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九 烏台詩案
關燈
小
中
大
獄受審,禦史台自漢代以來即别稱“烏台”,所以,此案在曆史上稱為“烏台詩案”。
2、拘捕 李定欲置蘇轼于死地,他挑選一個名叫皇甫遵的官員到湖州傳達聖旨,免去蘇轼的官職,再押解入京受審。
禦史們向皇帝請示,說蘇轼在押回京師途中,每天夜晚必須關進監獄裡過夜。
趙顼沒有答應禦史的請求,因為自始至終,他并無殺害蘇轼之意,案子既然有人控告,他必須依法辦事,但他更願意給蘇轼一個解釋的機會。
蘇轼有一個好友驸馬王诜,《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就是他印刷的,當他得知詩集給蘇轼惹來大禍的消息後,趕忙派人去給身在南部的蘇轼的弟弟蘇轍送信,蘇轍立即派人告訴蘇轼。
這可以說是使者之間的一次賽跑。
朝廷使者帶兩名禦史台的衙役和兒子前往湖州拘捕蘇轼。
在靖江因事耽誤了半天行程,結果是蘇轍派的使者先到湖州。
蘇轼知道消息,立即請假,由祖通判代行太守之職。
皇甫遵到達湖州,太守官衙的人慌作一團,不知會有什麼事發生。
蘇轼也不敢出來,他與通判商量,通判說躲避朝廷使者也無濟于事,最好還是依禮迎接他,并以正式官階出現。
于是蘇轼穿上官衣官靴,面見官差皇甫遵。
兩名差官一個手執禦史台的公文,一個手提包裹,包裹中的刀劍隐約可見,他們面容冷漠,一言不發,氣氛非常緊張。
蘇轼開口打破僵局,說他知道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必死無疑。
請求回家與家人告别,然後随上差赴京伏法。
皇甫遵淡淡地說:“事情還沒有嚴重到如此地步!” 祖通判謙恭地說:“請上差出示公文。
” 皇甫遵問明了祖通判的身份後,便命随行衙役将禦史台的公文正式移交給祖通判。
祖通判打開一看,原來隻是一份普通公文,免去蘇轼的職務,傳喚進京而已,要蘇轼立即啟程。
皇甫遵同意了蘇轼向家人告别的請求。
蘇轼歸看家人時,全家大哭。
蘇轼笑着說了一個故事安慰他們: 在宋真宗時代,皇帝要在林泉之間訪求真正大儒。
有人推薦楊樸出來。
楊樸實在不願意,但是仍然在護衛之下啟程前往京師,觐見皇帝。
皇帝問道:“朕聽說你會作詩?” 楊樸回答說:“臣不會。
”他想掩飾自己的才學,因為他抵死不願做官。
皇帝又問:“朋友們送你時,贈給你幾首詩沒有?” 楊樸回答說:“沒有,隻有拙荊作了一首。
” 皇帝又問:“是什麼詩,可以告訴我嗎?” 于是楊樸把臨行時太太作的詩念出來: 更休落魄貪酒杯,且莫猖狂愛詠詩。
今日捉将宮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蘇夫人聽了這首詩,破涕為笑,心裡稍安。
是否真的有這個故事,或由蘇轼現編借以安慰家人,不得而知。
蘇轼辭别家人上路的時候,湖州太守衙門的人都吓得不知所措,個個躲躲閃閃,倒是老百姓都出來看太守啟程。
後來據蘇轼回憶,說皇差逮捕太守猶如捕盜。
有人說蘇轼在赴京途中曾想自殺,在揚州渡江時,就有過跳江自盡的念頭。
他不知道自己要判什麼罪,并且擔心案子會牽涉到很多朋友,而且還會牽涉到弟弟蘇轍,因為蘇轍提前給他通風報信。
思之再三,他終于打消了自殺的念頭,平安地到達京城。
蘇轼進京後,被關進了禦史台的皇家監獄。
3、審訊 蘇轼七月底被拘捕,八月十八日被關進禦史台的皇家監獄。
蘇轼被關進大牢後,一方面,要随時接受訊問,另一方面,要他自己交待問題。
禦史們也沒有閑着,他們到處搜集蘇轼的犯罪證據。
到九月份,從四面八方抄獲蘇轼寄贈他人的詩詞一百多首,在審問時呈閱,受牽連的有三十九人,無論哪首詩,隻要有疑問,蘇轼都得作出解釋。
蘇轼對大部分指控都供認不諱,承認在詩中批評新政。
蘇轼在受審期間,也有很多人仗義相救。
宰相吳充上表,說陛下以堯舜為榜樣,輕視魏武帝曹操。
曹操雖然疑心重,但卻能容忍祢衡,陛下難道就容不下一個蘇轼嗎? 同修起居注王安禮也替蘇轼解辯,他說,自古以來,寬仁大度的主子是不會以言語來懲罰人的,蘇轼是一個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如今卻碌碌如此,不免有些失望和怨憤,吟風詠月,發發牢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為作了幾首詩而獲罪入獄,甚至殺頭,恐怕後世的人會說陛下容不得人才。
王安石與蘇轼政見不同,蘇轼就是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出京城。
當他聽說蘇轼獲罪入獄之後,竟然也上書趙顼,說聖朝不宜誅殺名士。
