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六 拗相公
關燈
小
中
大
儀官搜集資料。
蘇轼也真買了不少家具瓷器,但并不違法。
官差回去報稱,無所收獲。
司馬光歸隐之前,趙顼曾對他說,蘇轼的人品欠佳,說司馬光對他的評價似乎過高。
司馬光當時回答很巧妙,他說:“陛下是指有人控告他嗎?我對他知之較深。
陛下知道,謝景溫是王安石的親戚,控告是王安石的授意。
再說,蘇轼雖然并非完美無缺,但比那個隐瞞母喪不報的畜生李定,要強百倍。
” 按蘇轼的政績,應該官居太守,趙顼也有這個想法。
但王安石和謝景溫不同意,認為最多隻能将他放到一個小縣去當判官。
趙顼搞了個折中,将蘇轼下放到風景秀麗的杭州為判官。
蘇轼對外放早有心理準備,對于謝景溫的彈劾置之不理,連修表自辯也不肯,接旨後,帶上家眷到杭州上任去了。
2、寄情山水 蘇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
弟弟蘇轍,字子由。
父親蘇洵。
父子三人并稱“三蘇”,占據唐宋八大古文家中的三席之地。
為示區别,後人稱哥哥蘇轼為大蘇,弟弟蘇轍為小蘇。
蘇轼的文章傳自家學,博通經史,更擅長文學,下筆千言,文不加點。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他和父親蘇洵及弟弟蘇轍一同赴京應禮部的考試。
兄弟倆都以優等高中進士。
當時的文壇領軍人物歐陽修把蘇轼的文章傳給同輩們看,均贊不絕口。
歐陽修對蘇轼的試卷備加贊賞,卻産生了一個誤會,他以為這份試卷是他的朋友曾鞏的大作,為了避嫌,把本來列為首卷的這篇文章改列為二卷。
結果,蘇轼那次考試,本來應該是頭名狀元,卻列為第二名探花。
原來,當時應試,考生的試卷上交後,先由書記員重抄一遍,以免認出試卷的筆迹。
在重抄的試卷上,略去了考生的名字,另存檔案。
偏偏歐陽修認為,這樣的好文章,隻有他的好友曾鞏才寫得出來,故使蘇轼陰差陽錯從第一名變成了第二名。
雖然是第二名,也足以讓年僅二十一歲的蘇轼以全國第一流的學者知名于天下。
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學權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貶,足以關乎一學人之榮辱成敗。
當年的一個文人曾經說,學者不知刑罰之可畏,不知晉升之可喜,生不足歡,死不足懼,卻怕歐陽修的意見。
可見歐陽修在當時文壇上的分量。
歐陽修對蘇轼有一個評價,他曾對人說:“讀蘇東坡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
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
” 歐陽修的這段話流傳出去後,蘇轼一時名聲大震。
傳說歐陽修還對他的兒子說:“記着我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論老夫。
”後來,他的話果然應驗。
蘇轼死後的十年之内果然無人再談論歐陽修,大家議論的都是蘇轼。
仁宗皇帝當年選用蘇氏兄弟時也曾說過,朕為後代選了兩個宰相。
就是這樣一位人物,為王安石所不容,被逐出京城,出判杭州。
杭州在當年是江南的一個大都市,那裡有山林湖海,是一個妙不可言的地方,有句諺語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蘇轼在杭州任通判,除去審問案件,公務并不是很多。
而他所審理的案件,多是一些違犯王安石新法的良民,犯的那些法條,都是他所反對的。
可那又都是法律,他無權更改,不喜歡還得執行。
因此,公務閑暇之餘,他便寄情于山水。
或與親朋、名妓蕩舟于杭州西湖,或與文人墨客遊玩于名刹古寺。
不僅留下了許多脍炙人口的詩篇,還留下了很多喜聞樂道的故事。
其中尤為讓人樂道的是他與佛印的故事。
佛印出身富家,原本沒有打算出家。
傳說他的生母就是李定的母親。
顯然,他的母親曾出嫁三次,和三個丈夫各生一個兒子,這在當年是不多見的。
在皇帝對佛教徒賜見時,蘇轼便把此人推薦上去。
佛印在皇上駕前力陳對佛教的信仰。
皇上見他颀長英俊,面容不俗,說他若肯出家為僧,就賜他一個度牒。
度牒是僧人的一個資格證。
當時,持有這個證件的僧人可以免除各種賦稅和徭役。
賜他一個度牒,是皇上對佛印的恩賜。
佛印當時進退兩難,隻好答應出家。
佛印機智敏捷,他和蘇轼交往,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一次,他們兩人去遊一座寺院,進了前殿
