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緻命的正義
關燈
小
中
大
手中的權力發起反撲,雖然這對他而言十分容易。
政④治家是這個星球上最堅忍的動物,他們從不輕舉妄動,隻有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才會發動最後的猛擊。
經過嚴世蕃和藍道行事件,徐階已經看清了嚴嵩的真正實力,他知道,雖然自己身居首輔,但是嚴嵩對皇帝仍有着相當的影響力,而在朝中,嚴黨依然擁有強大的勢力。
所以現在隻有等待,等待對手的下一個破綻,它一定會再次出現。
于是徐階對嚴嵩的攻擊不但毫不在意,反而還經常寫信問候在南昌的嚴嵩,恭祝他身體安康,多活幾年。
他明知嚴世蕃擅自逃竄回家,也從不派人去查,就當作不知道。
更有甚者,在徐階成為首輔之後,他的兒子曾經對他說,老爹你受了那麼多委屈,現在終于熬出頭了,應該找嚴嵩報仇。
出人意料的是,徐階竟勃然大怒,破口大罵: “要是沒有嚴大人,我哪有今天的地位,你怎麼能夠這樣想?” 對兒子都這樣,别人更是如此,久而久之,這些話都傳到了嚴嵩的耳朵裡,讓他深有感觸。
原先當次輔的時候低調做人,現在大權在握,也不落井下石,徐階的舉動使嚴氏父子産生了這樣一個感覺:徐首輔是一個厚道人。
特别是嚴世蕃,他當逃兵跑回來是人盡皆知的事情,要想整治他,把柄是現成的,徐階對此卻毫無動作,所以這位自負天下第一聰明人也由衷地感歎了一句: “徐大人不坑我啊!” 嚴世蕃是個太過聰明的人,所以他也有點太過自負,在這十幾年中,他從沒有把徐階放在眼裡,把他當作看門大叔之類的人物,肆意欺淩,蠻橫無禮,然而徐階都忍了。
現在的徐首輔依然故我,絲毫沒有報複的打算和行動,看來他還準備繼續忍下去。
嚴世蕃放心了,他似乎忘記了自己的逃兵身份,堂而皇之地在江西蓋豪華别墅,準備當土财主,享受之前十幾年的腐∕敗成果。
然而狂得過了頭的嚴世蕃并不知道,從不坑人的徐大人此時正在挖坑,一個比上次更大的坑。
因為所謂複仇,從來都不是熱菜,而是冷盤。
嚴世蕃不了解徐階,徐階卻了解嚴世蕃,他很清楚,這位獨眼龍天才雖說聰明絕頂,卻也有着一個緻命的缺點。
估計是因為身體殘疾,嚴世蕃存在某種心理問題,簡單說來就是有點變态,綜觀他的一生,隻做壞事,不做好事,着實不易,而且他窮奢極欲,做事情不分場合、不分地點,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比如當年他母親死了,本該在家守孝,幫老爹幹活,他卻隻是每天躲在家裡搞女人,對老爹交待的事情全然不理,嚴嵩同志都八十多了,頭暈眼花,公文看不懂,青詞寫不來,幾次被皇帝罵得狗血淋頭,才有了後來下課倒台的事。
所以從政④治學的角度講,嚴世蕃是一個天才的幕僚,卻是一個蹩腳的政④治家,他不懂得隐藏壓抑自己的**,在這一點上,他和自己的父親差得太遠。
他當逃兵也好,蓋别墅也好,徐階一概不管,因為他相信,自己等待的那個破綻必将在這個人的身上出現。
成也世蕃,敗也世蕃,命也。
☆一塊磚頭引發的血案 在徐階看來,把嚴世蕃放出來比關在籠子裡好,讓他去飛,讓他去闖,終有一天會惹出麻煩的。
正如所料的那樣,麻煩很快就來了,但肇事者不是嚴世蕃,而是另一位老熟人——羅龍文。
這位仁兄前面已經介紹過了,他是胡宗憲的同鄉,為剿滅徐海當過卧底,立過大功,但之前也說過,此人心胸狹窄,好挑是非,不太講道理。
所以在胡宗憲倒台後,他因勢利導,不知鑽了誰的門路,竟然投奔到了嚴世蕃手下,所謂臭味相投,兩人很快結成知交。
既然是知交,嚴世蕃充軍,羅知交也充軍,同理,既然是知交,嚴世蕃當逃兵,他自然也當了逃兵。
