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野心的開始
關燈
小
中
大
答案已經揭曉,原因卻發生在七年之前。
萬曆十三年(1585),當萬曆兄步行拉練到天壇的時候,幾千裡外的日本正在鬧騰一件大事。
豐臣秀吉在京都接受了日本天皇的冊封,成為了日本的最高官員——關白(相當于丞相),長達二百餘年的戰國時代終于結束了。
日本是一個比較喜歡折騰的國家,天皇是挂名的,說話算數的是幕府的将軍,換句話說,是手裡有兵的人。
但自1467年起,由于内部胡搞亂搞,将軍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這下子熱鬧了。
日本的管理體制,天皇下面是将軍,将軍下面是大名,也就是各地的諸侯,既然天皇沒屁用,将軍又過了期,就輪到大名說話了。
所謂大名,也沒個譜,在那年頭,隻要你有兵有地盤,就是大名,日本國家不大,鬧事的人卻多,轉瞬之間冒出來幾十個大名,個個有名有姓,占山為王,什麼羽前羽後,越前越後,土佐中國,上總下總(全都是日本地名),看起來好似廣闊,其實許多地方也就是個縣城。
說句寒酸話,日本曆史中大書特書的所謂戰國時代,也就是幾十個縣長(個别還是鄉長)打來打去的曆史,更諷刺的是,最後統一縣長們的,竟然是個農民。
豐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本來在鄉下種地,後來種不下去了,就出去做小生意,正好到處打仗,他就去參了軍,在縣長大名織田信長的手下混碗飯吃。
偏巧這人種地做生意都不行,打仗謀略倒是一把好手,從小兵幹起,步兵隊長,步兵大隊長,家老,部将,一級級地升,最後成為了織田縣長的第一親信,由于這人長得很醜,和猿猴有幾分神似,所以織田縣長給他取了個外号——猴子。
當時織田縣長已經統一了大半個日本,如無意外,等到其他縣長們被解決完,織田兄去當将軍,猴子兄應該也能混個縣長幹幹。
可是猴子的運氣實在太好,1582年,織田縣長在寺廟休息的時候,被一個叫明智光秀的手下給幹掉了,據說是因為當晚織田縣長嫌送上來的魚臭,把明智鄉長給罵了一頓,于是鄉長一怒之下,把縣長幹掉了(就為這麼個破事,心理實在太過陰暗)。
日本史稱“本能寺之變”。
此時木下藤吉郎已經改名了,他先改叫木下秀吉,現在叫羽柴秀吉(最後又改成豐臣秀吉),日本人的觀念是有奶就是娘,改個把名字那是家常便飯,不用奇怪。
這位羽柴鄉長正在攻擊中國(日本地名)地帶的毛利縣長,得到消息後十分鎮定,密不發喪,連夜撤軍回援,日本史稱“中國大回轉”。
回去之後,羽柴鄉長和明智鄉長打了一仗,把明智鄉長打敗了,此後他又再接再厲,在賤嶽(日本地名)擊敗了最強的競争對手柴田勝家,獲得了織田縣長的全部地盤,史稱“賤嶽之戰”。
在和柴田鄉長的戰鬥中,羽柴鄉長的軍隊中湧現出了七名優秀的将領,他們作戰勇敢,後來被統稱為“賤嶽七支槍”。
順便提一下,本人曾經考證過,這七個人中,有幾位在戰場上中使的是刀,如此說來叫賤嶽X把刀似乎也可以,不過人家說是槍那就叫槍吧。
之所以提到這件事,是因為這七支槍裡的五支,和後來那場驚天動地的戰争有着莫大的關系。
此後,羽柴鄉長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陸續打平其餘縣長,最終統一日本,搞定了天皇,改名為豐臣秀吉,并自稱為太閣。
豐臣秀吉這個人,内心相當相當之陰暗,自打成功當上鄉長,他就一直對天感歎,俺怎麼呆在了日本,在他看來,像自己這樣的天才,征服個把縣城實在顯不出威風,隻有統一全世界,才能體現個人價值。
當然,猴子兄的目的隻限于征服朝鮮,中國,印度及東南亞,這并非他太過謹慎,實在是因為他一天到晚呆在島上,地理知識有限,不知道什麼法國德國,對他而言,世界就那麼幾個國家而已。
