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十 破滅的夢想
關燈
小
中
大
夏不過如此,其實,他們正在朝一個死亡的陷阱裡跳。
種谔從米脂城出發,攻克石堡城,駐軍索家坪,直指夏州。
準備糧草一到,便起兵攻打夏州。
正在此時,突然接到後軍來報,說押運糧草的部隊遭到夏軍伏擊,糧草辎重全被夏軍劫走。
士兵們聽說糧草被劫,頓時騷動起來。
大校劉歸仁聽說糧草被劫,心中恐懼起來,自知這個仗已沒法打了,也沒與種谔打招呼,帶領自己的士兵逃跑了。
宋軍本來就軍心已動,見有軍撤退,以為是要撤退了,便一窩蜂地跑,種谔的命令已經失去了作用。
恰在此時,又下起了漫天大雪,可憐宋軍人馬,凍餓而死者不計其數,途中還遭到夏軍的截殺,退回鄜延,剩下不足三萬人馬。
王中正從宥州出發,進軍至奈王井,糧食耗盡,後面的糧道被夏軍切斷,無奈之下,也隻得撤軍,退回慶州,計點人馬,凍餓死亡者接近一半。
劉昌祚率兵在磨移隘殺敗夏軍,迫使夏軍向靈州敗退,宋軍追到靈州城下,将靈州城圍得水洩不通。
劉昌祚命令部隊向靈州城發起猛烈攻擊,眼看破城在即,突然接到高遵裕停止攻城的命令。
劉昌祚是高遵裕的部屬,不得不服從軍令,隻好下令停止攻城。
原來,高遵裕在進軍途中,得知劉昌祚正在攻打靈州。
他擔心劉昌祚攻破靈州,獨建不世之功,立即傳令停止攻城。
一念之差,使宋軍喪失了破城良機。
高太後所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
高遵裕三天之後才趕到靈州,此時,劉昌祚軍的士氣已洩,高遵裕的部隊長途奔馳,也是疲憊之師,而靈州城中的夏兵經過休整部署,防禦更加嚴密,守衛更加頑強,宋軍連續圍攻十八天,靈州城固若金湯,宋軍難越雷池一步。
正在兩軍酣戰之時,夏軍的一支人馬悄然決開黃河七級渠,滔滔的黃河水,以泰山壓頂之勢奔向宋軍。
高遵裕、劉昌祚隻顧攻城,沒有防到夏人這一招,頃刻間,數萬宋軍身陷汪洋之中,淹死過半,此時正是隆冬天氣,氣候奇冷,有幸沒有淹死的人,因衣服被水濕透,又凍死了二萬多人,僥幸逃得性命,又遭到夏軍的追殺,高遵裕一路逃回慶州,劉昌祚一路逃回泾原,所剩殘軍,僅一萬三千餘人。
李憲這一路,因有收複古蘭州之功,加之是他最先向朝廷報捷,趙顼命他為五路大軍的總指揮,直搗夏都。
李憲領兵東上,在天都山下安下營寨,焚燒了西夏的南牟内殿,毀壞館庫,殺敗夏軍,進駐葫蘆河。
當他得知其餘各路失敗的消息,不敢再進,立即班師。
五路大軍,全線潰敗。
當時有一位随軍出征的官員寫了一首《西征詩》,記錄了靈州城下的慘狀: 青崗峽裡韋州路,十去從軍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憑君莫上望鄉台。
宋夏雙方戰事的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五路大兵,出兵時約定到靈州會合,四路兵馬都到了靈州境内,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同一下場——慘敗。
唯李憲這一路沒有到靈州,因此,他的損失最少。
靈武戰敗的消息傳到京城,趙顼正要就寝,驚得他從床上爬起來,急得撓腦抓腮,繞床疾走,整夜都不曾入睡,從此便染上了疾病。
事後他對左右說:“朕遣兵西征的時候,孫固力谏不可,朕以為他是迂闊,不肯聽他。
太後也說高遵裕不可使領兵、任攻取,朕也不聽,如今果然遭此大敗,悔之晚矣!” 按罪論罰:高遵裕貶為郢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種谔、劉昌祚、王中正都受到降職處罰。
唯獨李憲不加罪。
