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不世出之名将
關燈
小
中
大
查大受合兵,尋找有利地形防守,等待援軍。
包圍圈的缺口越來越小,四千人的生死,隻在李如松的一念之間。
在片刻猶豫之後,李如松做出了抉擇——第三種抉擇。
李如松手持長刀,面對全軍,發出了怒吼: “全軍攻擊!如敢畏縮不前者,斬!” 這種選擇,叫做死戰不退。
有一種人是無所畏懼的,縱使寡不敵衆,縱使深陷重圍。
當然,李如松之所以無所畏懼,除了膽大外,也還是有資本的。
他的資本,就是身邊所帶的一千人。
列甯同志說過:甯可少些,但要好些。
這句話用在這一千人身上,實在是名副其實,因為這些人都是李如松直屬的遼東鐵騎部隊。
而遼東鐵騎之所以戰鬥力強,除了敢拼命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武器裝備。
在日本戰國時期,有一個特殊的兵種,曾作為日本戰争史上的模範被大力宣傳,它的日文漢字名,叫做騎鐵。
所謂騎鐵,是騎馬鐵炮的簡稱,具體說來就是騎兵裝備火槍,在馬上發射火器,其主要使者者,是日本東北部的諸侯伊達政宗,由于兼具騎兵的突擊性和火槍的攻擊力,被譽為日本戰國時期最強的兵種。
當然,這支隊伍也有着緻命的缺陷,由于火槍不能連發,要一邊騎馬一邊裝彈,技術含量也實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槍後,要換兵器才能接着幹。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标準,那麼遼東鐵騎應該也算是騎鐵兵種,隻是他們的武器并非普通的火槍,還有個專業稱呼——三眼神铳。
三眼神铳,全長約120厘米,共有三個槍管,槍頭突出,全槍由純鐵打造,射擊時可以輪流發射,是遼東鐵騎的标準裝備。
發起沖鋒時,遼東鐵騎即沖入戰陣,于戰馬上發動齊射,基本上三輪下來,就能沖垮敵軍。
但問題似乎也未完全解決,三槍打完後怎麼辦呢? 一般說來,換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國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驗證,這把火铳之所以用純鐵打造,槍管突出,是因為打完後,吹吹槍口的煙,換個握法,把它豎起來使,那就是把十分标準的鐵榔頭。
人騎着馬沖進去,先放三槍,也不用裝彈,放完掄起來就打,這麼幾路下來,估計神仙也扛不住,鐵騎之名就此橫掃天下。
順便說一句,這種三眼铳今天還有,就在軍事博物館裡。
每次當我看到那些鐵榔頭的時候,都會不禁感歎:科學技術,那真是第一戰鬥力。
有這樣的裝備,加上這一千多号人都是李如松的親軍,打起仗來十分彪悍,基本上屬于亡命之徒。
聽到李如松的命令後,二話不說,操起火铳,向日軍發動了猛攻。
雖然李如松十分自信,但有一點他并不知道——這絕非遭遇戰,而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
在平壤戰敗後,日軍對明軍産生了極大的心理恐懼,各地紛紛不戰而逃,且全無鬥志,為防止全軍徹底崩潰,挽回軍心,日軍大本營經過詳細策劃,制定了一個周密的誘敵計劃。
具體說來,是先派出小股部隊,誘使明軍大部隊追擊,并在王京附近的馬山館設下埋伏,待其到來發動總攻,一舉殲滅。
據日本史料記載,參與該計劃的日軍為第四軍和第六軍主力,以及其餘各軍一部,總兵力預計為一萬五千人至兩萬人,其中誘敵部隊一千餘人,戰場指揮官為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人,反正隻要沒被打殘,還能動彈的,基本上都來了。
行動如期展開,在探聽到查大受率軍出發的消息後,誘敵的一千餘名日軍先行出發,前往馬山館,大軍分為兩路,偃旗息鼓,悄悄的過去,打槍的不要。
日軍的預期計劃是,一千人遭遇明軍後,且戰且退,将明軍引到預定地點,發起總攻。
