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九 烏台詩案
關燈
小
中
大
些小人。
蘇轼坐牢的時候,曾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蘇轼坐牢,他的兒子蘇邁每天去給父親送牢飯。
由于父子不能見面,他們暗中約定,平時隻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早做心理準備。
有一天,蘇邁有事,不能前去送飯,便委托一個朋友幫他送牢飯,但他忘了告訴那個朋友與父親約定的暗号。
恰巧那位朋友做了一盤紅燒魚。
蘇轼一見,大吃一驚,以為自己難逃一死,悲憤之下,寫了兩首絕命詩給弟弟蘇轍: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我累人。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柏台霜氣夜凄凄,風運琅珰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君子,身後年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蘇轼在首詩中說得非常悲慘,說他死了之後,一家十口全賴弟弟照顧,自己的孤魂野鬼獨卧荒山聽雨泣風号。
他表示與蘇轍世世為兄弟。
并在詩裡表示皇恩浩蕩,自己受恩已多,無法感恩圖報,實在慚愧。
又說這次别無所怨,都是自己之過。
蘇轍接到哥哥的絕命詩,伏案而泣,悲恸欲絕。
他立即向皇帝上書,希望能以自己的官爵贖其兄之罪。
4、貶谪 蘇轼關押受審的事在朝中鬧得沸沸揚揚,宮中的太皇太後曹氏也知道了這件事。
這一天,太皇太後病了,趙顼進宮問安。
太皇太後關心地問起了蘇轼的事,她問趙顼: “聽說蘇轼被诏逮關進牢裡,交禦史台訊問,蘇轼究竟是犯了什麼罪案?” 趙顼回答說:“蘇轼怨望朝廷,毀謗君父,犯着大不敬的罪名。
” 太皇太後驚道:“果然嗎?蘇轼何至于此呢?有證據嗎?” 趙顼回答說:“當然有證據,禦史台的禦史連上了四道奏折,都是彈劾蘇轼的。
” “都是哪些詩句呢?”太皇太後問道。
趙顼将蘇轼涉嫌攻擊新法的詩句随口背誦了幾句。
太皇太後聽了,恻然說道:“就這句詩可作證據?就這種無理的證據,就可認定蘇轼是大不敬,要将他處死嗎?”太皇太後輕輕地咳了幾聲,接着說,“文人吟詩,都是一時的感觸,并非有什麼成見;就是有一二句諷刺朝政的地方,也是詩人應有的态度。
詩三百篇,其中很多都含有諷刺的意思,人君不能因而嘉獎詩人忠君愛國的苦心,改善一切,反要羅織成罪,處以極刑,這哪裡是人君慎獄憐才的道理?” 趙顼見太皇太後有些不高興,口稱禦史們彈劾蘇轼,他不得不下诏過問此事。
太皇太後說:“當初,蘇轼兄弟初入制科,你的祖父仁宗皇帝非常欣賞他們兄弟倆的才學,曾高興地對我們說:‘朕為子孫得到兩個好宰相了!’現在有人指控蘇轼,不是忌才,便是挾仇,你做皇帝的,可不能讓别人牽着鼻子跑啊!” 太皇太後的話明顯帶有責備之意,而這幾句話,成了太皇太後的遺言。
十月十三日,禦史們将案子做了個提要,送呈趙顼禦覽。
恰好此時太皇太後病逝,趙顼要處理太皇太後的喪事,便把蘇轼的案子拖延下來。
趙顼對太皇太後很有感情,平常也總是刻意讨太皇太後的歡心,太皇太後對這位孫子皇帝也是疼愛有加,有時趙顼退朝晚了,她就會在宮門口等候,親自照料他進餐,祖孫倆的關系一直很歡洽。
太皇太後雖然身份顯赫,但從不逾越禮法。
按慣例,皇家後宮的娘家人,不得進宮拜見,太皇太後有個弟弟叫曹佾,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顼常請示太皇太後,可不可以帶他進宮。
太皇太後卻說,宗法不可廢,曹佾跻身貴顯,已經是逾越了,所有國政,不得讓他幹涉,也不準他進宮。
因此,宮内宮外一牆之隔,曹佾從未越過這道牆。
太皇太後病重期間,趙顼禀明太皇太後,帶曹佾進宮探望姐姐,交談幾句後,趙顼起身欲退出,好讓他們姐弟倆單獨說說話。
太皇太後卻對曹佾說:“這裡不是你久留之地,随皇帝去吧!” 趙顼欲勸說太皇太後,讓曹佾多呆一會兒。
太皇太後知道他的意思,不等他開口就微笑着說:“去吧!讓他進宮已經是破例,不要呆太久,免得朝臣們議論。
” 趙顼知道祖母的脾氣,隻得帶着依依不舍的曹佾,一步三回頭地離去。
太皇太後在世的最後十幾天,趙顼衣不解帶,通宵守候,毫無倦容。
太皇太後在彌留之際,讓宮女從箱子裡取出一束封起來的奏章,親手交給趙顼說:“等我去世以後再拆看,隻是讓你明白往日的舊事,斷不可以此治人之罪,切切記住。
