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十 破滅的夢想
關燈
小
中
大
1、端不平的一碗水
烏台詩案前後,趙顼并沒有停止改革進程,除親自對熙甯年間的變法措施進行調整、繼續推行新法外,還着手對官制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
宋初的官制是沿襲唐朝的舊制,但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很少設置。
同平章事為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宮中設置中書、樞密院,中書管朝政,樞密院管軍事,稱為二府。
三司主管财政,禦史台主管糾察彈劾, 三省(尚書令、侍中、中書令);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九寺(太常、宗正、光祿、衛尉、太仆、大理、鴻胪、司農、大府);六監(國子、少府、将作、軍器、都水、司天)等都不設專官,由其他官員兼任。
知制诰起草對外诏書,稱外制;翰林學士起草對内诏書,稱内制,合稱為兩制。
修史由三館負責(昭文館、史館、集賢院),首相任昭文館大學士,副相任集賢院大學士。
有時設置三相,分領三館。
館中各員都稱學士,但必須經過考試才能取得這個職位,一旦獲得學士職位,便成為名流。
還有殿閣等官,也分大學士及學士名稱,但沒有定員,大多由其他官員兼領虛名。
元豐三年(1080年),趙顼決定對官制進行改革,命翰林學士張璪、樞密副都承旨張誠一兩人負責這件事。
九月,出台新的官制,凡舊有虛銜,一律罷去,改為官階。
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将仕郎,分作二十四階。
如領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等名,改為開府儀同三司;領左右仆射,改為特進等等。
至此,宋朝才有了一定的官制。
北宋初年,朝廷官員的派系之争并不很明顯。
其原因在于,自太祖立國以來,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下大力氣防範臣僚結黨,在群臣當中,隻要有結朋黨的苗頭,都會遭到懲罰,或罷官,或逐出京城。
例如在仁宗慶曆年間,範仲淹主持新政,有人攻擊範仲淹等人拉幫結派,是“朋黨”,歐陽修寫了著名的《朋黨論》,以表示對範仲淹的支持。
結果,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石介四人被認為是朋黨,一齊被逐出京城,貶到地方去了。
使得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猶如昙花一現,宣告失敗。
自從王安石推行新法以後,朝廷的官員就分為新舊兩派,或稱新舊兩黨。
新派以王安石為首,王珪、蔡确的政治觀念繼承了王安石的衣缽,屬于新派。
舊派是以富弼、文彥博、司馬光一班人為首。
還有道學一派,以胡瑗、周敦頤、孫複、程灏、程頤、邵雍、張載一班人為首要,他們的政治觀念與舊派相同,都是主張守舊。
世稱胡瑗做安定先生;孫複做泰山先生,周敦頤做濂溪先生;邵雍做康節先生;張載作橫渠先生;程灏、程頤為道學二程。
新舊兩派勢同水火,極不相容,打破了宋初無朋黨的格局。
新派雖然在人數上不占優勢,但有皇帝趙顼撐腰,而且還長期占據宰相之位。
因此,在氣勢上,新派壓過了舊派,舊派一直處于被打壓的境地,很多舊派人物都因為反對新法而被貶出京城。
趙顼改革了官制後,有意在新舊兩派之間一碗水端平,适當引用被壓制的舊派人物,并向新派人物王珪、蔡确表達了起用司馬光為禦史大夫的想法。
司馬光目前賦閑在西京洛陽。
王珪、蔡确聽趙顼說要用司馬光,非常驚慌,因為司馬光重新出山,勢必使舊派人物得到重用,這樣就會減弱新派的勢力,動搖新派的政治地位。
吳充此時已經退職,王珪位居首相。
他退朝之後,擔心司馬光出任禦史大夫後會削弱新派的地位,便找蔡确商量對策。
為了阻止司馬光進京,為了個人的利益,蔡确竟然不顧國家利益,想出了一個收複靈州的辦法,以轉移趙顼的工作重心,借以阻止司馬光入朝。
趙顼欲端平一碗水,平衡新、舊兩派的力量,竟然被王珪、蔡确從中搗鬼,引發了一場宋朝與西夏的戰争。
2、不該發生的戰争 王珪采用蔡确的建議,向朝廷推薦俞充出任慶州知州,随後,指使俞充向朝廷上平西夏的策略。
好大喜功的趙顼看了俞充的奏表,果然産生了極大的興趣,立即将注意力轉移到與西夏一戰的問題上,無暇顧及司馬光的問題。
趙顼仍然命王珪為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蔡确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章惇為門下侍郎,張璪為中書侍郎,蒲宗孟為尚書左丞,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命馮京為樞密使,薛向、孫固、呂公著為樞密副使。
下令百姓養馬,準備西征。
薛向認為養馬會給百姓帶來不便,建議取消這項政策,以緻遭到禦史舒亶的彈劾,被貶往颍州做了知州。
馮京也請求離職了。
趙顼便命孫固知樞密院事,呂公著、韓缜同知樞密院事。
熙甯四年(1081年)四月,俞充又從慶州傳來消息,說西夏出現内亂,梁太後發動政變,囚禁了國主秉常,處死了親宋的夏将李清,奪取了西夏政權。
他建議朝廷乘機出兵,攻占西夏。
趙顼認為征伐西夏的機會來了,立即诏令熙河經制李憲等人,召集陝西、河東的五路兵馬,準備征伐西夏,并命鄜延副總管種谔立即進京彙報情況。
種谔是一個誇誇其談,言不顧行,行不顧言的人。
熙甯初年,他曾擅自向西夏開戰,點燃了宋西面的火藥桶而受到朝廷的處罰。
