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平壤,血戰

關燈


     逃出去的基本上都死了,不淹死也得凍死,而呆在城内的小西行長更不好過,他很清楚,自己已經完蛋了,現在他要考慮的,不是封賞,不是守城,而是怎麼活下去。

     在生死的最後關頭,日軍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在小西行長的指揮下,明軍的數次進攻被打退,看那勢頭,不拼個魚死網破、同歸于盡決不算完。

     雖然明軍占據優勢,且人多勢衆,但畢竟打了一天一夜,就算不領加班費,喘口氣總還是要的,何況勝局已定,賞錢還沒領,在這節骨眼上被打死,也實在有點虧。

     日軍雖然人少,卻敢于拚命,生死關頭,什麼都豁得出去。

    用今天的話說,這叫雙方心理狀态不同,所謂窮寇莫追,就是這個道理。

     于是,一個奇怪的情景出現了,在經曆了一天一夜的**後,城内再次出現了短暫的平靜。

     接下來,一件十分神秘的事情發生了。

     之所以說神秘,是因為直到今天,這件事情也沒全搞清楚。

     關于這件事,在史料中,大緻有如下四個曆史版本。

     按照明軍監軍及部将戰後給皇帝的總結報告,事情的發展是這樣的:日軍殘部由于抵擋不住明軍的攻擊,全軍主動撤退,李如松将軍神機妙算(料賊計已窮,必遁),設下埋伏,并派兵追擊,大敗日軍。

     第二版本是朝鮮大臣柳成龍給國王的報告,說法也差不多,李如松料敵如神,在日軍逃遁之後發動攻擊,大敗日軍。

     第三版本,是朝鮮國王給大明神宗皇帝的報告(他算是明神宗屬臣),這份東西可作為上下級的規範文本,說到自己的看法,都是“臣竊念”,說到明朝,都是天兵、天朝,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大明總兵神兵天降,從頭拍到尾。

     而開戰後,明軍是“天地為之擺裂,山淵為之反覆”;自己(朝軍)是“小邦袖手駭縮,莫敢助力”,;日軍則是“螳臂據轍,無敢抵敵”。

    照他的意思,日軍是礙于明軍的神威,一觸即潰了。

     而講得最詳細,也最實在的,是第四個版本。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事情是這樣的: 在戰鬥陷入僵局後,李如松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派出了使者,去找小西行長談判。

     對于這個決定,很多人并不理解,人都圍住了,還要談什麼判? 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明智的決定,因為此時日軍主力已被殲滅,平壤也已攻克,戰略目的已經完全達到,目前最需要的,是争取時間修整,以防敵軍反撲,而城裡面放着這麼一群亡命之徒,硬攻不但耗費精力,傷亡也會很大,時間一長還可能生變,所以還是談判最劃算。

     李如松的談判條件是這樣的: “以我兵力,足以一舉殲滅,然不忍殺人命,姑為退卻,放你生路。

    ” 這意思是,我可以滅了你,但無奈心太軟(其實是太費力),就放你們走了吧。

     小西行長是這樣回複的: “俺等情願退軍,請無攔截後面。

    ” 他的意思是,我認輸了,麻煩逃走的時候高擡貴手别黑我。

     如此看來,也算是皆大歡喜,雙方達成協議,明軍撤去包圍,日軍在萬分警戒之下,手持武器逐步退卻,撤出了平壤城。

     局勢發展到此,看似平淡無奇,但怪也就怪在這裡,既然事情圓滿解決,為什麼在官方報告中,卻都沒有提到這件事呢? 這大緻有兩個原因,其一、跟敵人談判,把敵人放走,無論出于什麼目的,有什麼樣的結果,似乎都是不大好宣揚的。

     而第二個原因,應該算是人品問題。

     如果小西行長了解李如松,或者聽說過半年前甯夏叛亂的經過,相信即便打死他,也絕不會和李如松談判。

     因為根據李如松的性格,以及甯夏叛軍首領哱\拜的最終結局,我們大緻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李如松,至少在這方面,是個不守信用的人。

     幾乎就在小西行長帶領日軍退出平壤的同一時刻,李如松叫來了查大受,交給他一個任務:領兵三千,趕赴江東小路埋伏。

     困獸是不好鬥的,但隻要把它放出來,就好鬥了。

     于是,當小西行長帶隊遠離平壤,終于放松所有警惕,放心大膽逃命的時候,查大受出現了。

     據史料分析,此時日軍的兵力,大緻在五千人左右,如果敢拼命,查大受手下這三千人應該還不夠打,但經過李司令員這麼一忽悠,日軍已經滿心都是對和平的祈望,鬥志全無,一見明軍不用人家動手,撒腿就跑。

     查大受随即命令追擊,大敗日軍,擊斃日軍三百餘名,但畢竟部隊作戰時間過長,十分疲勞,日軍又跑得賊快(奔命),明軍追趕不及(不及窮追),隻能到此為止了。

     平壤戰役就此結束,明軍大勝,日軍大敗。

     此戰,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而日軍的傷亡數字,就有點意思了,據記載,此戰中明軍斬獲日軍一千六百四十七人,看起來似乎并不多。

     應該說,這是個很準确的數字,但它并不是日軍的傷亡人數,而是日軍的人頭數。

     由于戰前李如松命令不許搶人頭,所以對于這一寶貴資源,明軍并沒有過于關注,也沒有妥善保存,加上後來火攻水淹,不是燒成黑炭,就是凍成冰,要提取人頭,實在有點困難。

    于是挑來揀去,隻撈出一千來個,已經很不容易了。

     至于日軍的實際傷亡數,朝鮮和明朝史料都沒有明确記載,隻有幾句“萬餘”、“千餘”之類不靠譜的話,這就是管殺不管埋導緻的惡劣後果。

     說到底,還是鬼子們最實在,既然沒人幫着數,就自己數。

    在《日本戰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萬曆二十一年(1593)三月二十日,日軍在漢城集結殘兵,統計結果摘錄如下: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有人數18700人,現存6520人。

     雖然入朝的日軍數量共計十餘萬,但很多都是來自于各地的軍閥,并不是豐臣秀吉的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雜牌軍。

    而他真正信任的人,隻有第一軍小西行長和第二軍加藤清正,也就是所謂的嫡系。

     因此這兩軍,才是豐臣秀吉的精銳和主力部隊,其中尤以第一軍戰鬥力為最強,之前攻擊朝鮮義軍時表現十分出色,打起來毫不費力。

     但在朝鮮之戰時,該軍幾乎被全殲,具體數字大家做個減法就知道了,基本上算是被打殘廢了。

     這還隻是第一軍的損失人數,第二軍共損失八千人,其中相當部分戰死于平壤。

     以上合計起來,朝鮮之戰,日軍的損失,至少在兩萬人以上。

     當然,那五千朝鮮軍不在統計内,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應該還活着,因為李如松雖然不大守信用,但還不怎麼殺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