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野心的開始

關燈
之類的玩意已不吃香了,大名們紛紛長槍換鳥槍,鳥槍換大炮,加上還有汪直這類的軍火販子一個勁地往日本倒騰武器,到戰國末期,日本已擁有了大規模的火槍部隊。

     在戰術方面,日軍也有相當的進步,公元1575年,織田信長在長筱發起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對手是号稱戰國第一諸侯武田信玄的兒子武田勝賴,其部隊以騎兵為主,使用孫子兵法四如真言“風林火山”為軍旗,戰鬥力極為強勁,在騎兵對決無法取勝的情況下,織田信長冥思苦想,創造性地發明了三線戰術(日語:三段擊) 關于這一戰術,之前已經介紹過了,由于火槍部隊射程有限,且裝彈藥需要時間,故将部隊分為三線,一線開槍,二三線裝子彈,形成持續火力,對騎兵有較大殺傷力。

     雖說早在兩百多年前,明軍開國将領沐英就曾首創這一戰術,但至少在日本,織田縣長還是有專利權的,而且和後來使用同一戰術的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相比,他也還早了一百多年。

     整體看來,日軍的戰鬥力、軍事裝備、戰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高到豐臣秀吉足以為之而自豪。

     相對而言,日本的對手就有點疲軟了。

     朝鮮自李成桂光榮革命,成立李氏王朝後,基本就沒打過什麼仗,所謂“兩百年平甯之世,民不知兵”,部隊也就是個混飯吃的地方,軍事素質極差,連民兵都不如。

     雖說在軍事上朝鮮十分差勁,但搞起政④治鬥争來,那是一點也不消停。

    與明朝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的朝廷内部,分成兩大派,分别叫做“東人黨”和“西人黨”,鬧了一段之後,東人黨又分裂成“南人派”和“北人派”,東南西北都來齊了,足可以湊一桌麻将。

     大體就是如此,反正朝鮮是亂得一塌糊塗,指南打北,不是東西。

    這麼個狀況,想讓人家不動你,實在是有點難。

     而日本的另一個對手,中國,就比較有趣了。

     由于沒有電報和照相機,加上當年日本窮,衣服也很土,想派間諜混入中國,很有可能被當成盲流遣返,所以關于中國的情報,來源大都要靠倭寇。

     而對豐臣秀吉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這樣一段對話。

     那是在1585年,豐臣秀吉剛剛當上關白後不久,無意之中見到一個人,此人姓名不詳,曾在汪直海盜有限公司工作過,為了解明朝實力,他找這人談了幾次話,詢問明軍實力。

     該仁兄是這樣回答的: “當年,我曾經跟着三百多人,到福建搶劫一年,所向披靡,無人可擋,最後平安而回。

    ”(下福建過一年,全甲而歸) 吹完了,這位兄弟還搞了個評論: “明朝很害怕日本,若日軍進攻,就會如同大水崩沙,利刀破竹,無堅不摧。

    ”(唐畏日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何城不催) 除此之外,他還痛斥了明朝的政④治腐∕敗,官員貪污,老百姓流離失所,老百姓膽小怕事等等情況,總之,明朝就是一軟柿子,不捏都會爛。

     豐臣秀吉大喜,于是他信了。

     應該說,這位兄弟說的可能還是真話,一般說來,去當倭寇的,不太可能是良民,大都是些社會最底層的流氓無産者,對政府不滿,那是很自然的。

     至于所謂打劫一年安然無恙,也可能是真的,倒不是他有多厲害,明軍有多無能,而是倭寇這一行本來就是遊擊事業,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要真建立個根據地之類的玩意,幾天也就沒了。

     唯一算得上有問題的,估計就是最後幾句話了,所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事實證明之後确實如此,不過就是換了個主語而已。

     但必須承認,豐臣對中國形勢的判斷大緻是正确的,當時的中國,已經沒有開國時期的朝氣,思想混亂,組織混亂,吏治腐∕敗,除了幾支戚家軍那樣的模範軍隊,其餘的所謂衛所部隊,由于長官吃空額,且無人抓訓練,基本都變成了農民部隊——除了種田,啥也不會。

