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三 怪人掀起的風暴
關燈
小
中
大
今要理财,迫切要求繼承并修改泉府的一些好的政策、制度,針對時弊,制定出相應的政策頒布實施。
” 趙顼兩眼盯着王安石,點頭表示贊同。
王安石繼續說:“古人有言:‘為政在人’,但人才很難得,十個人理财,有一兩個人不出力,便會使全盤計劃泡湯。
堯與衆人推選一人治水,九年不得成功。
何況這一次變法,選用的不止一人,選用人才,不可能征求所有人的意見,到時肯定會有人說三道四,陛下如果決意變法,就要有思想準備,不要為那些異議所迷惑。
” 君臣二人的這番奏對,王安石提出了三個建議:一是改變風俗,請求變法;二是變法需要人來執行;三是變法是一個新事物,肯定會有人反對,他告誡趙顼要有思想準備,不要聽信讒言。
趙顼贊同王安石的意見,并叫他着手拟定新法規。
第二天,趙顼下令成立一個創立新法的專門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
命王安石和他保舉的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一同主持制置三司條例司的工作。
所用人員,由王安石自行選調。
趙顼這叫做疑人不用,用人就不疑,該給的權力都給了。
王安石挑選呂惠卿、曾布、章惇、蘇轍等人組成一個改革的領導班子,分别負責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日常事務工作。
呂惠卿曾做過真州推官,任滿後進京聽調,同王安石談經論文,很多觀點不謀而合,王安石竟稱他為大儒,大事小事,都要和他商議,凡是上奏趙顼的材料也都由他主筆,幾乎一天也不能離開他。
曾布即曾鞏的弟弟,事事迎合王安石的意旨,王安石也視為心腹。
新班子成立後,經過認真的研究、讨論,拟定了八條新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
前面六法,旨在富國,後面二法,旨在強兵,合稱富國強兵八法。
新法草案公布之後,就像一滴冷水掉進了熱油鍋,朝野立即熱鬧起來,除王安石的追随者外,朝中的老臣沒有一個贊成新法,反對之聲不絕于耳,在朝廷一次擴大會議上,唐介站出來反對新法。
他認為,祖制不可改,新法太荒唐,指責王安石是在嘩衆取寵,完全不顧現實。
他還說,文學與朝政是兩回事,他叫王安石還是專心緻志地去研究文學。
唐介的意思是說,王安石文才還可以,政務卻是一個外行,叫他不要亂摻和。
王安石也不是一盞省油的燈,立即反唇相譏,說唐介太沒水平,讀書太少,叫他回去多讀點書。
王安石年輕氣盛,說出的話更具有攻擊性。
兩人的争論充滿了火藥味,似乎帶了一點人身攻擊的味道。
趙顼聽王安石說唐介讀書太少,坐在龍椅上差一點笑出聲來。
唐介年老體弱,在百官中也有一定的聲望,在朝堂之上受到一個年輕後輩的挖苦,而皇上明顯帶有庇護之意,氣得兩眼發直,一口氣沒有轉過來,頓時暈厥過去。
廷議出現了意外,無法進行下去了。
趙顼手一揮,宣布廷議結束。
立即有人上前把唐介擡了出去。
第二天傳來噩耗,唐介昨天擡回家後,一直沒有醒過來,雖然有宮中禦醫前去診療,仍然無濟于事。
天剛黎明,唐介便撒手人寰,到閻羅王那裡報到去了。
變法還沒有開始,就氣死了一個老臣,這似乎在昭示變法不會一帆風順。
唐介的死,并沒有影響趙顼、王安石君臣二人變法的決心,時過不久,趙顼便逐步推行新法。
新法規最先推行的是均輸法。
熙甯二年(1069年)七月,王安石頒行第一個新法——均輸法。
為什麼要急于實行均輸法呢?這是因為當時北宋政府的貢輸制度問題成堆,亟待解決。
北宋的都城在現開封,這裡居住着幾十萬軍隊,一百多萬居民,每年要消費的糧食、絲麻織物以及制造軍器需用的竹木、皮革、筋角等物資不計其數。
京城出産不了這些東西,需要外地調運。
這些運抵開封的物資,都是百姓向政府繳納的貢賦。
當時百姓的賦稅繳納是實物制,生産糧食的地方繳糧食,生産竹木的地方繳竹木,負責運輸的機構将這些物資經汴水運送到開封。
負責運輸的機構叫發運司,主持這項工作的官員叫發運使。
發運使隻管運輸,并不知道開封各種物資的需求情況,也不知道倉庫裡什麼物資緊缺,什麼物資過剩,長期以來,總是按部就班地一船一船地向京師發送。
結果出現一部分物資多得沒地方存放,一部分物資奇缺。
有一些笨重價低的物資,從很遠的地方運到開封,運費超過價值的幾倍,造成很大浪費。
