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不世出之名将

關燈
們就等到了李如松的問候,但并非攻城的槍炮,而是一把大火。

     李如松很清楚,憑借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絕對無法攻下王京的,于是他索性分兵各處防守,加固後方,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進攻目标——龍山。

     龍山是日軍的糧倉所在地,積糧數十萬石,王京、釜山的日軍夥食,大都要靠此處供應。

     于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隊(死士)連夜跑到龍山,放了一把火,徹底解決了鬼子們的糧食問題。

     這麼一來,事情就算是結了,因為武士道再怎麼牛,也不能當飯吃,在這一點上,鬼子們的意識是清楚的,認識是明确的。

     萬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軍全軍撤出王京,退往釜山。

    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複。

     自萬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軍入朝起,短短半年時間,日軍全線潰敗,死失合計三萬五千餘人,其軍隊主力,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幾乎全軍覆滅,日軍的戰鬥力遭到緻命打擊,疲憊交加,鬥志全無。

     到了這份上,已經打不下去了。

     四月下旬,日軍繼續撤退至蔚山、東萊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陸地點,全軍八萬餘人渡海回國,僅留四萬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戰争第一階段結束,日軍慘敗而歸。

     日軍退卻了,但李如松并沒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實上,此時明軍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由于朝軍幾乎是一盤散沙,許多地方都要依靠明軍防守,李如松能夠調動的,僅有一萬餘人,靠這點本錢,想把日軍趕下海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嚴重的問題還不是缺人,而是缺錢。

     要知道,刀槍馬炮,天上掉不下來,那都是有價錢的,而所謂打仗,其實就是砸錢,敵人來了,有錢就對砸,沒錢就打遊擊,朝鮮戰争也一樣。

     明軍雖然是幫朝鮮打仗,但從糧食到軍饷,都是自給自足,而在這一點上,朝鮮人也體現出了充分的市場意識,非但不給軍費,連明軍在當地買軍糧都要收現款,拒收信用卡,賒賬免談。

     李如松在朝鮮呆了半年,已經花掉了上百萬兩白銀,再這樣打個幾年,估計褲子都得當出去。

     所以談判,是唯一的選擇。

     ☆高檔次的忽悠 第二次談判就此開始。

     所謂談判,其實就是忽悠的升級版,雙方你來我往,吹吹牛吃吃飯,實在的東西實在不多。

     客觀地講,明朝在談判上,一向都沒什麼誠意。

    相對而言,日本方面還是比較實誠的,他們曾滿懷期望的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卻是火槍大炮。

     說到底,這是個認識問題,因為當時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國,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這并非有意歧視,事實上,以上稱呼是一路叫過來的,且從無愧疚、不當之類的情感。

     一句話,打心眼裡,就從沒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談判,是因為準備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夠出兵,自然就不談了。

     現在,是第二次談判。

    而談判的最理想人選,是沈惟敬。

     半年前,這位仁兄滿懷激情地來到李如松的大營,結果差點被砍了頭,關起來吃了半年的牢飯,到今天,終于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萬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軍大營,開始了第二次談判,在那裡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長。

     雖然之前曾被無情地忽悠過一次,但畢竟出來搶一把不容易,死了這麼多人,弄不到點實在東西也沒法回去,日方決定繼續談判,平分朝鮮是不指望了,能撈多少是多少。

     日軍的談判底線大抵如此,而在他們看來,事到如今,明軍多少也會讓一兩步。

     會談進行得十分順利,雙方互緻問候完畢,經過讨價還價,達成了如下意見: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會見豐臣秀吉。

    其次,明軍撤出朝鮮,日軍撤出王京(當時尚未撤出)。

    最後,日本交還朝鮮被俘王子官員。

     沈惟敬帶着談判意見回來了,出乎他意料的是,這一次,李如松和宋應昌都毫不猶豫地表示同意。

     沈惟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悅,他認為,一切都将在自己安排下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

     但他并不知道,所謂談判和執行,那完全是兩碼事。

     在第一次談判時,明軍隻是為了争取時間,壓根兒不打算要真談判,而這一次……,似乎也沒這個打算。

     因為在戰後,宋應昌曾在給皇帝的奏疏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夫倭酋前後雖有乞貢之稱,臣實假貢取事,原無真許之意。

    ”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日本人是想談和的,但我是忽悠他們的,您别當真。

     這就是說,明軍從上到下,是萬衆一心,排除萬難,要把忽悠進行到底了。

     但協議畢竟還是簽了,簽了就得執行,而接下來,李如松用行動證明了這樣一點:他除了會打仗,搞政④治也是把好手。

     根據協議,明軍要撤出朝鮮,但李如松紋絲不動,反而燒掉了日軍的糧倉,端掉了對方的飯碗。

     日軍是真沒辦法了,打不過又鬧不起,明知李如松是個不守信用的家夥,偏偏還不敢得罪他,就當吃了個啞巴虧,硬着頭皮派出使者。

    那意思是,你不撤我認了,但互派使者的事,麻煩你還是給辦了吧。

     在這一點上,李如松還是很夠意思的,他随即派出謝用梓與徐一貫兩人,随同沈惟敬一起,前往日軍大營。

     小西行長十分高興,因為自從談判開始以來,他遇到的不是大混混(沈惟敬),就是大忽悠(李如松的使者),感情受到了嚴重的傷害,現在對方終于派出了正式的使者,實在是可喜可賀。

     但他不知道的是,明朝派來的這兩位所謂使者,謝用梓是參将,徐一貫是遊擊,換句話說,這兩人都是武将,别說搞外交,識不識字那都是不一定的事。

     之所以找這麼兩個丘八去談判,不是明朝沒人了,而是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