蘇轼也真買了不少家具瓷器,但并不違法。
官差回去報稱,無所收獲。
司馬光歸隐之前,趙顼曾對他說,蘇轼的人品欠佳,說司馬光對他的評價似乎過高。
司馬光當時回答很巧妙,他說:“陛下是指有人控告他嗎?我對他知之較深。
陛下知道,謝景溫是王安石的親戚,控告是王安石的授意。
再說,蘇轼雖然并非完美無缺,但比那個隐瞞母喪不報的畜生李定,要強百倍。
” 按蘇轼的政績,應該官居太守,趙顼也有這個想法。
但王安石和謝景溫不同意,認為最多隻能将他放到一個小縣去當判官。
趙顼搞了個折中,将蘇轼下放到風景秀麗的杭州為判官。
蘇轼對外放早有心理準備,對于謝景溫的彈劾置之不理,連修表自辯也不肯,接旨後,帶上家眷到杭州上任去了。
2、寄情山水 蘇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
弟弟蘇轍,字子由。
父親蘇洵。
父子三人并稱“三蘇”,占據唐宋八大古文家中的三席之地。
為示區别,後人稱哥哥蘇轼為大蘇,弟弟蘇轍為小蘇。
蘇轼的文章傳自家學,博通經史,更擅長文學,下筆千言,文不加點。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他和父親蘇洵及弟弟蘇轍一同赴京應禮部的考試。
兄弟倆都以優等高中進士。
當時的文壇領軍人物歐陽修把蘇轼的文章傳給同輩們看,均贊不絕口。
歐陽修對蘇轼的試卷備加贊賞,卻産生了一個誤會,他以為這份試卷是他的朋友曾鞏的大作,為了避嫌,把本來列為首卷的這篇文章改列為二卷。
結果,蘇轼那次考試,本來應該是頭名狀元,卻列為第二名探花。
原來,當時應試,考生的試卷上交後,先由書記員重抄一遍,以免認出試卷的筆迹。
在重抄的試卷上,略去了考生的名字,另存檔案。
偏偏歐陽修認為,這樣的好文章,隻有他的好友曾鞏才寫得出來,故使蘇轼陰差陽錯從第一名變成了第二名。
雖然是第二名,也足以讓年僅二十一歲的蘇轼以全國第一流的學者知名于天下。
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學權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貶,足以關乎一學人之榮辱成敗。
當年的一個文人曾經說,學者不知刑罰之可畏,不知晉升之可喜,生不足歡,死不足懼,卻怕歐陽修的意見。
可見歐陽修在當時文壇上的分量。
歐陽修對蘇轼有一個評價,他曾對人說:“讀蘇東坡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
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
” 歐陽修的這段話流傳出去後,蘇轼一時名聲大震。
傳說歐陽修還對他的兒子說:“記着我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論老夫。
”後來,他的話果然應驗。
蘇轼死後的十年之内果然無人再談論歐陽修,大家議論的都是蘇轼。
仁宗皇帝當年選用蘇氏兄弟時也曾說過,朕為後代選了兩個宰相。
就是這樣一位人物,為王安石所不容,被逐出京城,出判杭州。
杭州在當年是江南的一個大都市,那裡有山林湖海,是一個妙不可言的地方,有句諺語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蘇轼在杭州任通判,除去審問案件,公務并不是很多。
而他所審理的案件,多是一些違犯王安石新法的良民,犯的那些法條,都是他所反對的。
可那又都是法律,他無權更改,不喜歡還得執行。
因此,公務閑暇之餘,他便寄情于山水。
或與親朋、名妓蕩舟于杭州西湖,或與文人墨客遊玩于名刹古寺。
不僅留下了許多脍炙人口的詩篇,還留下了很多喜聞樂道的故事。
其中尤為讓人樂道的是他與佛印的故事。
佛印出身富家,原本沒有打算出家。
傳說他的生母就是李定的母親。
顯然,他的母親曾出嫁三次,和三個丈夫各生一個兒子,這在當年是不多見的。
在皇帝對佛教徒賜見時,蘇轼便把此人推薦上去。
佛印在皇上駕前力陳對佛教的信仰。
皇上見他颀長英俊,面容不俗,說他若肯出家為僧,就賜他一個度牒。
度牒是僧人的一個資格證。
當時,持有這個證件的僧人可以免除各種賦稅和徭役。
賜他一個度牒,是皇上對佛印的恩賜。
佛印當時進退兩難,隻好答應出家。
佛印機智敏捷,他和蘇轼交往,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一次,他們兩人去遊一座寺院,進了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