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六 拗相公
關燈
小
中
大
1、一人獨大
韓绛罷相之後,王安石一人獨攬宰相大權。
一人獨大,這在北宋不多見。
因為當時的同平章事一般都是兩個人,即兩人并列為宰相,主持朝政。
宋朝有幾本通俗小說集,包括《碾玉觀音》、《菩薩蠻》、《西山一窟鬼》、《志誠張主管》、《拗相公》、《錯斬崔甯》、《馮玉梅團圓》等。
這幾篇小說的問世,預示着中國小說的來臨。
其中,《拗相公》寫的是王安石推行新法不得民心的故事,反映了宋代反對新法一派的思想傾向。
“拗相公”是時人對王安石的别稱。
拗,是不順、不順從的意思。
如果用來形容人,則表現為這個人性格倔強,個性很強,不服輸。
王安石就是這種人:文學上獨樹一幟,造詣頗深,散文筆意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上,他不甘現狀,銳意改革。
王安石推行新政,不容許任何人反對。
朋友不行,反對他,朋友就變成了敵人;敵人更不行,反對他就會叫你靠邊站。
他能言善辯,能說服皇帝趙顼相信他的強國之策,決心把他的改革計劃進行到底,當然,這還要取決于趙顼也有一顆求變之心。
因為在仁宗皇帝時,王安石也曾上過萬言書,請求變法,仁宗皇帝就不理會,王安石雖然雄心萬丈,卻無用武之地。
王安石當政後,趙顼給他配了兩個助手,新任參知政事馮京、王珪。
在這兩名副手的協助下,他大舉推行的新法,保甲法、免役法,就是在這段時期内相繼出台的。
他是個文人,知道文人的影響力,為了控制天下的文人,在推行新法的同時,他還對科舉制度進行了變革。
宋初沿用唐朝的舊制,以科舉取士。
所試科目是詩賦雜文及帖經墨義,仁宗時聽從範仲淹的建議,取消了帖經墨義,考試的科目為:先考曆史或政治,次考經典古籍。
這兩輪考試過關後,再在皇帝親自監督之下考詩賦,然後再考策論。
王安石當國後,欲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一意興學。
趙顼命令召開專題會議讨論這個問題。
蘇轼認為,仁宗朝立學已經是徒存虛名,但科舉取士的制度還是可行的,沒有必要進行變革。
趙顼也同意蘇轼的意見。
王安石卻堅持認為現有科舉制度有不盡完善之處,必須改革。
後來經過調解,決定以經義論策取士,罷詩賦、帖經、墨義。
後來更立太學生三舍法,注重經學。
王安石為了控制學者文人的思想觀念,編寫了一部名為《三經新義》的書,并将此書規定為官定标準,無論學校、科舉,隻準使用《三經新義》,所有先儒傳注,一律廢止。
應試時,考生的意見如果與宰相的見解小有出入,便會名落孫山。
王安石雖然是文學大家,但《三經新義》畢竟是在兩年内倉促寫成,而且還是由他的兒子王雱和呂惠卿編寫,學術價值并沒有得到如歐陽修、蘇轼等大家的認可,他是憑借宰相的權力,廢止先儒們典籍而專用他的書。
這恐怕是王安石“拗”的一種體現。
蘇轼是文壇巨子,文學造詣不輸王安石,而且更勝于他,他見王安石如此專橫,實在是忍無可忍。
為了表示對王安石的不滿,他在一次進士考試中,給舉子們拟了這樣一道試題: 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哙專任子之而敗,事同功異。
為何? 王安石知道蘇轼是在指桑罵槐譏諷他。
借故把蘇轼調到開封府去做了一名推官。
蘇轼本來就很有名氣,因這一事件而遭王安石的排擠,更使他聲名大震。
蘇轼知道自己得罪了王安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再次上疏,指斥王安石的新法。
其實,早在熙甯三年(1070年)二月,他就曾上過一道奏折,矛頭直指青苗法。
兩次奏折,都是洋洋灑灑,包羅萬象,雄辯滔滔,直言無隐。
蘇轼知道,這一道奏折呈上去後,京城再也沒有他的立足之地了,立即上表請求外調。
其實,此時的蘇轼,早已陷入糾紛之中。
當時有一個謠傳,說蘇氏兄弟運父靈乘船回四川原籍途中,曾濫用官家的衛兵,并購買家具瓷器,并可能偷運私鹽從中牟利。
謠言是王安石的親信謝景溫放出來的。