但事情的發展告訴他們,理論和實際總是有差距的。
由于之前日軍逃得太快,查大受一路都沒撈到幾個人,已經憋了一肚子勁,碰到這股日軍後,頓時精神煥發,下了重手窮追猛打,轉瞬間日軍灰飛煙滅,一千多人連個水漂都沒打,眨眼就沒有了。
這回日軍指揮官們傻眼了,原本打算且戰且退,現在成了有戰無退,更為嚴重的是,查大受明顯不過瘾,又跟着追了過來,越過了馬山館,而此時日軍的大部隊還在碧蹄館,尚未到位。
無可奈何之下,日軍指揮官們決定,就在碧蹄館設伏,攻擊明軍。
于是當查大受趕到之時,他遇到的,是兩萬餘名全副武裝,等待已久的日軍。
已經退無可退了,橫下一條心的日軍作戰十分勇猛,查大受率軍沖擊多次,沒能沖垮敵軍,反而逐漸陷入包圍,戰鬥進入僵持狀态。
事已至此,所謂誘敵深入、全殲明軍之類的宏偉壯志,那是談不上了,能把眼皮底下這三千多人吃掉,已經算是老天保佑了。
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打得正熱鬧的時候,李如松來了。
這下日軍喜出望外了,原本想打個埋伏,挽回點面子,結果竟然撈到這麼條大魚,更讓他們高興的是,這位明軍最高指揮官竟然隻帶了這麼點人。
小西行長頓時興奮起來,他立即下令,方圓四十裡内的日軍,隻要還能動彈,立即趕來會戰,不得延誤。
與此同時,他還命令,所有日軍軍官必親臨前線指揮,包括黑田長政、立花宗茂等人在内,總而言之,是豁出去了。
在小西行長的部署下,日軍發動了自入朝以來最為猛烈的進攻,并充分發揚其敢死精神,哪裡的明軍最顯眼,最突出,就往哪裡沖。
不巧的是,在戰場上,最引人注目的人正是李如松。
這位仁兄實在過于強悍,雖被日軍重重包圍,卻完全不當回事,帶着鐵騎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這也似乎有點太欺負人了,于是日軍集中兵力,對李如松實行合圍。
事後,李如松在給皇帝的報告中,曾用一個詞形容過此時自己的環境——圍匝數重。
雖然說起來危險萬分,但事實上,當時他倒很有幾分
包圍圈的缺口越來越小,四千人的生死,隻在李如松的一念之間。
在片刻猶豫之後,李如松做出了抉擇——第三種抉擇。
李如松手持長刀,面對全軍,發出了怒吼: “全軍攻擊!如敢畏縮不前者,斬!” 這種選擇,叫做死戰不退。
有一種人是無所畏懼的,縱使寡不敵衆,縱使深陷重圍。
當然,李如松之所以無所畏懼,除了膽大外,也還是有資本的。
他的資本,就是身邊所帶的一千人。
列甯同志說過:甯可少些,但要好些。
這句話用在這一千人身上,實在是名副其實,因為這些人都是李如松直屬的遼東鐵騎部隊。
而遼東鐵騎之所以戰鬥力強,除了敢拼命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武器裝備。
在日本戰國時期,有一個特殊的兵種,曾作為日本戰争史上的模範被大力宣傳,它的日文漢字名,叫做騎鐵。
所謂騎鐵,是騎馬鐵炮的簡稱,具體說來就是騎兵裝備火槍,在馬上發射火器,其主要使者者,是日本東北部的諸侯伊達政宗,由于兼具騎兵的突擊性和火槍的攻擊力,被譽為日本戰國時期最強的兵種。
當然,這支隊伍也有着緻命的缺陷,由于火槍不能連發,要一邊騎馬一邊裝彈,技術含量也實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槍後,要換兵器才能接着幹。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标準,那麼遼東鐵騎應該也算是騎鐵兵種,隻是他們的武器并非普通的火槍,還有個專業稱呼——三眼神铳。
三眼神铳,全長約120厘米,共有三個槍管,槍頭突出,全槍由純鐵打造,射擊時可以輪流發射,是遼東鐵騎的标準裝備。
發起沖鋒時,遼東鐵騎即沖入戰陣,于戰馬上發動齊射,基本上三輪下來,就能沖垮敵軍。
