松沒有理會柳成龍,他停下了進攻的腳步。

     但停下來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作為朝鮮的都城,王京是必須攻克的。

     于是在經過缜密的思索後,李如松做出了如下部署: 總兵楊元率軍鎮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軍鎮守寶山,查大受鎮守臨津,互為聲援;李甯、祖承訓鎮守開城。

     這是一個讓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為明軍本就兵力不足,現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無異于是癡人說夢。

     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李如松已經放棄了進攻計劃。

     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

     因為要攻克一座城池,并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達了,進攻停止了,戰場恢複了平靜,日軍也借此機會加強防守,整肅軍隊,等待着李如松的下一次進攻。

    因為在被忽悠多次後,他們已經确定,眼前的這個對手,是絕對不會消停的。

     這個判斷十分正确,很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