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四 帝王的決心

關燈
抗命不遵,親手把诏書交給司馬光。

    範鎮因此辭去門下省的職務,趙顼照準。

     稍後,司馬光被派到陝西做外任官。

    司馬光不願去,以書信同王安石進行幾次溝通後,知道兩人的政見完全說不到一塊兒去,便決定辭去一切職務,退隐山林。

     從此以後,一直到趙顼駕崩,十六年時間,司馬光閉門不出,傾其全力繼續九年前就已經開始的曆史巨著《資治通鑒》的編寫。

     韓琦得知原奏駁回,繼續上書申辯,趙顼不加理會。

    韓琦便請求辭去河北安撫使,隻領大名府一路,被當即批準。

     反對青苗法的知審官院孫覺、禦史中丞呂公著、知制诰兼直學士院陳襄都被貶官。

     趙抃\對王安石的變法本就不怎麼贊同,但在趙顼對青苗法的實施出現動搖、王安石稱病不出的時候,又鬼使神差地幫王安石說了話,使青苗法得以頒布實施。

    當他看到反對變法的人紛紛被逐出京城,腸子都悔青了,上表彈劾王安石,并請求辭去參政之職。

    因為他知道,彈劾王安石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與其等着罷官,不如主動請辭,這樣做才夠爺們兒。

    很快,他便被貶到杭州去做了知州。

     參知政事一職出缺,支持王安石變法的韓绛上位,并推薦李定出任監察禦史。

    正是由于這個李定,使禦史們與王安石的争論更趨白熱化。

     李定曾任秀州判官,是王安石的學生、忠實追随者。

    他從秀州進京時遇見了右正言李常。

    李常向他打聽南方百姓對青苗法的看法。

     “好呀!”李定不假思索地說,“南方的百姓都說,青苗法使他們免受高利貸的盤剝,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 李常吃驚地說:“真的是這樣嗎?朝廷上下都在議論這件事,沒有人說好呀!” 李定沖着李常說:“那就叫他們到下面去看看吧!不要坐在屋裡說瞎話。

    ” 李定将在路上遇見李常的情形告訴了王安石,并極力鼓吹青苗法是便民之策,百姓拍手稱快,并對京城有人反對這項政策表示不理解。

     王安石很高興他的學生支持變法,說那些人是無理取鬧,并叫他見皇上的時候,将百姓的呼聲說給皇上聽。

     第二天,李定在皇上面前大力頌揚新法,并說南方的老百姓都支持青苗法。

    趙顼一時高興,立即加封他為知谏院。

     宰相曾公亮站出來反對,說李定隻是一個州判官,突然提拔為知谏院,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

    趙顼隻好改命李定為監察禦史。

     知制诰宋敏求、蘇頌、李大臨相繼上書,說李定隻是說了幾句話贊揚青苗法的話,并沒有特殊貢獻,如此任命,擾亂了官吏任命的成規。

     趙顼、王安石分别做他們的工作,叫他們不要再糾纏這件事,三人還是不聽。

     王安石便以目無君上、違抗君命為由,上表彈劾他們。

    三人同時被罷免。

    當時人稱他們三人為“熙甯三舍人”。

     北宋的谏官都很盡職盡責,他們不怕丢烏紗帽,該說的話還是要說。

    熙甯三舍人遭貶,并沒有封住禦史們的嘴。

    監察禦史陳薦繼續上表彈劾李定,并掀開了李定的一段隐私:李定在泾縣主簿任上,母親仇氏去世,他沒有上報丁憂。

     中國古代有一項規定,不論是誰,做了什麼官,雙親去世,都要辭官回家守喪三年。

    李定隐瞞母喪不報,不僅有違律法,而且敗壞道德。

    不僅為士大夫所不齒,甚至連普通百姓也會罵他是一個連禽獸都不如的下流坯子。

     李定當然不會束手就擒,他說仇氏不是他的生母,所以沒有上報丁憂。

     原來,李定的父親李問曾做過國子博士。

    他的生母仇氏曾嫁過人,相傳與蘇轼結交的佛印禅師就是她的兒子。

    後來,仇氏到李家做了李問的妾,生下一子,就是李定。

    李定出生不久,仇氏被逐出李家,改嫁給一個姓郜的人家。

    李定長大成人後,見生母改嫁,不願相認。

    故仇氏去世,他沒有上報丁憂。

     古代有規定,父母去世,除了皇帝外,無論你當了什麼官,都要向組織報告,并回家守喪三年,這叫丁憂。

    李定的母親去世,他不報丁憂,道德上叫不孝,制度上是違法。

     陳薦的彈劾狀夠厲害。

     王安石有意袒護李定,斥責陳薦捕風捉影,并上表彈劾他,罷免陳薦監察禦史,改任崇政殿說書。

     監察禦史林旦、薛昌朝、範育繼續上表彈劾李定,并指責王安石袒護弟子。

     王安石見幾個禦史的矛頭指向了自己,立即進宮面見趙顼,說他們三人狼狽為奸,這樣的人留不得。

     趙顼此時對王安石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隻要是王安石說的,一律照準。

    林旦、薛昌朝、範肯很快就被罷官逐出京城。

     李定見這麼多人前赴後繼地彈劾他,也覺不安,請求解職,改授檢正中書吏房。

     趙顼的抉擇,支持王安石。

     王安石的決心更大,為了一個李定,竟然罷免了七名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