推行均輸法,就是要改變這種現狀。
” 趙顼兩眼盯着王安石,點頭表示贊同。
王安石繼續說:“古人有言:‘為政在人’,但人才很難得,十個人理财,有一兩個人不出力,便會使全盤計劃泡湯。
堯與衆人推選一人治水,九年不得成功。
何況這一次變法,選用的不止一人,選用人才,不可能征求所有人的意見,到時肯定會有人說三道四,陛下如果決意變法,就要有思想準備,不要為那些異議所迷惑。
” 君臣二人的這番奏對,王安石提出了三個建議:一是改變風俗,請求變法;二是變法需要人來執行;三是變法是一個新事物,肯定會有人反對,他告誡趙顼要有思想準備,不要聽信讒言。
趙顼贊同王安石的意見,并叫他着手拟定新法規。
第二天,趙顼下令成立一個創立新法的專門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
命王安石和他保舉的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一同主持制置三司條例司的工作。
所用人員,由王安石自行選調。
趙顼這叫做疑人不用,用人就不疑,該給的權力都給了。
王安石挑選呂惠卿、曾布、章惇、蘇轍等人組成一個改革的領導班子,分别負責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日常事務工作。
呂惠卿曾做過真州推官,任滿後進京聽調,同王安石談經論文,很多觀點不謀而合,王安石竟稱他為大儒,大事小事,都要和他商議,凡是上奏趙顼的材料也都由他主筆,幾乎一天也不能離開他。
曾布即曾鞏的弟弟,事事迎合王安石的意旨,王安石也視為心腹。
新班子成立後,經過認真的研究、讨論,拟定了八條新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
前面六法,旨在富國,後面二法,旨在強兵,合稱富國強兵八法。
新法草案公布之後,就像一滴冷水掉進了熱油鍋,朝野立即熱鬧起來,除王安石的追随者外,朝中的老臣沒有一個贊成新法,反對之聲不絕于耳,在朝廷一次擴大會議上,唐介站出來反對新法。
他認為,祖制不可改,新法太荒唐,指責王安石是在嘩衆取寵,完全不顧現實。
他還說,文學與朝政是兩回事,他叫王安石還是專心緻志地去研究文學。
唐介的意思是說,王安石文才還可以,政務卻是一個外行,叫他不要亂摻和。
王安石也不是一盞省油的燈,立即反唇相譏,說唐介太沒水平,讀書太少,叫他回去多讀點書。
王安石年輕氣盛,說出的話更具有攻擊性。
兩人的争論充滿了火藥味,似乎帶了一點人身攻擊的味道。
趙顼聽王安石說唐介讀書太少,坐在龍椅上差一點笑出聲來。
唐介年老體弱,在百官中也有一定的聲望,在朝堂之上受到一個年輕後輩的挖苦,而皇上明顯帶有庇護之意,氣得兩眼發直,一口氣沒有轉過來,頓時暈厥過去。
廷議出現了意外,無法進行下去了。
趙顼手一揮,宣布廷議結束。
立即有人上前把唐介擡了出去。
第二天傳來噩耗,唐介昨天擡回家後,一直沒有醒過來,雖然有宮中禦醫前去診療,仍然無濟于事。
天剛黎明,唐介便撒手人寰,到閻羅王那裡報到去了。
變法還沒有開始,就氣死了一個老臣,這似乎在昭示變法不會一帆風順。
唐介的死,并沒有影響趙顼、王安石君臣二人變法的決心,時過不久,趙顼便逐步推行新法。
新法規最先推行的是均輸法。
熙甯二年(1069年)七月,王安石頒行第一個新法——均輸法。
為什麼要急于實行均輸法呢?這是因為當時北宋政府的貢輸制度問題成堆,亟待解決。
北宋的都城在現開封,這裡居住着幾十萬軍隊,一百多萬居民,每年要消費的糧食、絲麻織物以及制造軍器需用的竹木、皮革、筋角等物資不計其數。
京城出産不了這些東西,需要外地調運。
這些運抵開封的物資,都是百姓向政府繳納的貢賦。
當時百姓的賦稅繳納是實物制,生産糧食的地方繳糧食,生産竹木的地方繳竹木,負責運輸的機構将這些物資經汴水運送到開封。
負責運輸的機構叫發運司,主持這項工作的官員叫發運使。
發運使隻管運輸,并不知道開封各種物資的需求情況,也不知道倉庫裡什麼物資緊缺,什麼物資過剩,長期以來,總是按部就班地一船一船地向京師發送。
結果出現一部分物資多得沒地方存放,一部分物資奇缺。
有一些笨重價低的物資,從很遠的地方運到開封,運費超過價值的幾倍,造成很大浪費。
推行均輸法,就是要改變這種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