孫固認為,各路兵馬都到了靈州,唯李憲沒有到,依軍法論處,李憲當斬,現在不但不殺他,竟然連處分都不給,不合理。
趙顼便降诏責問李憲,自要他說明擅自退兵的原因。
李憲上表申辯,稱因為糧草運輸沒有跟上,部隊沒有糧食吃,隻好退兵。
并說他正在籌辦糧饷器械,圖謀再舉。
李憲的狡辯,迷惑了趙顼。
過了兩天,李憲再上進攻西夏的策略,趙顼授他為泾原經略安撫制置使,兼知蘭州,并命李浩為副。
呂公著再上書谏阻,趙顼仍然不從,呂公著托說自己有病,請求辭職,趙顼命他為定州知州。
此時官制改革已經确定,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右仆射,參知政事為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
趙顼命王珪為尚書左仆射,蔡确為尚書右仆射,章惇為門下侍郎,張璪為中書侍郎,蒲宗孟為尚書左丞,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3、再敗永樂城 靈州之戰雖然失敗了,趙顼并沒有放棄消滅西夏的願望,李憲很會揣摩趙顼的心事,他知道皇上開疆拓土的決心并沒有變,于是就投其所好,提議再伐西夏。
趙顼正在猶豫之際,種谔又向朝廷奏報,建議在橫山築城寨,取高屋建瓴之勢以俯瞰夏境,并主張從銀州進兵征讨西夏。
這個建議是延州知州沈括提出的,種谔因為西征吃了敗仗,想有一個建功的機會,便把沈括的建議上奏朝廷。
趙顼非常重視種谔的意見,立即派給事中徐禧、内侍李舜舉到鄜延去落實築城之事。
王安禮認為徐禧志大才疏,不可大用,奏請趙顼改派他人,趙顼不聽。
李舜舉領旨後去見宰相王珪,對王珪說:“古稱四郊多壘,這是卿大夫的恥辱!相公當國,怎麼能把這樣的大事交給兩個内臣呢?我們這些内臣,隻能做些打掃衛生的後勤工作,怎麼可以做将帥的重任呢?” 李舜舉的态度很明确,打鑼賣糖,各做各行,他和徐
種谔從米脂城出發,攻克石堡城,駐軍索家坪,直指夏州。
準備糧草一到,便起兵攻打夏州。
正在此時,突然接到後軍來報,說押運糧草的部隊遭到夏軍伏擊,糧草辎重全被夏軍劫走。
士兵們聽說糧草被劫,頓時騷動起來。
大校劉歸仁聽說糧草被劫,心中恐懼起來,自知這個仗已沒法打了,也沒與種谔打招呼,帶領自己的士兵逃跑了。
宋軍本來就軍心已動,見有軍撤退,以為是要撤退了,便一窩蜂地跑,種谔的命令已經失去了作用。
恰在此時,又下起了漫天大雪,可憐宋軍人馬,凍餓而死者不計其數,途中還遭到夏軍的截殺,退回鄜延,剩下不足三萬人馬。
王中正從宥州出發,進軍至奈王井,糧食耗盡,後面的糧道被夏軍切斷,無奈之下,也隻得撤軍,退回慶州,計點人馬,凍餓死亡者接近一半。
劉昌祚率兵在磨移隘殺敗夏軍,迫使夏軍向靈州敗退,宋軍追到靈州城下,将靈州城圍得水洩不通。
劉昌祚命令部隊向靈州城發起猛烈攻擊,眼看破城在即,突然接到高遵裕停止攻城的命令。
劉昌祚是高遵裕的部屬,不得不服從軍令,隻好下令停止攻城。
原來,高遵裕在進軍途中,得知劉昌祚正在攻打靈州。
他擔心劉昌祚攻破靈州,獨建不世之功,立即傳令停止攻城。
一念之差,使宋軍喪失了破城良機。
高太後所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
高遵裕三天之後才趕到靈州,此時,劉昌祚軍的士氣已洩,高遵裕的部隊長途奔馳,也是疲憊之師,而靈州城中的夏兵經過休整部署,防禦更加嚴密,守衛更加頑強,宋軍連續圍攻十八天,靈州城固若金湯,宋軍難越雷池一步。
正在兩軍酣戰之時,夏軍的一支人馬悄然決開黃河七級渠,滔滔的黃河水,以泰山壓頂之勢奔向宋軍。
