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謎團

關燈
曆十三年(1585),經萬曆皇帝親自批示,海瑞被任命為南京都察院佥都禦史,趕赴南京上任。

    這一年,海瑞七十二歲。

     海先生是天字第一号職業官僚,接到命令即刻上路,連東西都不怎麼收拾(當然,他也沒多少東西),就去了南京。

     而當他來到南京郊外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進城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太擠 海先生要來了!南京城轟動了,官員們激動了,商人激動了,農民也激動了,于是大家集體放了假,不做生意,不種地,淩晨就帶着被子,跑到城外占地方,想搶一個靠前的位置,一睹海先生的風采。

     由于人太多,導緻海先生一直未能進城,被牢牢地堵在外面,直到南京兵部派出軍隊開路,這才把海大人迎了進來。

     等到海瑞進了城,找到都察院住下來,才被告知,他不應該住在這裡,倒不是人家欺負他(誰敢),隻是因為他老人家又升官了。

     萬曆兄實在是大方,感覺給個佥都禦史(四品)還不夠意思,人還在路上,就下了第二道任命令,把海先生再提一級,讓他當了南京人事部副部∕長(吏部侍郎)。

     據說這個消息公布後,南京都察院的禦史們一片歡呼雀躍,興高采烈,而吏部的官員們垂頭喪氣,比死了爹還難受,但事實證明,他們還是悲觀了點,實際上,此時的海瑞先生壓根沒空去收拾他們。

     因為他連家門都出不去。

     自從進入南京,海瑞的家就被衆多聞名而來的粉絲圍得水洩不通,那架勢,比天皇巨星還要天皇巨星。

     更讓人吃驚的是,在沒有汽車火車的當時,有很多人是從遠處走來的。

    最猛的當屬一位福建的老兄,據說他走了上千裡路,穿壞了十多雙鞋,一個多月才到南京。

     海瑞聽說此事,十分感動,以為他要伸冤,親自接見了他。

     可是這個人進來後,隻是看着海瑞,行了個禮,然後揚長而去。

     有人問:你幹嘛來?又幹嘛走? 答:我隻想看看海青天,看完了,不走還等什麼? 這就是清廉與正直的力量。

     除了吸引大批擁護者外,海瑞還獲得了一個榮譽,一個前有古人,後無來者的榮譽。

     中國的老百姓曆來都怕妖魔鬼怪,所以有貼門神的習慣,幾乎家家都貼,款式也不一而同,但門神的主要人物是固定的,也就是關羽、秦叔寶那一撥人。

    上千年來也就這麼幾個,畢竟要成為形象代言人要求太高,不但要能打,長得還得有特點(想把鬼吓跑,沒特點不行)。

     而現在,海瑞先生終于加入了這個光輝的隊伍,成為門神部隊的最後一名成員(此後再無編制)。

    在當時的南京,作為正義與公道的象征,海瑞先生的畫像被貼得滿街都是,除了門上,客廳、卧室裡也有人挂。

    據說每天看一眼,可以百病不侵,而且具有良好的避邪作用。

     雖然經常忙于公共宣傳事業,但海瑞先生沒有怠慢工作,他沒精力去整治吏部的那幫人,卻也沒閑着,百忙之中仍向皇帝上了一封奏疏: 根據以往經驗,海瑞先生的文書,一般都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這篇也不例外。

    在文章中,海瑞先生建議,考慮到目前貪污情況嚴重,應該恢複太祖(朱元璋)時期的刑法,對貪污八十貫以上者一律處決,并将其剝皮,放在縣衙門口,警示後人。

     于是大家真的憤怒了,惹不起你,總躲得起你吧。

    可海先生卻是躲都不讓人躲,不搞出個玉石俱焚誓不罷休。

     客觀地講,海瑞的這封文書的确是過分了,且不說剝皮問題,都過了兩百多年了,經濟發展這麼快,确定死刑标準時總得考慮個通貨膨脹問題吧,當年買一棟房,今天也就能買點糧,為幾斤糧食就要剝人皮,兄弟你也太狠了點吧。

     但在海瑞看來,他的做法是對的,當然,這隻是他的個人想法。

     萬曆兄雖然年輕,但神智也很清醒,他好言撫慰了海先生一把,就把奏疏丢進了廢紙堆。

     而海先生在南京日盼夜盼,沒有等到剝皮匠的出現,卻等來了升官的命令,由于工作努力,他被任命為南京都察院右都禦史,那位四十多歲還不入流的教育局長,經過二十多年不可思議的經曆,終于成為了正二品(相當于正部級)的高級官員。

     這回都察院的仁兄們完蛋了。

     南京是明朝的第二首都,從六部到都察院,所有北京有的**機構它都有,但畢竟皇帝大人住北京,所以除了南京戶部(管理南方戶籍)和南京兵部(統領南京軍隊)外,大多數機構都是擺設。

     一般說來,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