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八 朋友是最大的敵人
關燈
小
中
大
惠卿的政治盟友,兩人狼狽為奸,對王安石落井下石,幹了一些見不得人的事,王安石複出之後,鄧绾的處境很尴尬,他知道王安石與呂惠卿兩人嫌隙已生,他不可能在兩人中間左右逢源,必須從中選一人作為自己效忠的對象。
鄧绾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呂惠卿不是王安石的對手,于是選擇了王安石。
為了彌補以前的過失,重獲王安石的信任,鄧绾決定反戈一擊,出賣呂惠卿。
他背着王安石,暗中與王安石的兒子王雱商量,控告呂惠卿勒索華亭商人銅錢五百萬缗。
禦史蔡承禧也欲取悅于王安石,上表彈劾呂惠卿,說他欺君玩法,結黨營私。
趙顼對呂惠卿已然厭惡,看了鄧绾等人彈駭呂惠卿的奏折後,便将呂惠卿貶出京城,出任陳州知州。
三司使章惇也為鄧绾所劾,貶出京城,出任潮州知州。
韓绛是王安石複出的功臣,但王安石複出之後,因和王安石的意見不一緻,萌生去意,便托病請求離職,趙顼批準了他的請求,命他出任許州知州。
王安石重新獨攬宰相大權。
2、割地七百裡 契丹自慶曆二年(1042年)向宋敲了一次竹杠、兩國簽訂和約之後,三十餘年來,兩國一直相安無事。
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契丹主宗真病逝,他的兒子耶律洪基繼位。
熙甯七年(1074年),遼國皇帝耶律洪基派使臣蕭禧來東京汴梁,要求與宋重新劃定邊界,聲稱要以蔚、朔、應三州之間的分水嶺土垅為界,并說宋在河東修築的營寨已經侵入遼國邊界。
宋、遼和平相處幾十年,一直是各守疆界,從未在邊界問題上發生糾紛,這次遼國突然提出要重新劃定邊界,明顯是借端生釁、找茬兒。
趙顼派太常少卿劉忱等人到代州與遼國談判,遼國的談判代表是樞密副使肖素。
肖素堅稱宋、遼兩國的疆界應以分水嶺土垅為界,但經實地勘察,分水嶺上根本就找不到什麼土垅。
肖素又改變了口氣,說泛指以分水嶺為界。
無論什麼山,有山就有分水嶺,分水嶺并不是一個确定的地名,肖素要求以分水嶺為兩國分界線,實在是胡攪蠻纏。
劉忱據理力争,肖素竟然執意不從。
劉忱便派人回京,将談判的情況向朝廷作了彙報。
趙顼一面命樞密院開會商議,一面親自給判相州韓琦、司空富弼、判河南府文彥博、判永興軍曾公亮幾位前任宰相寫信,請他們出主意。
韓琦最先回話。
他在信中說,要攘外,必須廢除新法,國内必須團結一心;選賢任能,使天下人都心悅誠服。
邊備充足了,即使盟約被破壞,也可以武力收複國土。
富弼、文彥博、曾公亮也都先後回信,内容與韓琦的觀點基本相同。
趙顼猶豫不能決。
遼主見宋廷的談判代表劉忱寸步不讓,再次派遣肖禧到汴梁遞國書,推說劉忱沒有談判的誠意,故意拖延時間,請宋廷改派他人談判。
趙顼便命天章閣待制韓缜與肖禧繼續談判,雙方仍各執一詞,毫無結果。
肖禧見索地不成,幹脆賴住在驿館不走,并放言說,如果宋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不回國。
遼使為何如此肆無忌憚呢?因為他們賭宋不敢同遼國翻臉,憑借幾十年與宋打交道的經驗,他們就敢賭這一把。
趙顼見遼使耍賴,既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又不便驅逐,覺得很為難,便征求王安石的意見。
王安石對宋、遼兩國邊界劃定的曆史情況不熟悉,建議查一下曆史資料再作處理。
并推薦知制诰沈括負責這件事情。
沈括奉命到樞密院查閱曆史檔案,經過幾天翻閱,查到英宗二年與契丹訂定疆地條約及地圖。
這幅地圖明确标示,宋、遼邊境以古長城為界,目前宋、遼兩國争議的分水嶺在黃嵬山,與原定界線相隔三十餘裡。
沈括當即向趙顼奏明了情況。
趙顼驚喜地說,兩府不查考本末,幾乎把國事誤了。
當即命将條約并地圖給遼國使臣蕭禧看,蕭禧的嚣張氣焰才有所收斂。
趙顼賞賜沈括白金千兩,并命沈括為使臣,赴遼國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
沈括奉命到遼都以後,遼國宰相楊遵勖接待了他,并正式舉邊界問題談判。
沈括根據舊約,堅決不同意遼國的無理要求,談判前後進行了六輪,沈括隻是據理争論,毫無松口之意。
楊遵勖以恫吓的口吻說:“區區數裡的地界也不肯相讓,莫非要想絕交嗎?” 沈括抗議道:“南朝遵守約定,北朝卻要廢棄前盟,是你們胡攪蠻纏,怎麼說是我們要絕交呢?” 楊遵勖見沈括理直氣壯,改口以天池為界,在得到沈括的否定後,竟然将沈括晾在驿館裡,多日不見。
沈括見遼國并無誠意,便告辭回國。
他是一個有心人,在歸國途中,将沿途的山川險易、民情風俗,繪成一幅《使契丹圖》,歸來後獻給皇上。
趙顼想到如果與遼國的談判失敗,兩國必有一戰,他廣泛征求意見,百官中有主戰的,也有言和的,他乘到慈壽宮向太皇太後請安之機,把遼國要求重新劃定邊界線的事情禀明曹太皇太後,并說萬一談判失敗,他準備出兵北伐,一舉掃去後世子孫的禍患的打算。