不過他沒有逃到江西,而是再次審時度勢,投奔了他當年的敵人——倭寇,成為了逃兵兼漢奸。
雖說飯碗有了,但搶劫畢竟是個高風險的活,不比京城裡自在,久而久之,羅龍文越來越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也越來越痛恨坑他的鄒應龍與徐階,經常對人大聲疾呼: “必取鄒應龍與徐階的首級,方洩我心頭之恨!” 這大緻也就算個精神勝利法,他一無錢,二無人,憑幾個搶劫犯,也就隻能在千裡之外發發牢騷而已,反正京城裡的人也聽不見。
但他絕對想不到的是,自己的這句話正是最終毀滅的起始。
很快,京城的徐階就聽到了這句話,天真的羅龍文并不知道,作為嚴世蕃的重要同黨,從他逃跑到投奔倭寇,都有人在一旁監視着他,看着他由逃犯成為搶劫犯,卻從來沒有人去制止。
因為在徐階看來,這個人現在的舉動,将會成為誅殺嚴世蕃的利器。
得知這句話後,徐首輔立即開始了行動,他不但将此話向皇帝上奏,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還調派大量錦衣衛保護自己和鄒應龍的家,并公開表示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
嚴嵩整治藍道行之時,可謂是生死攸關,徐大人卻穩如泰山,一個人在千裡之外威脅了幾句,他卻如此激動,歸根結底,隻是因為一個原因——政④治目的。
隻有把羅龍文的事情鬧大,才能引起所有人的警覺,從而引出嚴世蕃,羅小弟做了倭寇,嚴大哥自然也逃不脫幹系,而對于這位獨眼龍,皇帝大人一直就沒什麼好感。
嚴世蕃和嚴嵩已逐漸被逼入死角,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在徐階的掌控之中,但連他自己也沒有料到,一件偶然事件的發生,卻讓這場好戲早早落幕。
事情的起因,隻是一塊磚頭。
與羅龍文不同,嚴世蕃不沮喪,也不發牢騷,他正在江西袁州一心一意地蓋自己的新房,恰如徐階所料,嚴世蕃實在有夠嚣張,按說一個逃犯,找幾個狐朋狗友,蓋了小茅屋住,躲着過日子也就罷了。
可這位兄台竟然找了四千多民工,還唯恐人家不知道,每天敲鑼打鼓地開工修豪宅! 當然,嚴世蕃敢如此招搖,袁州的知府大人自然也是打點過的,所以也沒人去管他。
可惜的是,明代的官員編制并非隻有知府。
修房子的工人多了,自然會聚成一團找樂子,就在他們說說笑笑的時候,一個人路過此地,便多看了他們兩眼,偏偏這幫人正好幹完了活想找事,就向這位路人挑釁,說着說着,不知是誰無聊,還朝人扔了塊磚頭,當場挂彩。
這位兄台還算理智,也沒有大打出手(對方人多),隻是走上前來找他們的領§導——嚴世蕃的仆人理論。
可是嚴府的仆人态度蠻橫,根本不予理睬,旁邊有人看出苗頭,覺得這人舉止不一般,估計是個官,便提醒這位仆人客氣點。
畢竟給嚴世蕃跑過腿,平日見過大場面,所謂宰相門人七品官,這位仁兄眼睛一橫,當場大喝一聲:老子在京城見過多少大官,你算是個什麼東西,還不快滾! 面對這位兇仆,路人一言不發,捂着傷口,帶着羞辱默默地離開了。
仆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大禍也就此種下。
這位路人的名字叫做郭谏臣,時任袁州推官,正如那位仆人所說,并不是什麼大官,但這位狗腿子明顯不了解官場的某些基本概念,比如背景、靠山,比如一榮俱榮等等。
郭谏臣是一個推官,主管司法,也就是當年徐階曾幹過的那工作,雖然他不如徐階有前途,但他有一個要好的朋友,這個人的名字叫林潤。
于是在飽受屈辱卻無法發洩的情況下,郭谏臣将自己的委屈與憤怒寫成書信,寄給了林潤。
誰不好惹,偏偏就惹上了這個人,隻能說是嚴世蕃氣數已盡。
