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四 帝王的決心

關燈
才使蘇轍逃過一劫,罷為河南府推官。

     王安石推薦呂惠卿為太子中允。

    太子中允就是太子的授課老師,這是個有至高榮譽的職位,他日太子做了皇帝,太子中允就是名副其實的帝師。

     司馬光認為呂惠卿心術不正,朝野對他的呼聲也不好,并說王安石誤信奸人,建議趙顼不要重用此人。

     趙顼并不聽司馬光的意見,仍然采納了王安石的意見,任命呂惠卿為太子中允。

    從這裡可以看出,趙顼對王安石簡直是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宰相富弼并不贊成變法,見王安石不可一世的模樣,心裡很不舒服,但皇上對王安石又是言聽計從,料想自己不能與之争鋒。

    惹不起,躲得起,他推說自己有病,請求辭去宰相之職。

     趙顼很快就批準了富弼的請求,命他出判亳州。

     富弼臨去時警告說,在任何政治鬥争中,正人君子必敗,而小人必占上風。

    因為正人君子是為道義而争,小人則是為權力而争,結果雙方必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壞人得權。

    他預言國家大事若如此下去,國家必将大亂。

     富弼罷相後,趙顼提拔陳升之為同平章事。

     2、陳升之稱病 陳升之就任宰相之後,趙顼曾向司馬光打聽朝野對這件事的反應。

     司馬光回答說:“閩人陰險狡詐,楚人善于交際,今二位宰相都是閩人(曾公亮是晉江人,陳升之是建陽人,都屬于閩地)。

    二位參政都是楚人(王安石是臨川人,趙抃\是西安人,都屬于楚地)。

    這幾個人如果結成朋黨,朝中就有好戲看了。

    ” 趙顼說陳升之有才能,通曉民政。

     司馬光卻說:“有才能當然可以用,但他的身邊必須要有正直的人幫助他,監督他的言行,這樣才能不出亂子。

    ” “王安石這個人怎麼樣?”趙顼轉了個話題。

     司馬光不假思索地說:“外面的人說王安石虛僞,也許有些言過其實,但他的性格太執拗,太固執,剛愎自用,有時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這是一個很大的毛病。

    ” 司馬光與王安石雖然政見不同,但對王安石的評語還是比較公正的。

    但他的意見,并沒有改變趙顼的決定。

     陳升之是王安石變法的同志,他同王安石一起創設變法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當了宰相後,他們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陳升之當了宰相,考慮到變法遭到絕大多數人反對的事實,想改變一下現狀,做一些符合大衆口味的東西以籠絡衆望。

    于是奏請罷免有衆矢之的的三司條例司,以求在百官中得到一些贊成票。

     陳升之當宰相後第一件事就是拿三司條例司開刀,出乎王安石的意料。

    兩人為此發生了激烈争吵。

     陳升之知道,王安石是皇上身邊的紅人,同他作對絕不會有好下場,很多人試圖同他較勁,結果都很慘。

    他不糊塗,既然同王安石撕破了臉,自己就得卷鋪蓋走人,他選擇了很多人都采用過的辦法,請病假。

     富弼是這麼幹的,很多人都是這樣幹的。

    稱病不出,這是政府官員表示不滿情緒的一種最好辦法,從古到今,屢試不爽。

     3、三不足的由來 陳升之病休之後,王安石推薦樞密副使韓绛主持三司條例司的工作。

     韓绛是王安石的忠實追随者,他上任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奏請全面推行青苗法。

    他說青苗法是便民之法,民間都願意向政府借貸,在河北、京東、淮南三路試行,效果很不錯。

     趙顼求變的心情也很迫切,接到三司條例司的奏報,下令在各路設置提舉官,專門管理推行青苗法的借貸之事。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有三個目的,一是使富人不得乘農民之急高利盤剝,體現的是抑兼并、濟困乏的思想;二是使農民“趨時趨事”,不誤農時,發展農業生産;三是使國家财政收入得到增加。

     各路提舉官在執行的過程中,對第三條的認識似乎要深刻一些,這就是增加财政收入。

    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最好辦法就是多貸款,貸出的款越多,收回的利息就越多,收的利息越多,提舉官的政績就越大。

    由于一味追求财政收入,青苗法在實行的過程中就變了味。

     很多地方為了多獲取财政收入,便想方設法多貸青苗錢,不論貧富貴賤,按戶頭分配。

    實際的情況是,富戶并不特别需要借貸,貧戶急需借款,官府又怕他們還不起,有些地方的提舉官便想了一個辦法,按百姓的财力,自富至貧,将官款按比例分攤,并規定貧困戶借款由相鄰的富戶擔保。

     王廣淵在京東,将那裡的民戶分為五等,上等戶強行貸錢十五千,下等戶強行貸錢一千,到期如果不能還款,便派衙役上門逼讨。

    王廣淵進京彙報,反說百姓對政府是感恩戴德。

     所有這些,當然逃不過禦史們的眼睛。

     谏官李常、禦史程灏,上表彈劾王廣淵在京東強行攤派,坑害百姓。

    河北轉運使劉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