曹太皇太後問道:“糧草辎重,
鄧绾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呂惠卿不是王安石的對手,于是選擇了王安石。
為了彌補以前的過失,重獲王安石的信任,鄧绾決定反戈一擊,出賣呂惠卿。
他背着王安石,暗中與王安石的兒子王雱商量,控告呂惠卿勒索華亭商人銅錢五百萬缗。
禦史蔡承禧也欲取悅于王安石,上表彈劾呂惠卿,說他欺君玩法,結黨營私。
趙顼對呂惠卿已然厭惡,看了鄧绾等人彈駭呂惠卿的奏折後,便将呂惠卿貶出京城,出任陳州知州。
三司使章惇也為鄧绾所劾,貶出京城,出任潮州知州。
韓绛是王安石複出的功臣,但王安石複出之後,因和王安石的意見不一緻,萌生去意,便托病請求離職,趙顼批準了他的請求,命他出任許州知州。
王安石重新獨攬宰相大權。
2、割地七百裡 契丹自慶曆二年(1042年)向宋敲了一次竹杠、兩國簽訂和約之後,三十餘年來,兩國一直相安無事。
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契丹主宗真病逝,他的兒子耶律洪基繼位。
熙甯七年(1074年),遼國皇帝耶律洪基派使臣蕭禧來東京汴梁,要求與宋重新劃定邊界,聲稱要以蔚、朔、應三州之間的分水嶺土垅為界,并說宋在河東修築的營寨已經侵入遼國邊界。
宋、遼和平相處幾十年,一直是各守疆界,從未在邊界問題上發生糾紛,這次遼國突然提出要重新劃定邊界,明顯是借端生釁、找茬兒。
趙顼派太常少卿劉忱等人到代州與遼國談判,遼國的談判代表是樞密副使肖素。
肖素堅稱宋、遼兩國的疆界應以分水嶺土垅為界,但經實地勘察,分水嶺上根本就找不到什麼土垅。
肖素又改變了口氣,說泛指以分水嶺為界。
無論什麼山,有山就有分水嶺,分水嶺并不是一個确定的地名,肖素要求以分水嶺為兩國分界線,實在是胡攪蠻纏。
劉忱據理力争,肖素竟然執意不從。
劉忱便派人回京,将談判的情況向朝廷作了彙報。
趙顼一面命樞密院開會商議,一面親自給判相州韓琦、司空富弼、判河南府文彥博、判永興軍曾公亮幾位前任宰相寫信,請他們出主意。
韓琦最先回話。
他在信中說,要攘外,必須廢除新法,國内必須團結一心;選賢任能,使天下人都心悅誠服。
邊備充足了,即使盟約被破壞,也可以武力收複國土。
富弼、文彥博、曾公亮也都先後回信,内容與韓琦的觀點基本相同。
趙顼猶豫不能決。
遼主見宋廷的談判代表劉忱寸步不讓,再次派遣肖禧到汴梁遞國書,推說劉忱沒有談判的誠意,故意拖延時間,請宋廷改派他人談判。
趙顼便命天章閣待制韓缜與肖禧繼續談判,雙方仍各執一詞,毫無結果。
肖禧見索地不成,幹脆賴住在驿館不走,并放言說,如果宋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不回國。
遼使為何如此肆無忌憚呢?因為他們賭宋不敢同遼國翻臉,憑借幾十年與宋打交道的經驗,他們就敢賭這一把。
趙顼見遼使耍賴,既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又不便驅逐,覺得很為難,便征求王安石的意見。
王安石對宋、遼兩國邊界劃定的曆史情況不熟悉,建議查一下曆史資料再作處理。
并推薦知制诰沈括負責這件事情。
沈括奉命到樞密院查閱曆史檔案,經過幾天翻閱,查到英宗二年與契丹訂定疆地條約及地圖。
這幅地圖明确标示,宋、遼邊境以古長城為界,目前宋、遼兩國争議的分水嶺在黃嵬山,與原定界線相隔三十餘裡。
沈括當即向趙顼奏明了情況。
趙顼驚喜地說,兩府不查考本末,幾乎把國事誤了。
當即命将條約并地圖給遼國使臣蕭禧看,蕭禧的嚣張氣焰才有所收斂。
趙顼賞賜沈括白金千兩,并命沈括為使臣,赴遼國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
沈括奉命到遼都以後,遼國宰相楊遵勖接待了他,并正式舉邊界問題談判。
沈括根據舊約,堅決不同意遼國的無理要求,談判前後進行了六輪,沈括隻是據理争論,毫無松口之意。
楊遵勖以恫吓的口吻說:“區區數裡的地界也不肯相讓,莫非要想絕交嗎?” 沈括抗議道:“南朝遵守約定,北朝卻要廢棄前盟,是你們胡攪蠻纏,怎麼說是我們要絕交呢?” 楊遵勖見沈括理直氣壯,改口以天池為界,在得到沈括的否定後,竟然将沈括晾在驿館裡,多日不見。
沈括見遼國并無誠意,便告辭回國。
他是一個有心人,在歸國途中,将沿途的山川險易、民情風俗,繪成一幅《使契丹圖》,歸來後獻給皇上。
趙顼想到如果與遼國的談判失敗,兩國必有一戰,他廣泛征求意見,百官中有主戰的,也有言和的,他乘到慈壽宮向太皇太後請安之機,把遼國要求重新劃定邊界線的事情禀明曹太皇太後,并說萬一談判失敗,他準備出兵北伐,一舉掃去後世子孫的禍患的打算。
曹太皇太後問道:“糧草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