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十 破滅的夢想
關燈
小
中
大
禧都是宦官,隻能做一些侍候皇上的事,領兵打仗是将帥們的事,不應該讓他們來做。
他的話,說出了宋朝的一個普遍問題,能帶兵打仗的将帥靠邊站,不會打仗的卻去領軍殺敵。
王珪心裡有愧,笑着說:“你也不要太謙虛了,老朽與你同殿為臣,不會領兵打仗,不能到邊廷建功立業,正要借重你綏靖邊疆,使朝廷無憂,我才好做太平宰相。
你和徐禧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正該出将入相,為朝廷出力,怎能說不能為帥呢?” 李舜舉知道再說也無用,歎了口氣,隻好退出。
徐禧和李舜舉到達鄜延,徐禧察看了地形後,不贊成築城橫山,要将建城地址選在永樂。
種谔認為,橫山控扼險要,地勢居高臨下,俯視興州、靈州,進可以直搗西夏巢穴,退可以自守,是築城的最佳地點。
征伐西夏,要從銀州進軍。
徐禧則認為,銀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的交彙地,但舊城東南面已被河水淹沒,西北又阻天塹,不如永樂地勢險要,應築城于永樂。
種谔則說,永樂距銀州隻有二十五裡,是銀州的沖要,在此地築城,西夏定要力争,築城不能有所益于國家,反惹起西夏的戰争,這是失策。
徐禧則認為,築城于西夏必争之地,要讓西夏感到恐懼,這才能顯上國的威風,如果怕他來争,還能坐鎮邊疆嗎? 兩人為築城地點相持不下,隻好上奏朝廷。
趙顼不明底細,竟然采納了徐禧的建議,舍橫山而築城永樂,并诏命徐禧帶領諸将前去興築,命沈括為援應,陝西轉運判官李稷負責糧饷供應。
徐禧奉诏後,因與種谔意見不合,奏請留種谔守延州,自己親自率衆将前往永樂築城。
隻用了十四天時間便築成。
趙顼大喜,賜新城名銀川寨。
銀川寨距離銀州二十五裡,地當銀州要沖,為夏人必争之地。
徐禧等去後不到十天,西夏便遣鐵騎二千,來攻銀川寨。
曲珍派人飛報徐禧。
徐禧命沈括留守米脂,自己與李舜舉、李稷等馳援銀川寨。
徐禧率援兵剛到銀川寨,西夏已調集全國三十萬大兵來攻,顯然,西夏對于銀川寨是志在必得,這個結果,正是種谔擔心的事情。
大将高永能見夏軍蜂擁而來,建議乘夏軍立腳未穩之時,打他個措手不及。
徐禧呵斥道:“王師不鼓不成列,怎可乘人未曾布陣,便施攻擊呢?”意思是他要與夏軍堂堂正正地打一仗。
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徐禧錯過了一次打擊夏軍的良機。
曲珍見漫山遍野都是夏兵,将士們面有懼色,建議撤軍回城,以圖良策,遭到徐禧一頓呵斥,隻得列陣河邊。
西夏軍鐵騎先行渡河。
曲珍見狀,急忙說:“這個是鐵鹞子軍!乘他半渡之時發起攻擊,定可得勝,若等他渡過河,占據有利地形,橫沖直撞,将會勢不可擋!” 徐禧卻說:“我正要他渡過河來,若半渡便去擊他,不能消滅他們,反而會使他們乘機逃脫,豈不是要留下後患?” 徐禧不懂兵法,又一次喪失了擊敵的良機。
在他的眼裡,似乎夏軍就是來送死的,宋軍已經穩操勝券。
曲珍見徐禧根本就不會打仗,忍不住長歎道:“大勢去矣!我将死無葬身之地啊!” 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西夏鐵鹞子軍見宋軍并不出擊,迅速搶過河,過河後也不列陣,直接向宋軍沖殺過來,銳不可當,緊随其後的大批夏軍紛紛過河,一齊殺奔宋軍。
