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野心的開始

關燈
都是自己說了算。

     這下就熱鬧了。

     在取名字(包括姓氏)的問題上,日本人充分發揚了能湊合就湊合的精神,不查字典,也不等不靠,就地取材,比如你家住山上,就姓山上,你家住山下,就姓山下,家附近有口井,就叫井上,有畝田,就叫田中。

     而這九位仁兄自然不同,人家名字是有來曆的,事實上,他們都是日本國内所謂的“名将”。

     其中,第一軍軍長小西行長是豐臣秀吉的親信,在九人之中,此人有一定文化,軍事素養也較高。

     而且他十分特别,雖說是個鬼子,卻很有新潮意識,既不信佛教,也不信神道教(日本本土宗教),卻是個基督徒。

    每星期做禮拜,人家念阿彌陀佛,他說上帝保佑。

     第二軍軍長加藤清正,和第五軍軍長福島正則,是鐵杆兄弟,他們就是之前提到的“賤嶽七本槍”成員,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一。

     這兩個人在日本國内被譽為蓋世名将,在戰國時期立下了顯赫戰功,以勇猛善戰著稱,而且這兩個人都是豐臣秀吉的養子,對其十分忠心,但文化程度偏低,基本屬于半文盲狀态。

     第三軍軍長黑田長政,在日本被稱為“兵法大家”,據說精通兵法。

    他的父親叫黑田官兵衛,是豐臣秀吉的兩大軍師之一,号稱日本智謀第一。

     第六軍軍長小早川隆景,和第七軍軍長毛利輝元,是親戚關系,具體說來,小早川隆景是毛利輝元的叔叔,為了混家産,改了名字當了人家的養子,這也可以理解,那年頭在日本,名字不值錢,一年改個十次八次的人也有。

     這位小早川隆景,在日本也是個大名人,被稱為“中國第一智将”(中國是日本地名),據說智商極高,和豐臣秀吉有一拼。

     最後一個拉出來評論的,是第四軍軍長島津義弘。

     之所以最後提到這個人,是因為他是個十分特殊的人物,特殊在哪裡,很快你就會知道。

     其餘的幾位就不提了,因為他們也就露這一次面,之後毫無出場機會,基本屬于廢物類型。

    雖然他們在日本國内也被吹得神乎其神,但事實證明,廢物就算吹一千遍,也還是廢物。

     而我提到的這幾位,更是傳奇級的人物,被吹得神乎其神,幾乎個個都是智勇雙全,成為了日本引以為豪的驕傲,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形象代言人,至于戰場上的實際效果嘛…… 但必須承認,這幾位日本國内的戰争精英到了朝鮮,确實表現出了精英的素質。

     五月二十二日,日軍先鋒第一軍小西行長發起進攻,僅用兩個小時即攻破釜山,一路勢如破竹,擊破各路朝鮮軍隊,僅半月之後就打到了漢城,第二軍加藤清正,第三軍黑田長政随即跟進,一路打到了平壤,把朝鮮國王趕到了鴨綠江邊。

     之所以寫得如此簡略,不是我偷懶,真的是沒辦法,翻閱中日韓三國史料,這段時間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一邊倒。

     總而言之,是朝鮮軍不斷地跑,日本軍不斷地追,甚至日軍不追,朝鮮軍也跑了,漢城不守,平壤也不守,仗打成這個樣子,要樹立正面形象,那是相當的難。

     但後來的事實充分說明,不是日軍太堅強,隻是朝軍太軟弱,建國二百多年,土匪都沒怎麼打過,除了自己折騰自己,搞點政④治鬥争,閑來無事啃啃人參,估計也就差不離了。

     而日軍将領們的威名也就此樹立起來,在無數日本史料,如《日本外史》,日軍參謀本部所編的《日本戰史》等一系列記載中,日本将領們有如天神下凡,似乎談笑風生之間,就運籌帷幄,破敵千裡。

     特别是第二軍的軍長加藤清正,此人極其殘忍,戰場對壘不知所謂,未見有何高明,卻十分喜愛殺害平民,屠城放火。

    史料上說他是威名遠播,戰績豐厚,還取了個外号“虎加藤”,如此之精神,可謂無恥。

     當然,根據日本人一條路走到黑的性格,這種無恥精神絕不會丢,那兩位在南京大屠殺裡,拿着武士刀,比賽殺害手無寸鐵平民的小軍官,被日本國内稱為“百人斬”的英雄,武士道精神的典範,還曾回到日本(戰後又被拉回中國斃了),給小學生宣講“光輝事迹”,受到熱烈歡迎,而無數新的無恥之輩就是這樣煉成的。