” 趙顼含
蘇轼坐牢的時候,曾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蘇轼坐牢,他的兒子蘇邁每天去給父親送牢飯。
由于父子不能見面,他們暗中約定,平時隻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早做心理準備。
有一天,蘇邁有事,不能前去送飯,便委托一個朋友幫他送牢飯,但他忘了告訴那個朋友與父親約定的暗号。
恰巧那位朋友做了一盤紅燒魚。
蘇轼一見,大吃一驚,以為自己難逃一死,悲憤之下,寫了兩首絕命詩給弟弟蘇轍: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我累人。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柏台霜氣夜凄凄,風運琅珰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君子,身後年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蘇轼在首詩中說得非常悲慘,說他死了之後,一家十口全賴弟弟照顧,自己的孤魂野鬼獨卧荒山聽雨泣風号。
他表示與蘇轍世世為兄弟。
并在詩裡表示皇恩浩蕩,自己受恩已多,無法感恩圖報,實在慚愧。
又說這次别無所怨,都是自己之過。
蘇轍接到哥哥的絕命詩,伏案而泣,悲恸欲絕。
他立即向皇帝上書,希望能以自己的官爵贖其兄之罪。
4、貶谪 蘇轼關押受審的事在朝中鬧得沸沸揚揚,宮中的太皇太後曹氏也知道了這件事。
這一天,太皇太後病了,趙顼進宮問安。
太皇太後關心地問起了蘇轼的事,她問趙顼: “聽說蘇轼被诏逮關進牢裡,交禦史台訊問,蘇轼究竟是犯了什麼罪案?” 趙顼回答說:“蘇轼怨望朝廷,毀謗君父,犯着大不敬的罪名。
” 太皇太後驚道:“果然嗎?蘇轼何至于此呢?有證據嗎?” 趙顼回答說:“當然有證據,禦史台的禦史連上了四道奏折,都是彈劾蘇轼的。
” “都是哪些詩句呢?”太皇太後問道。
趙顼将蘇轼涉嫌攻擊新法的詩句随口背誦了幾句。
太皇太後聽了,恻然說道:“就這句詩可作證據?就這種無理的證據,就可認定蘇轼是大不敬,要将他處死嗎?”太皇太後輕輕地咳了幾聲,接着說,“文人吟詩,都是一時的感觸,并非有什麼成見;就是有一二句諷刺朝政的地方,也是詩人應有的态度。
詩三百篇,其中很多都含有諷刺的意思,人君不能因而嘉獎詩人忠君愛國的苦心,改善一切,反要羅織成罪,處以極刑,這哪裡是人君慎獄憐才的道理?” 趙顼見太皇太後有些不高興,口稱禦史們彈劾蘇轼,他不得不下诏過問此事。
太皇太後說:“當初,蘇轼兄弟初入制科,你的祖父仁宗皇帝非常欣賞他們兄弟倆的才學,曾高興地對我們說:‘朕為子孫得到兩個好宰相了!’現在有人指控蘇轼,不是忌才,便是挾仇,你做皇帝的,可不能讓别人牽着鼻子跑啊!” 太皇太後的話明顯帶有責備之意,而這幾句話,成了太皇太後的遺言。
十月十三日,禦史們将案子做了個提要,送呈趙顼禦覽。
恰好此時太皇太後病逝,趙顼要處理太皇太後的喪事,便把蘇轼的案子拖延下來。
趙顼對太皇太後很有感情,平常也總是刻意讨太皇太後的歡心,太皇太後對這位孫子皇帝也是疼愛有加,有時趙顼退朝晚了,她就會在宮門口等候,親自照料他進餐,祖孫倆的關系一直很歡洽。
太皇太後雖然身份顯赫,但從不逾越禮法。
按慣例,皇家後宮的娘家人,不得進宮拜見,太皇太後有個弟弟叫曹佾,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顼常請示太皇太後,可不可以帶他進宮。
太皇太後卻說,宗法不可廢,曹佾跻身貴顯,已經是逾越了,所有國政,不得讓他幹涉,也不準他進宮。
因此,宮内宮外一牆之隔,曹佾從未越過這道牆。
太皇太後病重期間,趙顼禀明太皇太後,帶曹佾進宮探望姐姐,交談幾句後,趙顼起身欲退出,好讓他們姐弟倆單獨說說話。
太皇太後卻對曹佾說:“這裡不是你久留之地,随皇帝去吧!” 趙顼欲勸說太皇太後,讓曹佾多呆一會兒。
太皇太後知道他的意思,不等他開口就微笑着說:“去吧!讓他進宮已經是破例,不要呆太久,免得朝臣們議論。
” 趙顼知道祖母的脾氣,隻得帶着依依不舍的曹佾,一步三回頭地離去。
太皇太後在世的最後十幾天,趙顼衣不解帶,通宵守候,毫無倦容。
太皇太後在彌留之際,讓宮女從箱子裡取出一束封起來的奏章,親手交給趙顼說:“等我去世以後再拆看,隻是讓你明白往日的舊事,斷不可以此治人之罪,切切記住。
” 趙顼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