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陰謀
關燈
小
中
大
實事求是地講,在中國曆史上,大一統王朝的統治者,除了某一些喪心病狂,或是急等用錢的人外,對百姓負擔還是很重視的,田賦的比例基本都是二十比一(百分之五),或是十比一(百分之十),能收到五比一(百分之二十),就算是重稅了。
從這個數字看,老百姓的生活在理論上,還是能夠過下去的。
不過很可惜,僅僅是理論上。
說起來是那麼回事,一操作起來就全亂套。
因為在實際執行中,各級官吏很快發現,能鑽空子撈錢的漏洞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你交蘋果,他可以挑三揀四,拿起一個,說這個個頭小,算半個,那個有蟲眼,不能算。
你交棉花,他可以說棉花的成色不好,抵一半,你也隻能回家再拉去。
這還是輕的,最大的麻煩是徭役。
因為田賦和人頭稅多少還能見到東西,縣太爺賴不掉,徭役可就不好說了,修河堤、給驿站當差、整修道路,這都是徭役,完成了任務,就算完成了徭役。
那麼誰來判定你是否完成任務呢?――縣太爺。
這就是所謂的黃鼠狼看雞了,遇到良心好的,還能照實記載,遇到不地道的,就要撈點好處,你要沒錢,他就大筆一揮――沒幹,有意見?這事我說了算,說你沒幹就沒幹,你能咋地? 事實證明,在當時,除了一小部分品行較好的人外,大多數朝廷官員還是不地道的,是不值得信任的,有漏洞不鑽,有錢不撈,這個要求實在有點高。
總之是一句話,玩你沒商量。
無數的老百姓就是這樣被玩殘的,朝廷沒有好處,全被地方包幹了。
此外,這一收稅制度還有很多麻煩,由于收上來的都是東西,且林林總總,花樣繁多,又不方便調用。
比如江浙收上來一大堆糧食,京城裡吃不了,本地人又不缺,聽說西北缺糧食,那就往那邊運吧?一算,糧價還不夠運輸費。
那就别折騰了,放在糧倉裡喂老鼠吧。
更頭疼的是,各地雖然上交了很多東西,除了糧食,還有各種土特産,中藥藥材等等,卻沒有多少銀兩,這些玩意放在京城裡又占地方,還要倉管費,遇上打仗,你總不能讓當兵吃棉花,提幾兩藥材當軍饷吧。
而某些吃飽飯的大臣無聊之中,想了個馊主意,說既然有這麼多東西,閑着也是閑着,不如拿去給京城的官員們發工資,比如你是戶部正六品主事,按規定你該拿多少工資,但到發錢那天告訴你,國家現金不夠,我們現在隻能發一部分錢和糧食給你,剩下的用棉花抵,不過你放心,我們到市場上估算過,如果等價交換,拿這些棉花絕不吃虧。
奶奶的,老子辛辛苦苦幹到頭,就拿着這幾袋棉花回家?老婆孩子吃什麼? 必須說明,這絕對不是搞笑,自朱元璋以來,明代官員都是這麼領工資的,有時是糧食,有時是藥材,個别缺了大德的皇帝還給紙币(胡亂印刷的不值錢),早上領工資,下去就去集貿市場兼職小商販叫賣的,也絕不在少數。
國家吃了虧,百姓受了苦,全便宜中間那幫龜孫了。
于是張居正決定,改變這一局面,他吸取地方經驗,推出了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的内容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頒布統一規定,全國稅收由實物稅變為貨币稅,明白點說就是以後不收東西了,統一改收錢。
這是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命令,卻有着絕不簡單的曆史意義。
因為從此以後,不管是田賦、徭役還是人頭稅,都有了統一的标準,不是當官的說了算,交上來真金白銀,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再任由官員忽悠。
當然了,根據官員必貪定律,張居正也給
從這個數字看,老百姓的生活在理論上,還是能夠過下去的。
不過很可惜,僅僅是理論上。
說起來是那麼回事,一操作起來就全亂套。
因為在實際執行中,各級官吏很快發現,能鑽空子撈錢的漏洞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你交蘋果,他可以挑三揀四,拿起一個,說這個個頭小,算半個,那個有蟲眼,不能算。
你交棉花,他可以說棉花的成色不好,抵一半,你也隻能回家再拉去。
這還是輕的,最大的麻煩是徭役。
因為田賦和人頭稅多少還能見到東西,縣太爺賴不掉,徭役可就不好說了,修河堤、給驿站當差、整修道路,這都是徭役,完成了任務,就算完成了徭役。
那麼誰來判定你是否完成任務呢?――縣太爺。
這就是所謂的黃鼠狼看雞了,遇到良心好的,還能照實記載,遇到不地道的,就要撈點好處,你要沒錢,他就大筆一揮――沒幹,有意見?這事我說了算,說你沒幹就沒幹,你能咋地? 事實證明,在當時,除了一小部分品行較好的人外,大多數朝廷官員還是不地道的,是不值得信任的,有漏洞不鑽,有錢不撈,這個要求實在有點高。
總之是一句話,玩你沒商量。
無數的老百姓就是這樣被玩殘的,朝廷沒有好處,全被地方包幹了。
此外,這一收稅制度還有很多麻煩,由于收上來的都是東西,且林林總總,花樣繁多,又不方便調用。
比如江浙收上來一大堆糧食,京城裡吃不了,本地人又不缺,聽說西北缺糧食,那就往那邊運吧?一算,糧價還不夠運輸費。
那就别折騰了,放在糧倉裡喂老鼠吧。
更頭疼的是,各地雖然上交了很多東西,除了糧食,還有各種土特産,中藥藥材等等,卻沒有多少銀兩,這些玩意放在京城裡又占地方,還要倉管費,遇上打仗,你總不能讓當兵吃棉花,提幾兩藥材當軍饷吧。
而某些吃飽飯的大臣無聊之中,想了個馊主意,說既然有這麼多東西,閑着也是閑着,不如拿去給京城的官員們發工資,比如你是戶部正六品主事,按規定你該拿多少工資,但到發錢那天告訴你,國家現金不夠,我們現在隻能發一部分錢和糧食給你,剩下的用棉花抵,不過你放心,我們到市場上估算過,如果等價交換,拿這些棉花絕不吃虧。
奶奶的,老子辛辛苦苦幹到頭,就拿着這幾袋棉花回家?老婆孩子吃什麼? 必須說明,這絕對不是搞笑,自朱元璋以來,明代官員都是這麼領工資的,有時是糧食,有時是藥材,個别缺了大德的皇帝還給紙币(胡亂印刷的不值錢),早上領工資,下去就去集貿市場兼職小商販叫賣的,也絕不在少數。
國家吃了虧,百姓受了苦,全便宜中間那幫龜孫了。
于是張居正決定,改變這一局面,他吸取地方經驗,推出了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的内容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頒布統一規定,全國稅收由實物稅變為貨币稅,明白點說就是以後不收東西了,統一改收錢。
這是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命令,卻有着絕不簡單的曆史意義。
因為從此以後,不管是田賦、徭役還是人頭稅,都有了統一的标準,不是當官的說了算,交上來真金白銀,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再任由官員忽悠。
當然了,根據官員必貪定律,張居正也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