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千古,唯此一人
關燈
小
中
大
,張居正進入了一種近乎癫狂的狀态,他日以繼夜地工作,貫徹一條鞭法,嚴查借機欺壓百姓的人員,懲辦辦事不利的官員,對有劣迹者一律革職查辦,強化邊境防守,俺答死了,就去拉攏他的老婆三娘子(當年把漢那吉沒娶過去的那位),隻求對方不鬧。
裡裡外外,隻要是他能幹的,他都幹了。
大明帝國再次煥發了平靜與生機,邊境除了李成梁先生時不時出去砍人外,已經消停了很多,國庫收入極為豐厚,存銀達到幾百萬兩,财政支出消除了赤字,地方糧倉儲備充足,至少餓不死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完美。
與蒸蒸日上的帝國相反的,是張居正蒸蒸日下的身體,在繁雜的工作中,他經常暈倒,有時還會吐血,然而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這就是張居正的最後兩年,每一天,他都相信國家的前途,相信平民百姓的生計,相信太平盛世的奇迹,相信那偉大的抱負終會實現。
以他的生命為代價,他堅信這所有的一切。
在他的人生的每一刻,都灑滿了理想與信念的光輝。
☆失去、得到 萬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國内閣首輔,上柱國,正一品太師兼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年五十八,谥文忠。
張居正死了,皇帝十分之悲痛,這是真的,畢竟一個人陪伴了自己那麼久,幹了許多事,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很是哭了幾場,甚至有幾天悲痛得上不了朝。
悲痛之餘,他還下令撫慰張居正的家人,并舉辦了隆重的悼念活動,一時之間,全國處處都是哀悼之聲。
但以他和張居正的關系,和從前那許許多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太有感情也是不可能的,所謂十分之悲痛,其實也就悲痛十分鐘而已。
所以在短暫悼念之後,長期清算的時候就到了,六月份張居正死,十二月份就動手了,當然,對手還不是張居正。
事實上,在當時的朝廷裡,最為人忌恨的人,是馮保,張先生好歹是翰林出身,一步一步熬上來的,馮太監這樣一步登天的人,要不是後台硬,早就被唾沫星子給淹死了。
現在張居正死了,但馮保似乎還是很鎮定的,因為小時候馮保經常陪小皇帝玩,萬曆也對他很親熱,不叫他名字,隻叫他大伴,關系相當之鐵,所以他認為,縱使風雨滿天,天還塌不下來。
然而天就塌下來了,十二月有人告他十二大罪,幾天之後當年的那位小皇帝就在告狀信上大筆一揮,下了結論:馮保欺君蠹國,罪惡深重。
馮保措手不及,當時就暈了過去。
馮保同志敬請節哀,蠹國雖是胡說,欺君卻是事實,其實一直以來,他都是排在萬曆最讨厭人榜的第二名,僅次于張居正,因為這位仁兄一直以來都在幹一件萬曆最為讨厭的事情——打小報告。
自打掌權後,馮保就以二管家自居了,但凡萬曆有啥風吹草動,他都會在第一時間告訴李太後,什麼鬥蛐蛐、打彈弓,包括喝醉酒闖禍的那一次,都是他去報告的。
在我小時候,這種人一般被叫做“特務”,是最受鄙視的。
到了萬曆那裡,就成了奸賊,年紀小沒能量,也無可奈何,長大以後那就是兩說了,不廢此人,更待何時? 馮保闖了這麼大的禍,竟還如此盲目樂觀,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一個人當官當久了,就會變傻,并産生一系列幻覺,自我感覺過于良好,最後稀裡糊塗完蛋去也。
不過看在小時候陪自己玩過的份上,萬曆還是留了一手,安排他去南京養老,也沒要他的命。
這是馮保,張居正就沒那麼好對付了。
張先生在朝中經營多年,許多大臣都是他的人,現在剛死不到一年,立刻翻案恐怕衆怒難犯。
更麻煩的是,現任内閣首輔張四維也是張居正一手提起來的,自然不肯幫忙,要想整治張先生,談何容易。
然而很快,萬曆就發現自己錯了。
種種蛛絲馬迹表明,除自己外,張先生還有一個敵人,一個他曾無比信任的人——張四維。
這是一個極為古老的複仇故事,在真相揭開前,張四維已隐忍了太久。
張四維,字子維,山西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進士,看起來,這不過是份普通的官僚記錄,但實際上,他的背景要比想象中複雜得多。
張四維的父親,叫做張允齡,是一名普通的山西商人,不算什麼人物,但他母親王氏卻不同凡響——王崇古的姐姐。
也就是說,張四維是王崇古的外甥。
之前已經說過,朝廷實力派人物楊博也是山西人,而且他的兒子娶了王崇古的女兒,也就是說,楊博的兒媳婦是張四維的表妹,看上去比較複雜是吧,後面還有。
後來張四維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張甲徽,一個叫張定徽,他們兩個幾乎同時結婚,老婆卻是親姐妹——楊博的兩個孫女。