其實豐臣兄并非特例,事實證明,日本國一向盛産心理陰暗之變态者,後來的如近衛文磨、東條英機之流,都是一路貨,在他們的心中,從沒有什麼和平發展之類的概念,總覺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搶劫的比生産的好,而他們的世界觀,也有着驚人的一緻: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
從爺爺開始,到孫子,再到孫子的孫子,這幫孫子幾百年來窩在島上,做着同一個夢,卻始終不醒,實在是難能可貴。
而豐臣秀吉,就是這些孫子中的極品。
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之後,嘴邊開始念叨這樣一句話: “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 這裡的唐,就是指明朝。
因為唐朝時候,日本向中國派遣了很多留學生,帶走了很多技術、文化,甚至政④治制度,所以日本人一直稱中國為唐。
幾百年前,無私之援助,全力之支持,隻換來今天的野心、殺戮和侵略,所以同志們務必要記住一個道理: 扶貧,是要看對象的。
但要占據中國,必須征服朝鮮,于是他開始和朝鮮國王李昖談判,要求他們讓路,幫助自己進攻明朝。
當時的朝鮮并不是獨立國家,而是明朝的屬國,國王要向大明皇帝稱臣,稱明朝為天朝,稱明軍為天兵。
但凡國王即位,冊立世子,甚至娶老婆,都要事先向明朝報批,獲得批準之後才能做。
所以雖然這位李昖國王是個比較糊塗的人,關鍵問題上還把握得住, 嚴辭拒絕了日本使臣。
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豐臣秀吉随即決定:先攻朝鮮,再占中國! 可他還沒壯志淩雲幾分鐘,就得知了一個消息,他的養子豐臣秀次反對進攻朝鮮,理由固然是世界和平,大衆平安之類的話,但豐臣秀吉明白,這位養子是不想去賣命。
于是他靈機一動,寫了一張紙條,派人交給了豐臣秀次。
這張紙條充分地證明了一點:豐臣秀吉已徹底瘋狂。
因為上面隻寫了這樣一句話: 五年之内必定攻下明國,到時你就是明國的關白! 但事實證明,他的瘋狂也是有理由的。
客觀地講,豐臣秀吉是一個奇才。
他以庶民出身,苦熬幾十年,最終一統日本,絕非尋常人物,而且此人在日本國内,向來以謀略出名,從不打無把握之戰,戰國時期曾親自指揮過幾十次戰役,除掩護撤退的必敗之戰外,他隻輸過一次。
順便提一下,他唯一戰敗的那一次,對手叫德川家康。
而在決心打這一仗之前,豐臣秀吉已經考慮了很久。
日本人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做事認真,比如在後來中日甲午戰争之前,他們向中國派出了大量間諜,拍攝了很多照片,北洋艦隊每條船的噸位,人員,指揮官,炮口直徑,缺點,日軍都有詳細的記錄。
而在抗日戰争開始前,其工作更是無以倫比,所有中國少将以上的軍官,他們都有細緻的檔案留存,其個人特點、作戰方式甚至生活習慣都一清二楚,更為可怕的是,他們繪制的中國地圖,比中國人自己繪制的還要準确,連一個山丘,一口井都标得極為清晰。
當年閻錫山的部隊伏擊日軍後,既不抓俘虜,也不扛彈藥,第一要務就是開始找日軍軍用地圖——拿回去自己用。
而一貫小心謹慎的豐臣秀吉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為他想不自信都不行: 當時的日本,剛剛實現和平統一,在此之前,國内已經打了一百多年的仗,用今天的話說,打仗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時尚,有些武士家吃飯的時候,一手拿筷子,另一隻手都握着刀,隻要外面招呼一聲,立馬就抄家夥出去砍人。
而且這幫人打仗極其勇敢,每次作戰都要争先鋒(首先發起沖鋒者),還經常為此發生糾紛,沒有當上先鋒憤然自殺的,也不在少數。
總而言之,這是一幫亡命之徒。
相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當時的日本,軍隊裝備已經十分先進,為了打赢對手,他們紛紛進口先進武器,大刀長矛