曲珍部衆不能抵擋,立即潰敗而逃。
徐禧見勢頭不好,早撥轉馬頭,一溜煙逃進城中。
曲珍帶着敗兵退入城中。
西夏三十萬大軍将銀川寨圍得水洩不通,并切斷了水源。
徐禧束手無策,隻能靠曲珍的部隊與夏軍浴血奮戰,勉強守住城池。
城中沒水,士兵們到處挖井,很多士兵活活地渴死。
李憲與沈括雖然引兵來救,都被西夏軍所阻。
種谔怨恨徐禧,按兵不動。
銀川寨的将士,幾乎成了甕中之鼈,釜底遊魚。
銀川寨裡的将士因饑渴,幾乎失去了戰鬥力。
半夜時分,突然又天降大雨,城中一片混亂。
西夏軍乘勢攻破銀川寨。
徐禧、李舜舉、李稷等死于亂軍中,唯曲珍丢盔棄甲,在亂軍中逃脫。
永樂城一戰,宋軍陣亡将士二十餘萬。
西夏兵追到米脂,沈括閉門死守,西夏兵攻打數天不下,撤兵退走。
自熙甯年以來,趙顼數次用兵西陲,所得地盤僅葭蘆、吳堡、義合、米脂、浮圖、塞門六城,陣亡将士數十萬,耗用錢谷銀絹不計其數。
永樂一役,敗得更慘。
沈括因此而貶為均州團練副使,安置随州,曲珍降職為皇城使。
永樂城之戰,徹底擊潰了趙顼平夏的信心,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西征,在軍事上,宋朝也由攻勢轉為守勢。
宋朝不再西征,西夏人并不甘心,仍然在宋夏邊境東侵西擾,并緻書泾原總管劉昌祚,責問宋軍侵略西夏。
劉昌祚将西夏的書信轉呈朝廷。
趙顼無話可說,隻得令劉昌祚答應來使,同意與西夏通好。
西夏遣使來朝,上表“乞還侵地,仍效忠勤”。
趙顼下诏,說宋不會對夏用兵,也希望西夏遵守盟約,但隻字不提西夏要求歸還被宋奪取的土地。
西夏使臣走了之後,趙顼下令陝西、河東經略司,所有收複的城寨,巡邏兵不得超出二三裡的範圍,對西夏的賞賜,仍按以前的數額撥付。
夏主再次上書,要求宋廷歸還失地,趙顼仍然不答應,夏主便心存二心,伺機報複。
劉摯劾
他的話,說出了宋朝的一個普遍問題,能帶兵打仗的将帥靠邊站,不會打仗的卻去領軍殺敵。
王珪心裡有愧,笑着說:“你也不要太謙虛了,老朽與你同殿為臣,不會領兵打仗,不能到邊廷建功立業,正要借重你綏靖邊疆,使朝廷無憂,我才好做太平宰相。
你和徐禧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正該出将入相,為朝廷出力,怎能說不能為帥呢?” 李舜舉知道再說也無用,歎了口氣,隻好退出。
徐禧和李舜舉到達鄜延,徐禧察看了地形後,不贊成築城橫山,要将建城地址選在永樂。
種谔認為,橫山控扼險要,地勢居高臨下,俯視興州、靈州,進可以直搗西夏巢穴,退可以自守,是築城的最佳地點。
征伐西夏,要從銀州進軍。
徐禧則認為,銀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的交彙地,但舊城東南面已被河水淹沒,西北又阻天塹,不如永樂地勢險要,應築城于永樂。
種谔則說,永樂距銀州隻有二十五裡,是銀州的沖要,在此地築城,西夏定要力争,築城不能有所益于國家,反惹起西夏的戰争,這是失策。
徐禧則認為,築城于西夏必争之地,要讓西夏感到恐懼,這才能顯上國的威風,如果怕他來争,還能坐鎮邊疆嗎? 兩人為築城地點相持不下,隻好上奏朝廷。
趙顼不明底細,竟然采納了徐禧的建議,舍橫山而築城永樂,并诏命徐禧帶領諸将前去興築,命沈括為援應,陝西轉運判官李稷負責糧饷供應。
徐禧奉诏後,因與種谔意見不合,奏請留種谔守延州,自己親自率衆将前往永樂築城。
隻用了十四天時間便築成。
趙顼大喜,賜新城名銀川寨。
銀川寨距離銀州二十五裡,地當銀州要沖,為夏人必争之地。