什麼叫特殊利益集團,相信你已經明白了。
王崇古是宣大總督,楊博是兵部尚書(後改吏部尚書),位高權重,卻并非張居正的人,還經常對他頗有微辭。
舅舅和親家都這樣,張四維的立場自然也差不多。
當然,張四維的這些路數張居正都很清楚,所以早在萬曆三年(1575),他就推薦張四維進入内閣,成為了大學士,也算是先下手為強,賣個人情。
然而這一次,他終于犯了一個錯誤,一個他的老師曾經犯過的錯誤。
十年前,徐階推薦高拱入閣,認為能賣高拱一個人情,十年後,張居正也這樣想。
但事實上,張四維遠沒有他想得那麼簡單,在這個人的心中,還隐藏着一個更深的秘密。
五年之前的那一天,殷士儋大鬧内閣,要和高拱單挑,張居正勸架,卻也挨了罵,正是在這場鬧劇中,張居正堅定了除掉高拱的決心,但與此同時,他似乎也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殷士儋會在那一天突然發作? 原因很簡單,因為就在那一天之前,殷士儋得到了一個确切的消息:高拱準備趕走他,換一個人入閣。
實在是忍無可忍,殷學士魚死網破,這才算雄起了一回。
而那個由高拱安排,入閣頂替殷士儋的人,正是張四維。
對于這份五年之後遲到的邀請,要他感恩戴德,實在比較困難。
好了,這起迷案就要水落石出了,我們現已掌握了如下四點: 1、王崇古與高拱關系緊密,他的職務是由高拱推薦的。
2、張居正準備解決高拱之時,楊博曾親自上門,為高拱求情。
3、張四維是王崇古的外甥,也是楊博的親家。
4、高拱曾推薦張四維入閣,以取代不聽話的殷士儋。
于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張四維是高拱的親信,一個由始至終,極為聽話的親信。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張居正聯合馮保趕走高拱的時候,一道陰冷的目光正投射在他的背後。
當然,自信的張居正是絕對不會在意的,在得意的巅峰,無人能撼動他的地位,于是當内閣缺少跑腿的人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張四維,那個看上去極其溫順聽話的張四維。
之後的一切,就是順理成章了,張居正活着,他無能為力,現在人死了,該是行動的時候了。
萬曆十一年(1583),陝西道禦史楊四知突然發難,上書彈劾張居正十四大罪,就如同預先彩排過一樣,原先忠心耿耿、言聽計從的諸位大臣一擁而上,把張居正從五、六歲到五十六歲的事情都翻了出來,天天罵日日吵
裡裡外外,隻要是他能幹的,他都幹了。
大明帝國再次煥發了平靜與生機,邊境除了李成梁先生時不時出去砍人外,已經消停了很多,國庫收入極為豐厚,存銀達到幾百萬兩,财政支出消除了赤字,地方糧倉儲備充足,至少餓不死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完美。
與蒸蒸日上的帝國相反的,是張居正蒸蒸日下的身體,在繁雜的工作中,他經常暈倒,有時還會吐血,然而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這就是張居正的最後兩年,每一天,他都相信國家的前途,相信平民百姓的生計,相信太平盛世的奇迹,相信那偉大的抱負終會實現。
以他的生命為代價,他堅信這所有的一切。
在他的人生的每一刻,都灑滿了理想與信念的光輝。
☆失去、得到 萬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國内閣首輔,上柱國,正一品太師兼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年五十八,谥文忠。
張居正死了,皇帝十分之悲痛,這是真的,畢竟一個人陪伴了自己那麼久,幹了許多事,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很是哭了幾場,甚至有幾天悲痛得上不了朝。
悲痛之餘,他還下令撫慰張居正的家人,并舉辦了隆重的悼念活動,一時之間,全國處處都是哀悼之聲。
但以他和張居正的關系,和從前那許許多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太有感情也是不可能的,所謂十分之悲痛,其實也就悲痛十分鐘而已。
所以在短暫悼念之後,長期清算的時候就到了,六月份張居正死,十二月份就動手了,當然,對手還不是張居正。
事實上,在當時的朝廷裡,最為人忌恨的人,是馮保,張先生好歹是翰林出身,一步一步熬上來的,馮太監這樣一步登天的人,要不是後台硬,早就被唾沫星子給淹死了。
現在張居正死了,但馮保似乎還是很鎮定的,因為小時候馮保經常陪小皇帝玩,萬曆也對他很親熱,不叫他名字,隻叫他大伴,關系相當之鐵,所以他認為,縱使風雨滿天,天還塌不下來。