可見,王安石是個君子,隻可惜他所重用的人都是一
2、拘捕 李定欲置蘇轼于死地,他挑選一個名叫皇甫遵的官員到湖州傳達聖旨,免去蘇轼的官職,再押解入京受審。
禦史們向皇帝請示,說蘇轼在押回京師途中,每天夜晚必須關進監獄裡過夜。
趙顼沒有答應禦史的請求,因為自始至終,他并無殺害蘇轼之意,案子既然有人控告,他必須依法辦事,但他更願意給蘇轼一個解釋的機會。
蘇轼有一個好友驸馬王诜,《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就是他印刷的,當他得知詩集給蘇轼惹來大禍的消息後,趕忙派人去給身在南部的蘇轼的弟弟蘇轍送信,蘇轍立即派人告訴蘇轼。
這可以說是使者之間的一次賽跑。
朝廷使者帶兩名禦史台的衙役和兒子前往湖州拘捕蘇轼。
在靖江因事耽誤了半天行程,結果是蘇轍派的使者先到湖州。
蘇轼知道消息,立即請假,由祖通判代行太守之職。
皇甫遵到達湖州,太守官衙的人慌作一團,不知會有什麼事發生。
蘇轼也不敢出來,他與通判商量,通判說躲避朝廷使者也無濟于事,最好還是依禮迎接他,并以正式官階出現。
于是蘇轼穿上官衣官靴,面見官差皇甫遵。
兩名差官一個手執禦史台的公文,一個手提包裹,包裹中的刀劍隐約可見,他們面容冷漠,一言不發,氣氛非常緊張。
蘇轼開口打破僵局,說他知道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必死無疑。
請求回家與家人告别,然後随上差赴京伏法。
皇甫遵淡淡地說:“事情還沒有嚴重到如此地步!” 祖通判謙恭地說:“請上差出示公文。
” 皇甫遵問明了祖通判的身份後,便命随行衙役将禦史台的公文正式移交給祖通判。
祖通判打開一看,原來隻是一份普通公文,免去蘇轼的職務,傳喚進京而已,要蘇轼立即啟程。
皇甫遵同意了蘇轼向家人告别的請求。
蘇轼歸看家人時,全家大哭。
蘇轼笑着說了一個故事安慰他們: 在宋真宗時代,皇帝要在林泉之間訪求真正大儒。
有人推薦楊樸出來。
楊樸實在不願意,但是仍然在護衛之下啟程前往京師,觐見皇帝。
皇帝問道:“朕聽說你會作詩?” 楊樸回答說:“臣不會。
”他想掩飾自己的才學,因為他抵死不願做官。
皇帝又問:“朋友們送你時,贈給你幾首詩沒有?” 楊樸回答說:“沒有,隻有拙荊作了一首。
” 皇帝又問:“是什麼詩,可以告訴我嗎?” 于是楊樸把臨行時太太作的詩念出來: 更休落魄貪酒杯,且莫猖狂愛詠詩。
今日捉将宮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蘇夫人聽了這首詩,破涕為笑,心裡稍安。
是否真的有這個故事,或由蘇轼現編借以安慰家人,不得而知。
蘇轼辭别家人上路的時候,湖州太守衙門的人都吓得不知所措,個個躲躲閃閃,倒是老百姓都出來看太守啟程。
後來據蘇轼回憶,說皇差逮捕太守猶如捕盜。
有人說蘇轼在赴京途中曾想自殺,在揚州渡江時,就有過跳江自盡的念頭。
他不知道自己要判什麼罪,并且擔心案子會牽涉到很多朋友,而且還會牽涉到弟弟蘇轍,因為蘇轍提前給他通風報信。
思之再三,他終于打消了自殺的念頭,平安地到達京城。
蘇轼進京後,被關進了禦史台的皇家監獄。
3、審訊 蘇轼七月底被拘捕,八月十八日被關進禦史台的皇家監獄。
蘇轼被關進大牢後,一方面,要随時接受訊問,另一方面,要他自己交待問題。
禦史們也沒有閑着,他們到處搜集蘇轼的犯罪證據。
到九月份,從四面八方抄獲蘇轼寄贈他人的詩詞一百多首,在審問時呈閱,受牽連的有三十九人,無論哪首詩,隻要有疑問,蘇轼都得作出解釋。
蘇轼對大部分指控都供認不諱,承認在詩中批評新政。
蘇轼在受審期間,也有很多人仗義相救。
宰相吳充上表,說陛下以堯舜為榜樣,輕視魏武帝曹操。
曹操雖然疑心重,但卻能容忍祢衡,陛下難道就容不下一個蘇轼嗎? 同修起居注王安禮也替蘇轼解辯,他說,自古以來,寬仁大度的主子是不會以言語來懲罰人的,蘇轼是一個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如今卻碌碌如此,不免有些失望和怨憤,吟風詠月,發發牢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為作了幾首詩而獲罪入獄,甚至殺頭,恐怕後世的人會說陛下容不得人才。
王安石與蘇轼政見不同,蘇轼就是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出京城。
當他聽說蘇轼獲罪入獄之後,竟然也上書趙顼,說聖朝不宜誅殺名士。
可見,王安石是個君子,隻可惜他所重用的人都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