林潤,字若雨
政④治家是這個星球上最堅忍的動物,他們從不輕舉妄動,隻有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才會發動最後的猛擊。
經過嚴世蕃和藍道行事件,徐階已經看清了嚴嵩的真正實力,他知道,雖然自己身居首輔,但是嚴嵩對皇帝仍有着相當的影響力,而在朝中,嚴黨依然擁有強大的勢力。
所以現在隻有等待,等待對手的下一個破綻,它一定會再次出現。
于是徐階對嚴嵩的攻擊不但毫不在意,反而還經常寫信問候在南昌的嚴嵩,恭祝他身體安康,多活幾年。
他明知嚴世蕃擅自逃竄回家,也從不派人去查,就當作不知道。
更有甚者,在徐階成為首輔之後,他的兒子曾經對他說,老爹你受了那麼多委屈,現在終于熬出頭了,應該找嚴嵩報仇。
出人意料的是,徐階竟勃然大怒,破口大罵: “要是沒有嚴大人,我哪有今天的地位,你怎麼能夠這樣想?” 對兒子都這樣,别人更是如此,久而久之,這些話都傳到了嚴嵩的耳朵裡,讓他深有感觸。
原先當次輔的時候低調做人,現在大權在握,也不落井下石,徐階的舉動使嚴氏父子産生了這樣一個感覺:徐首輔是一個厚道人。
特别是嚴世蕃,他當逃兵跑回來是人盡皆知的事情,要想整治他,把柄是現成的,徐階對此卻毫無動作,所以這位自負天下第一聰明人也由衷地感歎了一句: “徐大人不坑我啊!” 嚴世蕃是個太過聰明的人,所以他也有點太過自負,在這十幾年中,他從沒有把徐階放在眼裡,把他當作看門大叔之類的人物,肆意欺淩,蠻橫無禮,然而徐階都忍了。
現在的徐首輔依然故我,絲毫沒有報複的打算和行動,看來他還準備繼續忍下去。
嚴世蕃放心了,他似乎忘記了自己的逃兵身份,堂而皇之地在江西蓋豪華别墅,準備當土财主,享受之前十幾年的腐∕敗成果。
然而狂得過了頭的嚴世蕃并不知道,從不坑人的徐大人此時正在挖坑,一個比上次更大的坑。
因為所謂複仇,從來都不是熱菜,而是冷盤。
嚴世蕃不了解徐階,徐階卻了解嚴世蕃,他很清楚,這位獨眼龍天才雖說聰明絕頂,卻也有着一個緻命的缺點。
估計是因為身體殘疾,嚴世蕃存在某種心理問題,簡單說來就是有點變态,綜觀他的一生,隻做壞事,不做好事,着實不易,而且他窮奢極欲,做事情不分場合、不分地點,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比如當年他母親死了,本該在家守孝,幫老爹幹活,他卻隻是每天躲在家裡搞女人,對老爹交待的事情全然不理,嚴嵩同志都八十多了,頭暈眼花,公文看不懂,青詞寫不來,幾次被皇帝罵得狗血淋頭,才有了後來下課倒台的事。
所以從政④治學的角度講,嚴世蕃是一個天才的幕僚,卻是一個蹩腳的政④治家,他不懂得隐藏壓抑自己的**,在這一點上,他和自己的父親差得太遠。
他當逃兵也好,蓋别墅也好,徐階一概不管,因為他相信,自己等待的那個破綻必将在這個人的身上出現。
成也世蕃,敗也世蕃,命也。
☆一塊磚頭引發的血案 在徐階看來,把嚴世蕃放出來比關在籠子裡好,讓他去飛,讓他去闖,終有一天會惹出麻煩的。
正如所料的那樣,麻煩很快就來了,但肇事者不是嚴世蕃,而是另一位老熟人——羅龍文。
這位仁兄前面已經介紹過了,他是胡宗憲的同鄉,為剿滅徐海當過卧底,立過大功,但之前也說過,此人心胸狹窄,好挑是非,不太講道理。
所以在胡宗憲倒台後,他因勢利導,不知鑽了誰的門路,竟然投奔到了嚴世蕃手下,所謂臭味相投,兩人很快結成知交。
既然是知交,嚴世蕃充軍,羅知交也充軍,同理,既然是知交,嚴世蕃當逃兵,他自然也當了逃兵。
不過他沒有逃到江西,而是再次審時度勢,投奔了他當年的敵人——倭寇,成為了逃兵兼漢奸。
