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謎團
關燈
小
中
大
☆一個神秘的年份
張居正死了,但生活似乎并沒有什麼變化,特别是對萬曆而言。
剛滿二十歲的他躊躇滿志,雖然他不喜歡張居正,卻繼承了這位老師的志向。
自從正式執政以來,一直勤奮工作,日夜不息,他似乎要用行動證明,憑着自己的努力,也能夠治理好這個國家,至少比那個人強。
所以從萬曆十一年(1583)起,他顯現出了驚人的體力和精力,每天處理政務時間長達十餘個小時,經常到半夜還要召見大臣,而且今天的事情今天辦,絕對不會消極怠工。
這并非誇張,事實上,他還幹過一件更為誇張的事情。
萬曆十一年(1583),北京地區大旱,當年沒有天氣預報,也搞不了人工降雨,唯一的辦法是求雨。
雖然這招不一定靈,但幹總比不幹好。
一般說來,求雨的人級别越高,越虔誠,求到雨的機率就越大。
因為當時的人認為,龍王也有等級,也講人際關系,降不降雨,降多少,什麼時候降,馬屁響不響,那是比較關鍵的。
而這一次,萬曆打算自己去。
他求雨的地點,在南郊天壇。
皇帝求雨也不新鮮,但這次求雨卻十分不同,因為萬曆兄……是走着去的。
我來解釋一下這件事情的特别之處,當年皇帝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故宮,而天壇——就是今天的天壇。
去過北京的人應該知道,這兩個地方相隔比較遠,具體說來,至少有五公裡。
上個月我坐出租車去,還花了二十分鐘,而萬曆是坐11路車去的——兩條腿。
不但走着去,還走着回來,在場的人無不感佩于他的毅力,同時也無奈于他的執著——皇帝走,大家也得跟着走。
除了徒步拉練鍛煉身體外,萬曆對百姓生活也很關注,比如當時山東、山西、湖廣等地遭遇災荒,地方官報告上來說:按照考成法,無論如何我們也是收不齊了,麻煩您通融通融,把今年的任務降一降。
一天之後,他們等到了皇帝的回複,一個出人意料的回複: “既然如此,那就不用收了,全都免了吧!” 這就是萬曆同志的覺悟,在張居正死後,他一直保持着激昂的鬥志與熱忱,直到那個神秘年份的來臨。
人生很漫長,但關鍵處隻有幾步。
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許多人并不知道,其實曆史也是如此。
公元755年,當唐朝文明處于巅峰之時,一個叫安祿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鬧事,揭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繁榮的唐朝從此陷入衰弱。
公元755年,這個年份就此成為了一個轉折點,被載入史冊。
八百年後,宿命的轉折再次到來。
沒有原因,沒有預兆,停留在這個神秘的年份——萬曆十五年。
簡單說來,在這一年,發生了三件事情,兩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
第一件大事:戚繼光去世了。
在十餘年的時間裡,戚繼光是個無人敢惹的角色,雖然偶爾也有幾個不怕死的言官彈劾他吃空額搞錢,在軍中培養個人勢力等等,卻始終沒有結果。
究其原因,除了後台太硬外,還是由于水平太高,邊界沒他不行。
但事實證明,水平不如後台好使,張居正死後,戚繼光就被調離了薊州,去了廣東,雖然職位沒變,但戚繼光明白,自己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于是他稱病不出,不久後,便離職回了登州老家。
三十六年前,他從這裡出發前往北京,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一生: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練兵東南,橫掃倭奴,驅逐胡虜,無人可擋, 戰功之顯赫,四十年中無人可望其項背,蓋世之威名,四百年後聲震寰宇,萬民皆知。
盡此一生,能幹到這個份上,實在是夠本了。
萬曆十五年(1587)二月,這位傳奇英雄在家鄉病逝,年六十歲。
去世前留言如下: 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 我知道,他之一生,已無任何遺憾。
第二件大事:海瑞死了。
海先生終于還是死了。
在被高拱罷官之後,他回到了老家,沒人管他,三年之後,高拱下台了,張居正執政,依然沒有人管他。
這實在不是高拱和張居正不識貨,恰恰相反,他們都很去清楚海先生的實力。
無奈的是,海先生的能量就如同熊熊烈火,和他呆久了,不被燒死,至少也是個殘廢。