徐禧等去後不到十天,西夏便遣鐵騎二千,來攻銀川寨。
曲珍派人飛報徐禧。
徐禧命沈括留守米脂,自己與李舜舉、李稷等馳援銀川寨。
徐禧率援兵剛到銀川寨,西夏已調集全國三十萬大兵來攻,顯然,西夏對于銀川寨是志在必得,這個結果,正是種谔擔心的事情。
大将高永能見夏軍蜂擁而來,建議乘夏軍立腳未穩之時,打他個措手不及。
徐禧呵斥道:“王師不鼓不成列,怎可乘人未曾布陣,便施攻擊呢?”意思是他要與夏軍堂堂正正地打一仗。
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徐禧錯過了一次打擊夏軍的良機。
曲珍見漫山遍野都是夏兵,将士們面有懼色,建議撤軍回城,以圖良策,遭到徐禧一頓呵斥,隻得列陣河邊。
西夏軍鐵騎先行渡河。
曲珍見狀,急忙說:“這個是鐵鹞子軍!乘他半渡之時發起攻擊,定可得勝,若等他渡過河,占據有利地形,橫沖直撞,将會勢不可擋!” 徐禧卻說:“我正要他渡過河來,若半渡便去擊他,不能消滅他們,反而會使他們乘機逃脫,豈不是要留下後患?” 徐禧不懂兵法,又一次喪失了擊敵的良機。
在他的眼裡,似乎夏軍就是來送死的,宋軍已經穩操勝券。
曲珍見徐禧根本就不會打仗,忍不住長歎道:“大勢去矣!我将死無葬身之地啊!” 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西夏鐵鹞子軍見宋軍并不出擊,迅速搶過河,過河後也不列陣,直接向宋軍沖殺過來,銳不可當,緊随其後的大批夏軍紛紛過河,一齊殺奔宋軍。
曲珍部衆不能抵擋,立即潰敗而逃。
徐禧見勢頭不好,早撥轉馬頭,一溜煙逃進城中。
曲珍帶着敗兵退入城中。
西夏三十萬大軍将銀川寨圍得水洩不通,并切斷了水源。
徐禧束手無策,隻能靠曲珍的部隊與夏軍浴血奮戰,勉強守住城池。
城中沒水,士兵們到處挖井,很多士兵活活地渴死。
李憲與沈括雖然引兵來救,都被西夏軍所阻。
種谔怨恨徐禧,按兵不動。
銀川寨的将士,幾乎成了甕中之鼈,釜底遊魚。
銀川寨裡的将士因饑渴,幾乎失去了戰鬥力。
半夜時分,突然又天降大雨,城中一片混亂。
西夏軍乘勢攻破銀川寨。
徐禧、李舜舉、李稷等死于亂軍中,唯曲珍丢盔棄甲,在亂軍中逃脫。
永樂城一戰,宋軍陣亡将士二十餘萬。
西夏兵追到米脂,沈括閉門死守,西夏兵攻打數天不下,撤兵退走。
自熙甯年以來,趙顼數次用兵西陲,所得地盤僅葭蘆、吳堡、義合、米脂、浮圖、塞門六城,陣亡将士數十萬,耗用錢谷銀絹不計其數。
永樂一役,敗得更慘。
沈括因此而貶為均州團練副使,安置随州,曲珍降職為皇城使。
永樂城之戰,徹底擊潰了趙顼平夏的信心,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西征,在軍事上,宋朝也由攻勢轉為守勢。
宋朝不再西征,西夏人并不甘心,仍然在宋夏邊境東侵西擾,并緻書泾原總管劉昌祚,責問宋軍侵略西夏。
劉昌祚将西夏的書信轉呈朝廷。
趙顼無話可說,隻得令劉昌祚答應來使,同意與西夏通好。
西夏遣使來朝,上表“乞還侵地,仍效忠勤”。
趙顼下诏,說宋不會對夏用兵,也希望西夏遵守盟約,但隻字不提西夏要求歸還被宋奪取的土地。
西夏使臣走了之後,趙顼下令陝西、河東經略司,所有收複的城寨,巡邏兵不得超出二三裡的範圍,對西夏的賞賜,仍按以前的數額撥付。
夏主再次上書,要求宋廷歸還失地,趙顼仍然不答應,夏主便心存二心,伺機報複。
劉摯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