萬曆十三年(1585),當萬曆兄步行拉練到天壇的時候,幾千裡外的日本正在鬧騰一件大事。
豐臣秀吉在京都接受了日本天皇的冊封,成為了日本的最高官員——關白(相當于丞相),長達二百餘年的戰國時代終于結束了。
日本是一個比較喜歡折騰的國家,天皇是挂名的,說話算數的是幕府的将軍,換句話說,是手裡有兵的人。
但自1467年起,由于内部胡搞亂搞,将軍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這下子熱鬧了。
日本的管理體制,天皇下面是将軍,将軍下面是大名,也就是各地的諸侯,既然天皇沒屁用,将軍又過了期,就輪到大名說話了。
所謂大名,也沒個譜,在那年頭,隻要你有兵有地盤,就是大名,日本國家不大,鬧事的人卻多,轉瞬之間冒出來幾十個大名,個個有名有姓,占山為王,什麼羽前羽後,越前越後,土佐中國,上總下總(全都是日本地名),看起來好似廣闊,其實許多地方也就是個縣城。
說句寒酸話,日本曆史中大書特書的所謂戰國時代,也就是幾十個縣長(個别還是鄉長)打來打去的曆史,更諷刺的是,最後統一縣長們的,竟然是個農民。
豐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本來在鄉下種地,後來種不下去了,就出去做小生意,正好到處打仗,他就去參了軍,在縣長大名織田信長的手下混碗飯吃。
偏巧這人種地做生意都不行,打仗謀略倒是一把好手,從小兵幹起,步兵隊長,步兵大隊長,家老,部将,一級級地升,最後成為了織田縣長的第一親信,由于這人長得很醜,和猿猴有幾分神似,所以織田縣長給他取了個外号——猴子。
當時織田縣長已經統一了大半個日本,如無意外,等到其他縣長們被解決完,織田兄去當将軍,猴子兄應該也能混個縣長幹幹。
可是猴子的運氣實在太好,1582年,織田縣長在寺廟休息的時候,被一個叫明智光秀的手下給幹掉了,據說是因為當晚織田縣長嫌送上來的魚臭,把明智鄉長給罵了一頓,于是鄉長一怒之下,把縣長幹掉了(就為這麼個破事,心理實在太過陰暗)。
日本史稱“本能寺之變”。
此時木下藤吉郎已經改名了,他先改叫木下秀吉,現在叫羽柴秀吉(最後又改成豐臣秀吉),日本人的觀念是有奶就是娘,改個把名字那是家常便飯,不用奇怪。
這位羽柴鄉長正在攻擊中國(日本地名)地帶的毛利縣長,得到消息後十分鎮定,密不發喪,連夜撤軍回援,日本史稱“中國大回轉”。
回去之後,羽柴鄉長和明智鄉長打了一仗,把明智鄉長打敗了,此後他又再接再厲,在賤嶽(日本地名)擊敗了最強的競争對手柴田勝家,獲得了織田縣長的全部地盤,史稱“賤嶽之戰”。
在和柴田鄉長的戰鬥中,羽柴鄉長的軍隊中湧現出了七名優秀的将領,他們作戰勇敢,後來被統稱為“賤嶽七支槍”。
順便提一下,本人曾經考證過,這七個人中,有幾位在戰場上中使的是刀,如此說來叫賤嶽X把刀似乎也可以,不過人家說是槍那就叫槍吧。
之所以提到這件事,是因為這七支槍裡的五支,和後來那場驚天動地的戰争有着莫大的關系。
此後,羽柴鄉長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陸續打平其餘縣長,最終統一日本,搞定了天皇,改名為豐臣秀吉,并自稱為太閣。
豐臣秀吉這個人,内心相當相當之陰暗,自打成功當上鄉長,他就一直對天感歎,俺怎麼呆在了日本,在他看來,像自己這樣的天才,征服個把縣城實在顯不出威風,隻有統一全世界,才能體現個人價值。
當然,猴子兄的目的隻限于征服朝鮮,中國,印度及東南亞,這并非他太過謹慎,實在是因為他一天到晚呆在島上,地理知識有限,不知道什麼法國德國,對他而言,世界就那麼幾個國家而已。
其實豐臣兄并非特例,事實證明,日本國一向盛産心理陰暗之變态者,後來的如近衛文磨、東條英機之流,都是一路貨,在他們的心中,從沒有什麼和平發展之類的概念,總覺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搶劫的比生産的好,而他們的世界觀,也有着驚人的一緻: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