現在張居正死了,用某位史學家的話說,朝廷裡的明白人都死光了,于是海瑞先生得到了再次出山的機會。
萬
剛滿二十歲的他躊躇滿志,雖然他不喜歡張居正,卻繼承了這位老師的志向。
自從正式執政以來,一直勤奮工作,日夜不息,他似乎要用行動證明,憑着自己的努力,也能夠治理好這個國家,至少比那個人強。
所以從萬曆十一年(1583)起,他顯現出了驚人的體力和精力,每天處理政務時間長達十餘個小時,經常到半夜還要召見大臣,而且今天的事情今天辦,絕對不會消極怠工。
這并非誇張,事實上,他還幹過一件更為誇張的事情。
萬曆十一年(1583),北京地區大旱,當年沒有天氣預報,也搞不了人工降雨,唯一的辦法是求雨。
雖然這招不一定靈,但幹總比不幹好。
一般說來,求雨的人級别越高,越虔誠,求到雨的機率就越大。
因為當時的人認為,龍王也有等級,也講人際關系,降不降雨,降多少,什麼時候降,馬屁響不響,那是比較關鍵的。
而這一次,萬曆打算自己去。
他求雨的地點,在南郊天壇。
皇帝求雨也不新鮮,但這次求雨卻十分不同,因為萬曆兄……是走着去的。
我來解釋一下這件事情的特别之處,當年皇帝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故宮,而天壇——就是今天的天壇。
去過北京的人應該知道,這兩個地方相隔比較遠,具體說來,至少有五公裡。
上個月我坐出租車去,還花了二十分鐘,而萬曆是坐11路車去的——兩條腿。
不但走着去,還走着回來,在場的人無不感佩于他的毅力,同時也無奈于他的執著——皇帝走,大家也得跟着走。
除了徒步拉練鍛煉身體外,萬曆對百姓生活也很關注,比如當時山東、山西、湖廣等地遭遇災荒,地方官報告上來說:按照考成法,無論如何我們也是收不齊了,麻煩您通融通融,把今年的任務降一降。
一天之後,他們等到了皇帝的回複,一個出人意料的回複: “既然如此,那就不用收了,全都免了吧!” 這就是萬曆同志的覺悟,在張居正死後,他一直保持着激昂的鬥志與熱忱,直到那個神秘年份的來臨。
人生很漫長,但關鍵處隻有幾步。
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許多人并不知道,其實曆史也是如此。
公元755年,當唐朝文明處于巅峰之時,一個叫安祿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鬧事,揭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繁榮的唐朝從此陷入衰弱。
公元755年,這個年份就此成為了一個轉折點,被載入史冊。
八百年後,宿命的轉折再次到來。
沒有原因,沒有預兆,停留在這個神秘的年份——萬曆十五年。
簡單說來,在這一年,發生了三件事情,兩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
第一件大事:戚繼光去世了。
在十餘年的時間裡,戚繼光是個無人敢惹的角色,雖然偶爾也有幾個不怕死的言官彈劾他吃空額搞錢,在軍中培養個人勢力等等,卻始終沒有結果。
究其原因,除了後台太硬外,還是由于水平太高,邊界沒他不行。
但事實證明,水平不如後台好使,張居正死後,戚繼光就被調離了薊州,去了廣東,雖然職位沒變,但戚繼光明白,自己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于是他稱病不出,不久後,便離職回了登州老家。
三十六年前,他從這裡出發前往北京,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一生: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練兵東南,橫掃倭奴,驅逐胡虜,無人可擋, 戰功之顯赫,四十年中無人可望其項背,蓋世之威名,四百年後聲震寰宇,萬民皆知。
盡此一生,能幹到這個份上,實在是夠本了。
萬曆十五年(1587)二月,這位傳奇英雄在家鄉病逝,年六十歲。
去世前留言如下: 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 我知道,他之一生,已無任何遺憾。
第二件大事:海瑞死了。
海先生終于還是死了。
在被高拱罷官之後,他回到了老家,沒人管他,三年之後,高拱下台了,張居正執政,依然沒有人管他。
這實在不是高拱和張居正不識貨,恰恰相反,他們都很去清楚海先生的實力。
無奈的是,海先生的能量就如同熊熊烈火,和他呆久了,不被燒死,至少也是個殘廢。
現在張居正死了,用某位史學家的話說,朝廷裡的明白人都死光了,于是海瑞先生得到了再次出山的機會。
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