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十 破滅的夢想

關燈
前表現的機會到了。

    他不假思索,口若懸河地說,西夏沒有人才,李秉常隻是個小孩子,梁太後篡政後,西夏是女人當國,人心不穩,宋軍一到,即可踏平西夏,活捉李秉常。

    言下之意,宋軍征讨西夏猶如探囊取物,馬到成功。

     趙顼聽了種谔的奏對,更加堅定了征伐西夏的決心。

    他以為西夏不足畏,取西夏猶如到自家菜園摘菜一樣容易。

     熙甯初年,趙顼曾向老宰相富弼詢問富國強兵之道,富弼當時曾經告誡說:“陛下即位之初,當布德行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

    ”熙甯七年(1074年),宋、遼因邊界問題出現糾紛,趙顼欲興兵伐遼,當時太皇太後曾語重心長地告誡他:“遼國如果容易征服,太祖、太宗皇帝早就早收複了,何必要等到今天?”其實,太皇太後的這句話,放到現在仍然适用。

    可惜,趙顼将富弼與太皇太後的話忘得一幹二淨,發動了一場不該發生的戰争。

     第二天,趙顼召開禦前軍事會議,宣布了西征的決定。

    盡管遭到了孫固和呂公著的極力勸谏,仍然沒有改變他西征的決定。

     趙顼下達了出征命令:李憲從熙河、種谔從鄜延、高遵裕從環慶、劉昌祚從泾原、王中正從河東,兵分五路,同時向西夏進軍。

    并诏命吐蕃首領董氈帶兵一起出征。

     孫固見朝廷命李憲為帥,非常吃驚,他認為李憲是個宦官,根本就不會領兵打仗,不能勝任西征軍統帥之職。

     “宦官不能為帥嗎?”趙顼反問。

     “當然不行。

    ”孫固肯定地說,“出兵打仗是軍國大事,以一個閹人為帥,難道說朝中無将、中國無人嗎?前線将士,能聽一個閹人的命令嗎?” 趙顼不耐煩地說:“這是朕的命令,誰敢不聽?” 孫固見趙顼鐵了心要命李憲為帥,隻好不再說這件事,接着又提出了一個問題:“五路出兵,誰統一指揮,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發号施令的人,在戰場上會亂套的。

    ” “朕豈不知要有總帥嗎?”趙顼說,“隻是還沒人能勝任總帥之職。

    ” 呂公著附和着說:“如此重大軍事行動,當然要有一個總指揮,既然無人能勝任總指揮的職務,就不要出兵吧!” 孫固接口說:“公著所言極是,請陛下三思!” 趙顼沉着臉說:“朕意已決,你們不要多說了。

    ” 孫固、呂公著撞了一鼻子灰,隻好作罷。

     退朝之後,趙顼剛剛坐定,高太後打發人請他立即進宮,他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連忙趕進宮,見過禮之後,高太後劈頭蓋臉地問:“聽說皇帝分兵五路征伐西夏,可有此事?” “是!”趙顼緊張地問,“有什麼問題嗎?” 高太後問道:“高遵裕為其中一路的主帥?” 趙顼點點頭,表示有這麼回事。

     “不行!”高太後斷然說,“這一路軍馬要撤回來,不然要誤大事。

    ” 趙顼不解地問:“為什麼呢?” “高遵裕是我的伯父,我對他的為人最清楚。

    ”高太後說,“他對朝廷的忠心無話可說,但有一個緻命的缺點,就是氣度太小,貪功,命他鎮守邊關可以,命他領兵打仗不行,不但不能建功,恐怕還要誤事。

    ” “母後不必多慮。

    ”趙顼說,“經略使(高遵裕)在環慶威聲很高,不會臨陣失機!何況是五路兵馬并進,他既然容不得别人戰功高過他,打起仗來肯定是不甘人後,這正可以促成他争建戰功。

    ” 高太後知道趙顼個性剛愎,聽不進勸告,隻得說:“我可把話說前頭,到時出了事,不要說母後沒有提醒你。

    ”說罷,退入後宮去了。

     西夏的密探打探到宋廷分兵五路征伐西夏,立即将軍情報告西夏國母。

     梁氏得此情報,急忙召集衆将商量防禦之策。

    西夏衆将得知宋兵來犯,個個摩拳擦掌,他們說李憲是一個宦官,不懂帶兵打仗,種谔是西夏的敗将,不可足勇,宋廷無将,那些帶兵的人,都是酒囊飯袋,是來送死的。

    并說如今秋高馬肥,正是打仗的好時候,都主張分兵迎敵。

     有一位老将卻力排衆議,他主張堅壁清野,以避宋軍的銳氣;在靈州、夏州集聚重兵,以逸待勞;再派精兵截斷宋軍的糧道。

    這樣,宋軍就會不戰自亂,到時,數十萬宋兵别說打仗,退兵恐怕都來不及。

    待到宋軍潰退之時,諸位将軍要怎麼殺就怎麼殺,人人都可以殺個痛快。

     老将的謀略,得到了衆人的贊同。

    梁氏便采納了這員老将的建議,傳令衆将依計而行。

     宋軍兵分五路向西夏境内挺進,一路上,西夏的軍隊略為抵抗後,便向西夏的縱深後撤,沒有遇到頑強的抵抗。

     在宋軍眼裡,西夏軍簡直就是不堪一擊,在夏軍的心裡,這是誘敵深入。

    兩軍将士各懷心事,在玩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

    他們都認為自己是貓,對方是老鼠。

     李憲統領熙、秦七軍和吐蕃首領董氈的三萬兵馬,殺入西夏境内,攻占了西市新城,襲取女遮谷,收複古蘭州,一路連捷,居然在開幕築城,設置帥府。

     種谔率鄜延九萬三千兵,出綏德城攻占了米脂城。

    直逼夏州,駐軍于索家坪。

     王中正率河東兵攻占宥州。

     高遵裕這一路,率領步兵騎兵八萬七千,出慶州殺奔西夏,收複清遠軍。

     劉昌祚這一路,領兵馬五萬六千,出泾原殺奔西夏,在磨移隘殺敗夏軍,迫使夏軍逃往靈武。

     五路軍紛紛告捷,趙顼在京城得到捷報,欣喜若狂,下令李憲統領五路軍,直搗夏都。

     宋軍将士見攻入夏境之後,一路順風順水,連連告捷,以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