然而天就塌下來了,十二月有人告他十二大罪,幾天之後當年的那位小皇帝就在告狀信上大筆一揮,下了結論:馮保欺君蠹國,罪惡深重。
馮保措手不及,當時就暈了過去。
馮保同志敬請節哀,蠹國雖是胡說,欺君卻是事實,其實一直以來,他都是排在萬曆最讨厭人榜的第二名,僅次于張居正,因為這位仁兄一直以來都在幹一件萬曆最為讨厭的事情——打小報告。
自打掌權後,馮保就以二管家自居了,但凡萬曆有啥風吹草動,他都會在第一時間告訴李太後,什麼鬥蛐蛐、打彈弓,包括喝醉酒闖禍的那一次,都是他去報告的。
在我小時候,這種人一般被叫做“特務”,是最受鄙視的。
到了萬曆那裡,就成了奸賊,年紀小沒能量,也無可奈何,長大以後那就是兩說了,不廢此人,更待何時? 馮保闖了這麼大的禍,竟還如此盲目樂觀,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一個人當官當久了,就會變傻,并産生一系列幻覺,自我感覺過于良好,最後稀裡糊塗完蛋去也。
不過看在小時候陪自己玩過的份上,萬曆還是留了一手,安排他去南京養老,也沒要他的命。
這是馮保,張居正就沒那麼好對付了。
張先生在朝中經營多年,許多大臣都是他的人,現在剛死不到一年,立刻翻案恐怕衆怒難犯。
更麻煩的是,現任内閣首輔張四維也是張居正一手提起來的,自然不肯幫忙,要想整治張先生,談何容易。
然而很快,萬曆就發現自己錯了。
種種蛛絲馬迹表明,除自己外,張先生還有一個敵人,一個他曾無比信任的人——張四維。
這是一個極為古老的複仇故事,在真相揭開前,張四維已隐忍了太久。
張四維,字子維,山西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進士,看起來,這不過是份普通的官僚記錄,但實際上,他的背景要比想象中複雜得多。
張四維的父親,叫做張允齡,是一名普通的山西商人,不算什麼人物,但他母親王氏卻不同凡響——王崇古的姐姐。
也就是說,張四維是王崇古的外甥。
之前已經說過,朝廷實力派人物楊博也是山西人,而且他的兒子娶了王崇古的女兒,也就是說,楊博的兒媳婦是張四維的表妹,看上去比較複雜是吧,後面還有。
後來張四維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張甲徽,一個叫張定徽,他們兩個幾乎同時結婚,老婆卻是親姐妹——楊博的兩個孫女。
什麼叫特殊利益集團,相信你已經明白了。
王崇古是宣大總督,楊博是兵部尚書(後改吏部尚書),位高權重,卻并非張居正的人,還經常對他頗有微辭。
舅舅和親家都這樣,張四維的立場自然也差不多。
當然,張四維的這些路數張居正都很清楚,所以早在萬曆三年(1575),他就推薦張四維進入内閣,成為了大學士,也算是先下手為強,賣個人情。
然而這一次,他終于犯了一個錯誤,一個他的老師曾經犯過的錯誤。
十年前,徐階推薦高拱入閣,認為能賣高拱一個人情,十年後,張居正也這樣想。
但事實上,張四維遠沒有他想得那麼簡單,在這個人的心中,還隐藏着一個更深的秘密。
五年之前的那一天,殷士儋大鬧内閣,要和高拱單挑,張居正勸架,卻也挨了罵,正是在這場鬧劇中,張居正堅定了除掉高拱的決心,但與此同時,他似乎也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殷士儋會在那一天突然發作? 原因很簡單,因為就在那一天之前,殷士儋得到了一個确切的消息:高拱準備趕走他,換一個人入閣。
實在是忍無可忍,殷學士魚死網破,這才算雄起了一回。
而那個由高拱安排,入閣頂替殷士儋的人,正是張四維。
對于這份五年之後遲到的邀請,要他感恩戴德,實在比較困難。
好了,這起迷案就要水落石出了,我們現已掌握了如下四點: 1、王崇古與高拱關系緊密,他的職務是由高拱推薦的。
2、張居正準備解決高拱之時,楊博曾親自上門,為高拱求情。
3、張四維是王崇古的外甥,也是楊博的親家。
4、高拱曾推薦張四維入閣,以取代不聽話的殷士儋。
于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張四維是高拱的親信,一個由始至終,極為聽話的親信。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張居正聯合馮保趕走高拱的時候,一道陰冷的目光正投射在他的背後。
當然,自信的張居正是絕對不會在意的,在得意的巅峰,無人能撼動他的地位,于是當内閣缺少跑腿的人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張四維,那個看上去極其溫順聽話的張四維。
之後的一切,就是順理成章了,張居正活着,他無能為力,現在人死了,該是行動的時候了。
萬曆十一年(1583),陝西道禦史楊四知突然發難,上書彈劾張居正十四大罪,就如同預先彩排過一樣,原先忠心耿耿、言聽計從的諸位大臣一擁而上,把張居正從五、六歲到五十六歲的事情都翻了出來,天天罵日日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