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平壤,血戰

關燈
了下去,雖然明軍已經占據優勢,但始終無法攻陷城池,進入南城的明軍也遭到了日軍的頑強阻擊,傷亡人數越來越多,如此拖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站在七星門外的李如松并不慌張,因為眼前發生的這一切,早在他的預料之中: “把那玩意兒拉上來!” 這是李如松最後的殺手锏。

     所謂那玩意,是一種大炮,而當時的名字,叫做“大将軍炮”。

     大将軍炮,炮身長三尺有餘,重幾百斤,前有照星,後有照門,裝藥一斤以上,鉛子(炮彈)重三至五斤,射程可達一裡之外。

     由于這玩意體積大,又重,沒人願意扛也扛不動,但李如松堅持一定要帶。

    所以出征之時,是由騎兵裝上車架拖着走的。

    李如松不會想到,他已經無意中創造了一個記錄——世界上最早的馬拉炮車部隊。

     但李司令把這些大玩意拉到朝鮮,不破紀錄,隻為破城。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玩意兒雖然威力大,問題也很多,比如說容易誤傷自己人,且準頭不好,來個誤炸那可不好玩,加上由于技術含量不夠,這種炮十分容易炸膛(該問題一直未解決),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是不用的。

     現在就是萬不得已的時候。

     明軍炮兵支炮、裝彈、瞄準,一切就緒。

     随着李如松一聲令下,大炮發出了震天的轟鳴,沒有炸膛,沒有誤傷,準确命中目标。

     七星門被轟開了,平壤,被轟開了。

     ☆信用 七星門的失陷徹底打消了日軍的士氣,紛紛棄城逃竄,楊元和李如柏随即分别攻破了小西門和大西門,三萬明軍亮出了屠刀,睜着發紅的眼睛,殺進了城内。

     一般說來,劇情發展到這兒,接下來就是追擊殘敵,打掃戰場了,可是鬼子就是鬼子,偏偏就不消停。

     在城門失守後,小西行長表現出了驚人的心理素質和軍事素質,絲毫不亂地集合部隊,占據了城内的險要位置,準備打巷戰。

     這就有點無聊了,要說保衛自己的領土,**一把倒還無所謂,賴在人家的地盤上,還這麼死活都不走,鬼子們也真幹得出來。

     日軍盤踞的主要地點,分别是平壤城内的練光亭、風月樓和北城的牡丹台。

    這三個地方的共同特點是高,基本上算是平壤城内的制高點,明軍若仰攻,不但難于攻下,還會損兵折将,隻要等到自己援兵到來,翻盤也說不定。

     這就是小西行長的如意算盤。

     李如松雖然不用算盤,但心算應該很厲害,到城内一看,就揮揮手,讓士兵們不用打了,幹一件事就行——找木頭。

     噼裡啪啦找來一大堆,丢在日軍據點附近,圍成一圈,然後放話,也就一個字:燒! 這下子日軍麻煩了,本來拿好了弓箭刀槍準備居高臨下,再搞點肉搏,沒想到人家根本就不過來,圍着放起了火準備烤活人。

    于是一時之間,火光沖天,濃煙滾滾,高溫烘烤加上煙熏,日軍叫苦不疊。

     但李如松認為還不夠苦,于是他派出五千人,攜帶大批火槍、火箭、佛郎機,也不主動攻擊,隻是站在火堆之外,對準日軍據點,把帶來的這些東西*出去。

     于是一時間火箭火炮滿天飛,據點被點燃,煙火大作,要救火沒處打水,日軍被燒得鬼哭狼嚎,本來是高地,結果變成了高爐。

     鑒于剛剛入城,還要營救平壤居民,救治傷員,事務繁雜,李如松司令員安排好圍剿部隊後,就去忙别的事了。

     但值得稱道的是,奉命圍剿的部隊很有責任心,雖然領§導不在,還是盡職盡責地放火、射箭、放槍放炮。

     整整一夜,他們加班加點,沒有休息。

     第二天(正月初九),查大受的家丁查應奎起得很早,來到了北城要地牡丹台,昨天,這裡還是日軍的堅固據點,然而現在,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幕真正的人間地獄。

     牡丹台以及其甕城,已被燒得面目全非,昨天還槍聲炮聲不斷的地方,現在已經寂靜無聲,他走入據點,看見了無數倒斃的屍體,手腳都纏繞在一起,卻沒有一具能夠辨認,因為他們已經被燒成了黑炭。

     查應奎随意數了一下,發現在狹窄的甕城裡,竟有四五百具日軍屍首,很明顯,他們大多數是被燒死或活活熏死的。

     當然,家丁查應奎沒有感歎戰争殘酷的覺悟,他隻是興高采烈地跑了回去,向自己的領§導查大受彙報,并就此被記載下來,成為了那幕場景的見證。

     事實上,查應奎看到的隻是冰山的一角,在初八的那天夜裡,平壤城内火光沖天,明軍在外面放火,日軍在裡面叫苦不疊,被燒死者不計其數,屍體的烤焦味道傳遍全城,史料有雲:焦臭沖天,穢聞十裡。

     幹掉殘暴的敵人,就必須比他更加殘暴,在某種情況下,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的。

     但日軍的耐高溫能力還是值得稱道的,硬是挺了一夜,沒有出來投降。

     挺到了第二天,挺不住了。

     盤踞在據點的敵人終于崩潰了,被槍打、炮轟不說,還被火烤了一夜,别說武士道,神仙道也不好使了。

    除小西行長所部幾千人,由于據點堅固,防禦嚴密,尚在苦苦支撐外,城内日軍全部逃散。

     但逃散也得有個目标,平壤已是明軍的天下,往哪裡逃呢? 要說日軍逃起來也很有悟性,一看,西城、南城、北城都有人守,隻有東城,防禦十分松懈。

     于是日軍大喜過望,紛紛向東城逃竄。

     事情似乎十分順利,敗軍一路往東逃,雖然明軍在後緊緊追趕,但在求生的**驅使下,日軍竟然成功地逃出了東城的城門。

     但很快他們就将發現,其實戰死在城内,倒未必是一件壞事。

     當初李如松布陣之時,取兵法圍師必缺之意,空出了東邊。

    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何是東面? 而當日軍蜂擁逃出東城城門的時候,我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

     東城城門外,是一條大河,波浪寬。

     誰要選這裡當攻擊陣地,隻怕真是腦袋進了水。

     于是日軍麻煩了,要繞着城牆跑,隻怕是沒個頭,要回頭跑進城,估計明軍不讓,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百般無奈之下,隻剩下一個選擇——跳河。

     我記得,那一天是正月初九,北風那個吹…… 朝鮮的天氣,大概和東北差不多,一般說來,這個時候是很冷的,估計起碼是零下幾度,然而日軍依然勇敢地跳了進去。

     雖然氣溫到了零下,但我可以肯定,當時的江面還沒有凍住,因為在朝鮮史料中有這樣一句話:溺死者約有萬餘。

     先被烤得要死不活,然後又跳進冰水冷凍。

    古語有雲:冰火兩重天,想來不禁膽寒。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不死的,隻有超人了,很明顯,日軍缺乏這種特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