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短命皇帝 二 宏圖未展

關燈
太後之意,不便事先言明。

    盡管韓琦這樣說,富弼心中總還是覺得不快。

     趙曙親政之後,富弼建議趙曙要早立太子。

    趙曙認為富弼這是個金點子,特加授他為戶部尚書,以示獎勵。

     富弼認為,冊立太子是國家大計,朝中大臣都有責任提出建議,算不上什麼功勞。

    且陛下受先帝深恩,母後大德,尚未聞所以為報,現在獨加賞他,他不敢接受。

    因此,他拒絕受這個獎賞。

    趙曙不從。

    富弼再奏,趙曙仍然不批準,富弼勉強受了。

     趙曙見富弼去意已決,便命富弼出判揚州,封鄭國公。

    随後,張升也堅持求去,趙曙便命他出知許州。

     3、不拘一格用人才 因為富弼、張升都已調外任,樞密院不能無主,所以韓琦、曾公亮商量拟提拔歐陽修為樞密使。

    歐陽修知道這件事後,立即找到韓琦,說皇上親政,任用大臣有自己的打算,宰相雖然擡舉我,但不能淩駕于皇帝之上,這是行不通的。

    韓琦見歐陽修說得有理,便止住這個念頭。

     果然,趙曙對樞密使一職早已心有所向,富弼出京之後,他立即诏令判永興軍的文彥博出任樞密使。

    在此之前,文彥博進京述職,趙曙曾向他吹風,叫他暫時在西邊呆一段時間,不久将召他進京。

    現在果然兌現了他的諾言。

     趙曙又提拔權三司使呂公弼為樞密副使。

     趙曙為何要提拔呂公弼呢?這得從他做太子時的一件事說起。

    當時,仁宗皇帝賜給趙曙一匹馬,但那匹馬體小毛雜,是一匹劣馬。

    趙曙找到時任群牧使的呂公弼,想換一匹良馬。

    呂公弼并不因為趙曙是太子就給他這個面子,他說這匹馬是皇上賞賜的,如果沒有皇上的明诏,他是不能換這匹馬的。

    因此,他拒絕了太子的要求。

     呂公弼升任樞密副使後,照例要進宮謝恩。

    趙曙問他:“你知道朕為何要提拔你嗎?” 呂公弼搖搖頭,表示不知道。

    趙曙笑着說:“去年,朕找你換馬,你不給朕的面子,朕知道你是個正直的人。

    ” 呂公弼是因為正直而升官,可見趙曙這個皇帝做得并不賴。

     呂公弼拜辭過後,趙曙又召泾原路副都部署郭逵,授檢校太保、同簽書樞密院事。

     郭逵是一員武将,原是範仲淹的部下,範仲淹當年經常勉勵他,要他多讀一些書,至今日,終于成材。

    當年,任福戰死、葛懷敏全軍覆沒,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人們曾誇他有先見之明。

    在邊廷屢建戰功,升至泾原路副都部署之職。

    趙曙得知他有智有勇,便将他召入京城,出任樞密院事。

     宋朝的大臣,心目中隻有文臣,沒有武将。

    仁宗朝的狄青蕩平侬智高,功勳卓著,一入了樞密院,便遭到文臣的攻擊,紛紛上表彈劾。

    郭逵功不及狄青,進入樞密院後,哪裡鉗得住衆人之口。

    知谏院邵沆等人,紛紛上表彈劾,大概的意思是說,宋的祖制,樞密院任用武将,必須如曹彬父子、狄青這樣功勳卓著、威望極高的人,才能當之無愧。

    像郭逵這樣的黠佞小才,怎麼能夠進入樞密院供職呢?他們請求趙曙收回成命。

     趙曙是個很有個性的皇帝,他看準了的人,就要大膽使用,并不受谏官們左右,因此,他并不理會谏官們這些說三道四的言論。

     這一年,汴梁發生水災,宮廷門外都被水淹沒了。

    房屋倒塌,百姓溺死者不計其數。

    汴梁的洪水剛退,溫州又發生火災,緊接着西方又出現彗星。

    彗星又稱掃帚星,古人認為,彗星的出現是一種不祥之兆。

     趙曙也有這樣的看法,他認為這是上天對他的警示,于是,他讓百官發表意見,指出朝廷政務上的不足。

    他自己也撤樂減膳,加強個人的修養。

     有人提出,朝廷不能選賢任能。

    趙曙就這個問題詢問歐陽修。

    歐陽修回答說,近年賢路的确太窄,他自己也常與宰相韓琦讨論這個問題。

     趙曙對自己的用人政策還是比較滿意的,對賢路太窄這個問題感到很驚訝,他叫歐陽修說具體些。

     歐陽修認為,自趙曙親政以來,自己和韓琦、富弼都有感皇恩,精心挑選了一批官員,都得到了趙曙的重用,這在過去,可能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所選之人都是錢糧刑名的強幹之才,并非文學之士。

     歐陽修的這番話,先是對趙曙的知人善用給予褒贊,接着提出了以前選用人才過于單一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