他在邊廷接到诏命後,立即快馬加鞭地趕往汴梁。
當他得知趙顼欲西征的意圖,并向他探聽西夏虛實的時候,立即來了精神,認為在皇上面
宋初的官制是沿襲唐朝的舊制,但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很少設置。
同平章事為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宮中設置中書、樞密院,中書管朝政,樞密院管軍事,稱為二府。
三司主管财政,禦史台主管糾察彈劾, 三省(尚書令、侍中、中書令);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九寺(太常、宗正、光祿、衛尉、太仆、大理、鴻胪、司農、大府);六監(國子、少府、将作、軍器、都水、司天)等都不設專官,由其他官員兼任。
知制诰起草對外诏書,稱外制;翰林學士起草對内诏書,稱内制,合稱為兩制。
修史由三館負責(昭文館、史館、集賢院),首相任昭文館大學士,副相任集賢院大學士。
有時設置三相,分領三館。
館中各員都稱學士,但必須經過考試才能取得這個職位,一旦獲得學士職位,便成為名流。
還有殿閣等官,也分大學士及學士名稱,但沒有定員,大多由其他官員兼領虛名。
元豐三年(1080年),趙顼決定對官制進行改革,命翰林學士張璪、樞密副都承旨張誠一兩人負責這件事。
九月,出台新的官制,凡舊有虛銜,一律罷去,改為官階。
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将仕郎,分作二十四階。
如領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等名,改為開府儀同三司;領左右仆射,改為特進等等。
至此,宋朝才有了一定的官制。
北宋初年,朝廷官員的派系之争并不很明顯。
其原因在于,自太祖立國以來,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下大力氣防範臣僚結黨,在群臣當中,隻要有結朋黨的苗頭,都會遭到懲罰,或罷官,或逐出京城。
例如在仁宗慶曆年間,範仲淹主持新政,有人攻擊範仲淹等人拉幫結派,是“朋黨”,歐陽修寫了著名的《朋黨論》,以表示對範仲淹的支持。
結果,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石介四人被認為是朋黨,一齊被逐出京城,貶到地方去了。
使得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猶如昙花一現,宣告失敗。
自從王安石推行新法以後,朝廷的官員就分為新舊兩派,或稱新舊兩黨。
新派以王安石為首,王珪、蔡确的政治觀念繼承了王安石的衣缽,屬于新派。
舊派是以富弼、文彥博、司馬光一班人為首。
還有道學一派,以胡瑗、周敦頤、孫複、程灏、程頤、邵雍、張載一班人為首要,他們的政治觀念與舊派相同,都是主張守舊。
世稱胡瑗做安定先生;孫複做泰山先生,周敦頤做濂溪先生;邵雍做康節先生;張載作橫渠先生;程灏、程頤為道學二程。
新舊兩派勢同水火,極不相容,打破了宋初無朋黨的格局。
新派雖然在人數上不占優勢,但有皇帝趙顼撐腰,而且還長期占據宰相之位。
因此,在氣勢上,新派壓過了舊派,舊派一直處于被打壓的境地,很多舊派人物都因為反對新法而被貶出京城。
趙顼改革了官制後,有意在新舊兩派之間一碗水端平,适當引用被壓制的舊派人物,并向新派人物王珪、蔡确表達了起用司馬光為禦史大夫的想法。
司馬光目前賦閑在西京洛陽。
王珪、蔡确聽趙顼說要用司馬光,非常驚慌,因為司馬光重新出山,勢必使舊派人物得到重用,這樣就會減弱新派的勢力,動搖新派的政治地位。
吳充此時已經退職,王珪位居首相。
他退朝之後,擔心司馬光出任禦史大夫後會削弱新派的地位,便找蔡确商量對策。
為了阻止司馬光進京,為了個人的利益,蔡确竟然不顧國家利益,想出了一個收複靈州的辦法,以轉移趙顼的工作重心,借以阻止司馬光入朝。
趙顼欲端平一碗水,平衡新、舊兩派的力量,竟然被王珪、蔡确從中搗鬼,引發了一場宋朝與西夏的戰争。
2、不該發生的戰争 王珪采用蔡确的建議,向朝廷推薦俞充出任慶州知州,随後,指使俞充向朝廷上平西夏的策略。
好大喜功的趙顼看了俞充的奏表,果然産生了極大的興趣,立即将注意力轉移到與西夏一戰的問題上,無暇顧及司馬光的問題。
趙顼仍然命王珪為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蔡确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章惇為門下侍郎,張璪為中書侍郎,蒲宗孟為尚書左丞,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命馮京為樞密使,薛向、孫固、呂公著為樞密副使。
下令百姓養馬,準備西征。
薛向認為養馬會給百姓帶來不便,建議取消這項政策,以緻遭到禦史舒亶的彈劾,被貶往颍州做了知州。
馮京也請求離職了。
趙顼便命孫固知樞密院事,呂公著、韓缜同知樞密院事。
熙甯四年(1081年)四月,俞充又從慶州傳來消息,說西夏出現内亂,梁太後發動政變,囚禁了國主秉常,處死了親宋的夏将李清,奪取了西夏政權。
他建議朝廷乘機出兵,攻占西夏。
趙顼認為征伐西夏的機會來了,立即诏令熙河經制李憲等人,召集陝西、河東的五路兵馬,準備征伐西夏,并命鄜延副總管種谔立即進京彙報情況。
種谔是一個誇誇其談,言不顧行,行不顧言的人。
熙甯初年,他曾擅自向西夏開戰,點燃了宋西面的火藥桶而受到朝廷的處罰。
他在邊廷接到诏命後,立即快馬加鞭地趕往汴梁。
當他得知趙顼欲西征的意圖,并向他探聽西夏虛實的時候,立即來了精神,認為在皇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