雖說飯碗有了,但搶劫畢竟是個高風險的活,不比京城裡自在,久而久之,羅龍文越來越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也越來越痛恨坑他的鄒應龍與徐階,經常對人大聲疾呼: “必取鄒應龍與徐階的首級,方洩我心頭之恨!” 這大緻也就算個精神勝利法,他一無錢,二無人,憑幾個搶劫犯,也就隻能在千裡之外發發牢騷而已,反正京城裡的人也聽不見。
但他絕對想不到的是,自己的這句話正是最終毀滅的起始。
很快,京城的徐階就聽到了這句話,天真的羅龍文并不知道,作為嚴世蕃的重要同黨,從他逃跑到投奔倭寇,都有人在一旁監視着他,看着他由逃犯成為搶劫犯,卻從來沒有人去制止。
因為在徐階看來,這個人現在的舉動,将會成為誅殺嚴世蕃的利器。
得知這句話後,徐首輔立即開始了行動,他不但将此話向皇帝上奏,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還調派大量錦衣衛保護自己和鄒應龍的家,并公開表示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
嚴嵩整治藍道行之時,可謂是生死攸關,徐大人卻穩如泰山,一個人在千裡之外威脅了幾句,他卻如此激動,歸根結底,隻是因為一個原因——政④治目的。
隻有把羅龍文的事情鬧大,才能引起所有人的警覺,從而引出嚴世蕃,羅小弟做了倭寇,嚴大哥自然也逃不脫幹系,而對于這位獨眼龍,皇帝大人一直就沒什麼好感。
嚴世蕃和嚴嵩已逐漸被逼入死角,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在徐階的掌控之中,但連他自己也沒有料到,一件偶然事件的發生,卻讓這場好戲早早落幕。
事情的起因,隻是一塊磚頭。
與羅龍文不同,嚴世蕃不沮喪,也不發牢騷,他正在江西袁州一心一意地蓋自己的新房,恰如徐階所料,嚴世蕃實在有夠嚣張,按說一個逃犯,找幾個狐朋狗友,蓋了小茅屋住,躲着過日子也就罷了。
可這位兄台竟然找了四千多民工,還唯恐人家不知道,每天敲鑼打鼓地開工修豪宅! 當然,嚴世蕃敢如此招搖,袁州的知府大人自然也是打點過的,所以也沒人去管他。
可惜的是,明代的官員編制并非隻有知府。
修房子的工人多了,自然會聚成一團找樂子,就在他們說說笑笑的時候,一個人路過此地,便多看了他們兩眼,偏偏這幫人正好幹完了活想找事,就向這位路人挑釁,說着說着,不知是誰無聊,還朝人扔了塊磚頭,當場挂彩。
這位兄台還算理智,也沒有大打出手(對方人多),隻是走上前來找他們的領§導——嚴世蕃的仆人理論。
可是嚴府的仆人态度蠻橫,根本不予理睬,旁邊有人看出苗頭,覺得這人舉止不一般,估計是個官,便提醒這位仆人客氣點。
畢竟給嚴世蕃跑過腿,平日見過大場面,所謂宰相門人七品官,這位仁兄眼睛一橫,當場大喝一聲:老子在京城見過多少大官,你算是個什麼東西,還不快滾! 面對這位兇仆,路人一言不發,捂着傷口,帶着羞辱默默地離開了。
仆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大禍也就此種下。
這位路人的名字叫做郭谏臣,時任袁州推官,正如那位仆人所說,并不是什麼大官,但這位狗腿子明顯不了解官場的某些基本概念,比如背景、靠山,比如一榮俱榮等等。
郭谏臣是一個推官,主管司法,也就是當年徐階曾幹過的那工作,雖然他不如徐階有前途,但他有一個要好的朋友,這個人的名字叫林潤。
于是在飽受屈辱卻無法發洩的情況下,郭谏臣将自己的委屈與憤怒寫成書信,寄給了林潤。
誰不好惹,偏偏就惹上了這個人,隻能說是嚴世蕃氣數已盡。
林潤,字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