高遵裕、劉昌祚隻顧攻城,沒有防到夏人這一招,頃刻間,數萬宋軍身陷汪洋之中,淹死過半,此時正是隆冬天氣,氣候奇冷,有幸沒有淹死的人,因衣服被水濕透,又凍死了二萬多人,僥幸逃得性命,又遭到夏軍的追殺,高遵裕一路逃回慶州,劉昌祚一路逃回泾原,所剩殘軍,僅一萬三千餘人。
李憲這一路,因有收複古蘭州之功,加之是他最先向朝廷報捷,趙顼命他為五路大軍的總指揮,直搗夏都。
李憲領兵東上,在天都山下安下營寨,焚燒了西夏的南牟内殿,毀壞館庫,殺敗夏軍,進駐葫蘆河。
當他得知其餘各路失敗的消息,不敢再進,立即班師。
五路大軍,全線潰敗。
當時有一位随軍出征的官員寫了一首《西征詩》,記錄了靈州城下的慘狀: 青崗峽裡韋州路,十去從軍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憑君莫上望鄉台。
宋夏雙方戰事的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五路大兵,出兵時約定到靈州會合,四路兵馬都到了靈州境内,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同一下場——慘敗。
唯李憲這一路沒有到靈州,因此,他的損失最少。
靈武戰敗的消息傳到京城,趙顼正要就寝,驚得他從床上爬起來,急得撓腦抓腮,繞床疾走,整夜都不曾入睡,從此便染上了疾病。
事後他對左右說:“朕遣兵西征的時候,孫固力谏不可,朕以為他是迂闊,不肯聽他。
太後也說高遵裕不可使領兵、任攻取,朕也不聽,如今果然遭此大敗,悔之晚矣!” 按罪論罰:高遵裕貶為郢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種谔、劉昌祚、王中正都受到降職處罰。
唯獨李憲不加罪。
孫固認為,各路兵馬都到了靈州,唯李憲沒有到,依軍法論處,李憲當斬,現在不但不殺他,竟然連處分都不給,不合理。
趙顼便降诏責問李憲,自要他說明擅自退兵的原因。
李憲上表申辯,稱因為糧草運輸沒有跟上,部隊沒有糧食吃,隻好退兵。
并說他正在籌辦糧饷器械,圖謀再舉。
李憲的狡辯,迷惑了趙顼。
過了兩天,李憲再上進攻西夏的策略,趙顼授他為泾原經略安撫制置使,兼知蘭州,并命李浩為副。
呂公著再上書谏阻,趙顼仍然不從,呂公著托說自己有病,請求辭職,趙顼命他為定州知州。
此時官制改革已經确定,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右仆射,參知政事為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
趙顼命王珪為尚書左仆射,蔡确為尚書右仆射,章惇為門下侍郎,張璪為中書侍郎,蒲宗孟為尚書左丞,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3、再敗永樂城 靈州之戰雖然失敗了,趙顼并沒有放棄消滅西夏的願望,李憲很會揣摩趙顼的心事,他知道皇上開疆拓土的決心并沒有變,于是就投其所好,提議再伐西夏。
趙顼正在猶豫之際,種谔又向朝廷奏報,建議在橫山築城寨,取高屋建瓴之勢以俯瞰夏境,并主張從銀州進兵征讨西夏。
這個建議是延州知州沈括提出的,種谔因為西征吃了敗仗,想有一個建功的機會,便把沈括的建議上奏朝廷。
趙顼非常重視種谔的意見,立即派給事中徐禧、内侍李舜舉到鄜延去落實築城之事。
王安禮認為徐禧志大才疏,不可大用,奏請趙顼改派他人,趙顼不聽。
李舜舉領旨後去見宰相王珪,對王珪說:“古稱四郊多壘,這是卿大夫的恥辱!相公當國,怎麼能把這樣的大事交給兩個内臣呢?我們這些内臣,隻能做些打掃衛生的後勤工作,怎麼可以做将帥的重任呢?” 李舜舉的态度很明确,打鑼賣糖,各做各行,他和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