從爺爺開始,到孫子,再到孫子的孫子,這幫孫子幾百年來窩在島上,做着同一個夢,卻始終不醒,實在是難能可貴。
而豐臣秀吉,就是這些孫子中的極品。
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之後,嘴邊開始念叨這樣一句話: “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 這裡的唐,就是指明朝。
因為唐朝時候,日本向中國派遣了很多留學生,帶走了很多技術、文化,甚至政④治制度,所以日本人一直稱中國為唐。
幾百年前,無私之援助,全力之支持,隻換來今天的野心、殺戮和侵略,所以同志們務必要記住一個道理: 扶貧,是要看對象的。
但要占據中國,必須征服朝鮮,于是他開始和朝鮮國王李昖談判,要求他們讓路,幫助自己進攻明朝。
當時的朝鮮并不是獨立國家,而是明朝的屬國,國王要向大明皇帝稱臣,稱明朝為天朝,稱明軍為天兵。
但凡國王即位,冊立世子,甚至娶老婆,都要事先向明朝報批,獲得批準之後才能做。
所以雖然這位李昖國王是個比較糊塗的人,關鍵問題上還把握得住, 嚴辭拒絕了日本使臣。
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豐臣秀吉随即決定:先攻朝鮮,再占中國! 可他還沒壯志淩雲幾分鐘,就得知了一個消息,他的養子豐臣秀次反對進攻朝鮮,理由固然是世界和平,大衆平安之類的話,但豐臣秀吉明白,這位養子是不想去賣命。
于是他靈機一動,寫了一張紙條,派人交給了豐臣秀次。
這張紙條充分地證明了一點:豐臣秀吉已徹底瘋狂。
因為上面隻寫了這樣一句話: 五年之内必定攻下明國,到時你就是明國的關白! 但事實證明,他的瘋狂也是有理由的。
客觀地講,豐臣秀吉是一個奇才。
他以庶民出身,苦熬幾十年,最終一統日本,絕非尋常人物,而且此人在日本國内,向來以謀略出名,從不打無把握之戰,戰國時期曾親自指揮過幾十次戰役,除掩護撤退的必敗之戰外,他隻輸過一次。
順便提一下,他唯一戰敗的那一次,對手叫德川家康。
而在決心打這一仗之前,豐臣秀吉已經考慮了很久。
日本人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做事認真,比如在後來中日甲午戰争之前,他們向中國派出了大量間諜,拍攝了很多照片,北洋艦隊每條船的噸位,人員,指揮官,炮口直徑,缺點,日軍都有詳細的記錄。
而在抗日戰争開始前,其工作更是無以倫比,所有中國少将以上的軍官,他們都有細緻的檔案留存,其個人特點、作戰方式甚至生活習慣都一清二楚,更為可怕的是,他們繪制的中國地圖,比中國人自己繪制的還要準确,連一個山丘,一口井都标得極為清晰。
當年閻錫山的部隊伏擊日軍後,既不抓俘虜,也不扛彈藥,第一要務就是開始找日軍軍用地圖——拿回去自己用。
而一貫小心謹慎的豐臣秀吉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為他想不自信都不行: 當時的日本,剛剛實現和平統一,在此之前,國内已經打了一百多年的仗,用今天的話說,打仗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時尚,有些武士家吃飯的時候,一手拿筷子,另一隻手都握着刀,隻要外面招呼一聲,立馬就抄家夥出去砍人。
而且這幫人打仗極其勇敢,每次作戰都要争先鋒(首先發起沖鋒者),還經常為此發生糾紛,沒有當上先鋒憤然自殺的,也不在少數。
總而言之,這是一幫亡命之徒。
相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當時的日本,軍隊裝備已經十分先進,為了打赢對手,他們紛紛進口先進武器,大刀長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