但問題似乎也未完全解決,三槍打完後怎麼辦呢? 一般說來,換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國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驗證,這把火铳之所以用純鐵打造,槍管突出,是因為打完後,吹吹槍口的煙,換個握法,把它豎起來使,那就是把十分标準的鐵榔頭。
人騎着馬沖進去,先放三槍,也不用裝彈,放完掄起來就打,這麼幾路下來,估計神仙也扛不住,鐵騎之名就此橫掃天下。
順便說一句,這種三眼铳今天還有,就在軍事博物館裡。
每次當我看到那些鐵榔頭的時候,都會不禁感歎:科學技術,那真是第一戰鬥力。
有這樣的裝備,加上這一千多号人都是李如松的親軍,打起仗來十分彪悍,基本上屬于亡命之徒。
聽到李如松的命令後,二話不說,操起火铳,向日軍發動了猛攻。
雖然李如松十分自信,但有一點他并不知道——這絕非遭遇戰,而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
在平壤戰敗後,日軍對明軍産生了極大的心理恐懼,各地紛紛不戰而逃,且全無鬥志,為防止全軍徹底崩潰,挽回軍心,日軍大本營經過詳細策劃,制定了一個周密的誘敵計劃。
具體說來,是先派出小股部隊,誘使明軍大部隊追擊,并在王京附近的馬山館設下埋伏,待其到來發動總攻,一舉殲滅。
據日本史料記載,參與該計劃的日軍為第四軍和第六軍主力,以及其餘各軍一部,總兵力預計為一萬五千人至兩萬人,其中誘敵部隊一千餘人,戰場指揮官為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人,反正隻要沒被打殘,還能動彈的,基本上都來了。
行動如期展開,在探聽到查大受率軍出發的消息後,誘敵的一千餘名日軍先行出發,前往馬山館,大軍分為兩路,偃旗息鼓,悄悄的過去,打槍的不要。
日軍的預期計劃是,一千人遭遇明軍後,且戰且退,将明軍引到預定地點,發起總攻。
但事情的發展告訴他們,理論和實際總是有差距的。
由于之前日軍逃得太快,查大受一路都沒撈到幾個人,已經憋了一肚子勁,碰到這股日軍後,頓時精神煥發,下了重手窮追猛打,轉瞬間日軍灰飛煙滅,一千多人連個水漂都沒打,眨眼就沒有了。
這回日軍指揮官們傻眼了,原本打算且戰且退,現在成了有戰無退,更為嚴重的是,查大受明顯不過瘾,又跟着追了過來,越過了馬山館,而此時日軍的大部隊還在碧蹄館,尚未到位。
無可奈何之下,日軍指揮官們決定,就在碧蹄館設伏,攻擊明軍。
于是當查大受趕到之時,他遇到的,是兩萬餘名全副武裝,等待已久的日軍。
已經退無可退了,橫下一條心的日軍作戰十分勇猛,查大受率軍沖擊多次,沒能沖垮敵軍,反而逐漸陷入包圍,戰鬥進入僵持狀态。
事已至此,所謂誘敵深入、全殲明軍之類的宏偉壯志,那是談不上了,能把眼皮底下這三千多人吃掉,已經算是老天保佑了。
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打得正熱鬧的時候,李如松來了。
這下日軍喜出望外了,原本想打個埋伏,挽回點面子,結果竟然撈到這麼條大魚,更讓他們高興的是,這位明軍最高指揮官竟然隻帶了這麼點人。
小西行長頓時興奮起來,他立即下令,方圓四十裡内的日軍,隻要還能動彈,立即趕來會戰,不得延誤。
與此同時,他還命令,所有日軍軍官必親臨前線指揮,包括黑田長政、立花宗茂等人在内,總而言之,是豁出去了。
在小西行長的部署下,日軍發動了自入朝以來最為猛烈的進攻,并充分發揚其敢死精神,哪裡的明軍最顯眼,最突出,就往哪裡沖。
不巧的是,在戰場上,最引人注目的人正是李如松。
這位仁兄實在過于強悍,雖被日軍重重包圍,卻完全不當回事,帶着鐵騎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這也似乎有點太欺負人了,于是日軍集中兵力,對李如松實行合圍。
事後,李如松在給皇帝的報告中,曾用一個詞形容過此時自己的環境——圍匝數重。
雖然說起來危險萬分,但事實上,當時他倒很有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