     所謂建威朝鮮,不過是欺負弱小,所謂戰功顯赫,不過是屠殺百姓。

    隐藏在這一切背後的,隻有四個字——欺軟怕硬。

     于是四個月後,當那個強敵出現之時,一切的光環都将卸去,一切的僞裝都将暴露,所謂的日本名将們,将了解到自己的真實水平,以及強大的真正意義。

     此時,被追到鴨綠江邊的朝鮮國王李昖卻沒有這個心思,他隻知道,再被人追着打,就隻能跳江了,于是他連夜派出使者,向明朝提出了一個要求——渡江内附。

     所謂渡江内附,說穿了就是避難,不過李昖同志的這次避難還是比較特殊的,因為但凡避難,總有個期限,過段時間該回還得回,可這位兄弟似乎壓根就沒這個打算,面對前來拜見的明朝使者,他十分激動,用一句十分真誠的話,表達了他的心聲: “與其死于賊手,毋甯死于父母之國!” 這覺悟,還真不是一般的高。

     總之一句話:過去,就不回來了。

     當然,李昖絕不是缺心眼的人,好好的國王不做,要去當難民,實在是因為沒辦法了。

    兩個月時間,全國八道就丢了七道,追着屁股後面跑,再跑就隻能跳江了,不找明朝大哥,還能咋辦?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事實證明,李昖過于悲觀了,此時朝鮮雖然支離破碎,卻并沒有亡。

     之所以沒有亡,是因為一個人的存在。

     兩百年的太平歲月,麻痹了無數人的神經,将領不會打仗,士兵不會拼命,大家一撥接一撥地去搞政④治,碰上職業打手日本人,輸得這麼慘,這麼快,實在很正常。

     但就在最緊急的關頭,上天幫助了朝鮮,給他們送來了唯一的希望——李舜臣。

     李舜臣,字汝諧,德水人,在那場慘烈的戰争中,被捧為名将的人非常多(主要是日本那一大幫),但在我看來,其中名副其實者,不過四人而已。

    而李舜臣,正是其中的一員。

     說起來,李舜臣的成分相當高,他出身于朝鮮王族,是王室宗親,一般有這個背景,早早就去漢城搞鬥争了,然而李舜臣卻是個例外,他武科畢業後,就去了邊界,在那裡,他遇到了一群十分厲害的對手——女真。

     可是在對方的騎兵面前,李舜臣的表現卻非常一般,經常打敗仗,雖然在長期的戰鬥中,他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但至少在那時,瞧得起他的人實在不多,所謂“民族英雄”、“軍事天才”這樣的詞語,跟他更是毫不沾邊。

     但時機終于到來,不久之後,在朝鮮丞相柳成龍的推舉下,他升任佥事,并獲得了一個新的職務——全羅道水軍節度使。

     正是這個職務,改變了他的一生的命運。

     在這個世界上,所謂名将,大都有自己的擅長的戰法和兵種,攻擊、防守、陣法、步兵、騎兵,不一而同,而在全羅道,李舜臣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賦——水軍。

     他對于水軍戰法,有着常人難以企及的領悟力,研習了許多水軍戰法,在他的指揮督促下,水軍日夜操練,所以雖說陸軍一塌糊塗,朝鮮水軍還是擺得上台面的。

     當然,這個所謂擺得上台面,那是和陸軍比,相對而言,日本海軍就威風得多了。

     日本是海島國家,曆來重視海軍,三百年後,在太平洋上和财大氣粗的美國還拼了好幾年,讓對方吃了不少苦頭,其實力确實非同一般。

     而在戰國時期,日本的海軍也十分強悍,因為他們有群衆基礎——海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内陸的兄弟打來打去,可以搶地皮,靠海的就隻好當海盜了。

    朝鮮、東南亞、甚至是日本國内的船隊,隻要打這過,就要搶,很有點國際主義精神,戰國打了一百多年,他們就搶了一百多年。

     這之間隻有一個人例外,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