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八 朋友是最大的敵人

關燈
預備足了嗎?士卒甲仗,都準備好了嗎?” 趙顼不以為然地說:“這些事情都好辦。

    ” 曹太皇太後臉色大變,責備地說:“要打仗,這是最難辦的幾件事,你反而說這些事容易得很,如此輕敵,怎麼能打勝仗?” 趙顼見曹太皇太後如此嚴厲,愣在當場。

     曹太皇太後接着說:“太宗皇帝幾次北伐,就是因為糧草辎重跟不上,士兵甲仗不整而吃了敗仗,況且那時候還是用兵之際。

    如今天下久不用兵,士兵久未操練,且又正是大旱之後,糧饷缺乏。

    要知道,戰争是國家一件不得已的事件,不到萬不得已,切不可言戰,即使有一線和平的希望,也要力求避免戰争。

    隻要一開戰,無論勝敗,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還要死傷無數的士兵。

    作為人君,對于戰争,一定要慎之又慎。

    遼國違背舊約,妄争疆界,可派遣能言語有才智的使臣同他們交涉,谕以利弊,最好是和平解決,各守舊疆,言歸于好,不可輕意言戰。

    不過,對于原有的防務,一定要加強,以防萬一交涉失敗,遼國突然用輕騎偷襲而導緻到時手忙腳亂,難以應敵。

    ” 趙顼諾諾連聲。

     曹太皇太後語重心長地說:“遼國如果容易征服,太祖、太宗皇帝早就收複了,何必要等到今天呢?” 趙顼聽後,表示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言兵。

     趙顼從慈壽宮出來之後,便想征求韓琦的意見。

    因為韓琦在仁宗朝時,曾同範仲淹共同守邊,有豐富的作戰經驗。

    不料就在此時,傳來了韓琦病逝的消息,韓琦遺疏也到了京師。

     趙顼想到韓琦策立二帝,曆相三朝之功,便決定停朝三天,以對韓琦的去世表示哀悼。

    追贈尚書令,賜谥忠獻,配享英宗廟庭。

     傳說,韓琦病逝的那天夜晚,天上有一顆巨星隕落在相州城外,遠近為之震撼,後來聽說韓琦在這一夜病死,相州的百姓為之哭泣,可見韓琦深受民間的愛戴。

     趙顼隻得再次征求王安石的意見。

     王安石認為憑宋現有的國力,不宜與遼國開戰,不如依了遼國的請求,等到國富兵強之後,再重新奪回來。

    如果要征服遼國,一定要先給他一點甜頭。

    這叫做欲将取之,必先予之。

     趙顼于是答應了遼國的條件,以遼河分水嶺為界,宋失去土地七百裡,成為異日興兵的争端。

     3、擅起邊釁伐交趾 北方的邊事剛處理完,南邊又不平靜了。

     中國的南方有個小國叫交趾國,太宗朝,黎桓滅丁氏篡國,太宗皇帝封黎桓為交趾郡王,黎桓歲歲來朝,年年納貢。

     黎桓死後,他的兒子黎龍钺繼位,被弟弟黎龍廷所殺。

    黎龍廷殺兄自立為王,仍然向宋廷納貢,真宗皇帝賜名至忠,命他世襲王封。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大校李公蘊仿效當年黎桓故事,弑黎至忠自立,遣使朝貢。

    真宗也用封黎桓故事,封李公蘊為交趾郡王。

    李公蘊傳子李德政,李德政傳子李日尊,李日尊傳子李乾德,即現在交趾王,世襲封爵,修朝世貢不絕。

     交趾國是宋朝的附屬國,屢次發生内亂,政權數易其主,宋朝并沒有出面幹涉,都是事後承認改朝換代後的新主子。

    唯一沒有改變的是,交趾國仍然是年年納貢,歲歲來朝。

    兩國一直相安無事。

     桂州知州沈起見得朝議開邊,章惇收峒蠻,熊本平泸夷,王韶克河州,幾個人都因建立邊功而加官晉爵,不由心有所動,也想出兵交趾,獵取加官晉爵的資本。

    他派人到溪洞招募壯丁編為保伍,讓他們屯駐在廣南,派二十人分别指揮。

    又在融州強行設立城寨,屠殺一千多交趾人向交趾國示威。

     交趾王李乾德派使臣到東京汴梁與宋評理,聲稱并沒有得罪天朝,為何要刀兵相向,殺了他們的人。

     趙顼自知理虧,隻得把沈起就地免職,調處州知州劉彜接替沈起,出任桂州知州。

     劉彜抵任後,雖取消了廣南屯兵,卻又在邊隘屯駐重兵,建造戈船,取消與交趾互市,派兵巡邏邊防線,切斷交趾國與宋廷的交通。

     宋的做法,徹底激怒了交趾王李乾德,他來了個先發制人,帶領交趾軍隊從廣府、欽州、昆侖關三路向宋發起進攻。

     交趾兵抱着必死的決心,作戰非常兇猛,一路攻城拔寨,連破欽州、廉州,殺死兵、民八千餘人,直逼邕州城下。

     邕州知州蘇緘雖率兵奮力抵抗,仍不敵交趾國亡命之師。

    在内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邕州陷落敵手。

    知州蘇緘率全家三十六口自殺而亡。

    邕州遭交趾人屠城之災,城中軍民五萬八千餘口慘遭屠殺。

     趙顼命宣徽使郭逵為安南招讨使,天章閣待制趙卨為副,率兵征讨交趾。

     交趾的布告傳到汴梁,說宋宰相行新法,擾亂民生,特地出兵相救。

     王安石看了這些布告,怒氣沖天,命郭逵多帶兵出征,許他調集鄜、延、河南諸舊部從征,并命召取占城、真臘兩國兵夾擊。

     郭逵率兵到達長沙後,傳令占城、真臘兩國,并分兵攻打欽州、廉州。

    郭逵與趙卨率兵向西進發。

    大軍走到富良江,從欽州、廉州傳來捷報,兩州已經收複。

     熙甯八年(1075年),郭逵、趙卨率兵在富良江與交趾兵展開決戰。

    交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