官方派人到蘇氏運靈所經過的各省路途上,從船夫、兵卒、
一人獨大,這在北宋不多見。
因為當時的同平章事一般都是兩個人,即兩人并列為宰相,主持朝政。
宋朝有幾本通俗小說集,包括《碾玉觀音》、《菩薩蠻》、《西山一窟鬼》、《志誠張主管》、《拗相公》、《錯斬崔甯》、《馮玉梅團圓》等。
這幾篇小說的問世,預示着中國小說的來臨。
其中,《拗相公》寫的是王安石推行新法不得民心的故事,反映了宋代反對新法一派的思想傾向。
“拗相公”是時人對王安石的别稱。
拗,是不順、不順從的意思。
如果用來形容人,則表現為這個人性格倔強,個性很強,不服輸。
王安石就是這種人:文學上獨樹一幟,造詣頗深,散文筆意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上,他不甘現狀,銳意改革。
王安石推行新政,不容許任何人反對。
朋友不行,反對他,朋友就變成了敵人;敵人更不行,反對他就會叫你靠邊站。
他能言善辯,能說服皇帝趙顼相信他的強國之策,決心把他的改革計劃進行到底,當然,這還要取決于趙顼也有一顆求變之心。
因為在仁宗皇帝時,王安石也曾上過萬言書,請求變法,仁宗皇帝就不理會,王安石雖然雄心萬丈,卻無用武之地。
王安石當政後,趙顼給他配了兩個助手,新任參知政事馮京、王珪。
在這兩名副手的協助下,他大舉推行的新法,保甲法、免役法,就是在這段時期内相繼出台的。
他是個文人,知道文人的影響力,為了控制天下的文人,在推行新法的同時,他還對科舉制度進行了變革。
宋初沿用唐朝的舊制,以科舉取士。
所試科目是詩賦雜文及帖經墨義,仁宗時聽從範仲淹的建議,取消了帖經墨義,考試的科目為:先考曆史或政治,次考經典古籍。
這兩輪考試過關後,再在皇帝親自監督之下考詩賦,然後再考策論。
王安石當國後,欲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一意興學。
趙顼命令召開專題會議讨論這個問題。
蘇轼認為,仁宗朝立學已經是徒存虛名,但科舉取士的制度還是可行的,沒有必要進行變革。
趙顼也同意蘇轼的意見。
王安石卻堅持認為現有科舉制度有不盡完善之處,必須改革。
後來經過調解,決定以經義論策取士,罷詩賦、帖經、墨義。
後來更立太學生三舍法,注重經學。
王安石為了控制學者文人的思想觀念,編寫了一部名為《三經新義》的書,并将此書規定為官定标準,無論學校、科舉,隻準使用《三經新義》,所有先儒傳注,一律廢止。
應試時,考生的意見如果與宰相的見解小有出入,便會名落孫山。
王安石雖然是文學大家,但《三經新義》畢竟是在兩年内倉促寫成,而且還是由他的兒子王雱和呂惠卿編寫,學術價值并沒有得到如歐陽修、蘇轼等大家的認可,他是憑借宰相的權力,廢止先儒們典籍而專用他的書。
這恐怕是王安石“拗”的一種體現。
蘇轼是文壇巨子,文學造詣不輸王安石,而且更勝于他,他見王安石如此專橫,實在是忍無可忍。
為了表示對王安石的不滿,他在一次進士考試中,給舉子們拟了這樣一道試題: 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哙專任子之而敗,事同功異。
為何? 王安石知道蘇轼是在指桑罵槐譏諷他。
借故把蘇轼調到開封府去做了一名推官。
蘇轼本來就很有名氣,因這一事件而遭王安石的排擠,更使他聲名大震。
蘇轼知道自己得罪了王安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再次上疏,指斥王安石的新法。
其實,早在熙甯三年(1070年)二月,他就曾上過一道奏折,矛頭直指青苗法。
兩次奏折,都是洋洋灑灑,包羅萬象,雄辯滔滔,直言無隐。
蘇轼知道,這一道奏折呈上去後,京城再也沒有他的立足之地了,立即上表請求外調。
其實,此時的蘇轼,早已陷入糾紛之中。
當時有一個謠傳,說蘇氏兄弟運父靈乘船回四川原籍途中,曾濫用官家的衛兵,并購買家具瓷器,并可能偷運私鹽從中牟利。
謠言是王安石的親信謝景溫放出來的。
官方派人到蘇氏運靈所經過的各省路途上,從船夫、兵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