     用戰鬥經驗豐富,基本不怕死的士兵,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戰術,去進攻政④治腐∕敗,喜歡内鬥,且多年不打大仗的明朝,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穩赢不輸。

     所以豐臣秀吉很樂觀——實在沒有悲觀的理由。

     然而他錯了,即使他運用經濟學原理,把明朝的各種情況輸入電腦,用模型公式證明自己必定能赢,他也一定會輸。

     因為他不懂得中國人。

     幾百年後的1937年,日本人決定開戰,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輸,當時的日本比中國有錢,士兵比中國精銳,武器比中國先進,他們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戰鬥機,有航空母艦,而中國内地四處是軍閥混戰,黑社會橫行,老百姓大多不認字,還怕死,重工業基本談不上,飛機能數得出來,幾條破船在長江裡晃來晃去,且人心惶惶,一盤散沙。

     所以他們告訴全世界,滅亡中國,三個月足矣。

     于是他們打了進來,于是他們打了八年,于是他們輸掉了戰争。

     因為他們不懂得中國人。

     因為我們這個民族,是世界上最為堅韌的民族。

     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其實大多名不副實,所謂埃及,所謂兩河流域,所謂印度,在曆史長河裡,被人滅掉了N次,雅利安人,猶太人,阿拉伯人,莫卧爾人,你來我往,早就不是原來那套人馬了,文化更是談不上。

     隻有中國做到了,雖然有變化,有沖突,但我們的文化和民族主體,一直延續了下來,幾千年來,無論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絕境,什麼樣的強敵,從沒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們,曆時千年,從來如此。

     這是一個有着無數缺點,無數劣根性的民族,卻也是一個有着無數優點,無數先進性的民族,它的潛力,統計學和經濟學計算不出,也無法計算。

     日本人打進來之後才驚訝地發現,僅僅一夜之間,所有的一切都變了,軍閥可以團結一緻,黑社會也可以潔身自好,文盲不識字,卻也不做漢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時候也不怕死。

     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已經牢牢地刻入了我們的骨髓——堅強、勇敢、無所畏懼。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們失敗了,以前如此,現在如此,将來依然如此。

     從來不需要想起,也絕不會忘記,這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天賦。

     ☆朝鮮的天才 萬曆二十年(1592)五月二十一日名古屋 面對朝鮮海峽的方向,豐臣秀吉投下了他人生最大,也是最後的賭注。

     十五萬名日軍士兵分别從福岡、名古屋、對馬海峽出發,向着同一個目标挺進——為了同一個人的野心。

     事實證明,這次行動的運輸成本并不太高,因為在半年之後,一個可怕的對手将出現在對岸,為他們節省回程船票。

     但既然是一生中最大的賭博,自然要押上全部的老本。

     日本侵略軍由日本國内最精銳的部隊構成,總計十五萬人,分為九軍,由九個極有特點的人指揮,如下: 第一軍:小西行長一萬八千人 第二軍:加藤清正二萬二千人 第三軍:黑田長政一萬二千人 第四軍:島津義弘一萬四千五百人 第五軍:福島正則二萬五千人 第六軍:小早川隆景一萬五千人 第七軍:毛利輝元三萬人 第八軍:宇喜多秀家一萬一千人 第九軍:羽柴秀勝一萬一千人 之所以列出這幫鬼子的姓名和軍隊人數,是因為其中大有奧妙。

     以上九位鬼子軍官的名字,中國人看了可能毫無感覺,但在日本國内,這幫人可謂是如雷貫耳,大有來頭。

     首先,人家有名字,就說明不是一般人了,因為在日本,姓名是奢侈品,隻有貴族才有姓名,普通老百姓消費不起,小孩生出來起個太郎、次郎之類的渾名(類似于阿貓阿狗),就這麼湊合一輩子。

     一直到後來明治維新,天皇感覺手下這一大幫子阿貓阿狗實在有損形象,便下令百姓申報姓名,當然了,具體姓什麼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