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短命皇帝 二 宏圖未展
關燈
小
中
大
題。
趙曙聽罷深有所悟,于是決定廣泛招攬人才,并讓中書省舉薦賢士。
韓琦、歐陽修等人舉薦了二十人以應館閣之職,趙曙命将這些人全部召來面試,韓琦、歐陽修認為一次面試的人太多了。
趙曙卻說:“朕既然叫你們舉薦,就是要選賢任能,能有這麼多的賢士供朕選用,如果能得賢士,豈不是多多益善嗎?” 後經商量,召試十人,面試之後,全部錄用,授館職。
宋朝制度,進士第一人及第,往往可以官至輔相,士人尤以登台閣、升禁從為榮。
當時有這樣一首歌謠: 甯登瀛,不為卿;甯抱椠,不為監。
可見當時人心趨重科第,更羨慕台閣,所有出兵打仗的将士即使是孫武、吳起複出,廉頗、李牧再生,也看做是沒用之人。
宋室積弱,原因在哪裡,由此可見一斑。
治平三年(1066年)正月,契丹再改國号為遼。
四月,司馬光依據《史記》體例,參考其他書寫成《通志》八卷,大約是後來《資治通鑒》的前八卷,請求皇上賜《通志》為書名,趙曙對此給予充分肯定,鼓勵他繼續寫下去,等書成之後,再賜書名。
他還允許司馬光自己選聘助手,并應組織編寫曆代君臣事迹的書局的請求,批示将書局設在崇文書院内,特許借用龍圖閣、天章閣、史館、集賢院、秘閣的書籍,并在經費、服務上給予了極大的照顧。
趙曙的批示極大地改善了司馬遷編史的條件,使編寫《資治通鑒》的宏偉事業從一開始就有了堅實的後盾。
司馬光為了報答趙曙的知遇之恩,在此後漫長的十九年裡,将全部心血耗在《資治通鑒》這部巨著的編纂上,應該說,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最終編成,也有趙曙的一份功勞。
郭逵進入樞密院後,終究還是沒有站住腳,被同僚擠對出了京城,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兼判渭州去了。
4、欲圖奮起命太衰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趙曙身體又感不适,數十天不能上朝。
韓琦等大臣進宮看望,見他病情沉重,面容憔悴,雖是靠在椅子上,仍顯得疲憊不堪。
韓琦見趙曙病情嚴重,對他提出了确立儲君,以安天下人的建議。
趙曙點頭表示同意。
韓琦見趙曙同意立儲,接着奏道:“既然聖意已決,那就請陛下下一道手诏,指定日期舉行立儲大禮。
”韓琦并不等趙曙回答,立即命召學士張方平奉旨進宮草拟诏書,并先給趙曙準備好文房四寶。
趙曙提筆勉強草書了幾個數,韓琦見紙上寫的是“立大大王為皇太子”。
韓琦說,立嫡以長,想必陛下意屬颍王,還是請陛下親筆寫明吧! 趙曙于是又寫了“颍王顼”三個字。
張方平立即循着趙曙的意思,恭拟了一道诏書,從首至尾,一揮而就,中間預留一段空格,請趙曙親筆填上太子的名字。
趙曙病情似乎很沉重,不堪久坐,待了這半天,口中含糊地說了幾句話,韓琦等人也沒有聽清他說的是什麼。
等到張方平呈上拟好的诏書,請他填上太子的名字的時候,他已經是坐得不耐煩了,接過筆,用盡最後一點力氣,在诏書上寫下太子的名字,然後放下筆,輕輕地歎了口氣,淚水如雨一樣流了下來。
内侍立即将趙曙扶上龍床,倒下便睡着了。
韓琦等人退出,文彥博對韓琦說:“看到皇上的臉色嗎?”說罷,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韓琦感慨地說:“皇上受封就在眼前,沒有想到我們又在力請立太子了,世事難料,真是令人感歎啊!”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趙曙病逝,享年三十六歲,在位四年,廟号英宗。
趙曙在位時間雖短,卻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費等弊政,是一位聖明天子,可惜天不假年,宏圖未展命先喪,英年早逝。
這是宋朝的一件憾事。
第四篇變法皇帝 趙顼降生在濮王府,他的父親趙曙隻是一個普通的皇室成員,因為仁宗皇帝沒有兒子,他被選為皇位的繼承人,便是英宗皇帝。
從此以後,濮王子孫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英宗皇帝有三個兒子,趙顼是長子,無論是人品,還是學識,他都是最棒的,英宗皇帝去世之後,皇帝就輪到他來做了。
趙曙聽罷深有所悟,于是決定廣泛招攬人才,并讓中書省舉薦賢士。
韓琦、歐陽修等人舉薦了二十人以應館閣之職,趙曙命将這些人全部召來面試,韓琦、歐陽修認為一次面試的人太多了。
趙曙卻說:“朕既然叫你們舉薦,就是要選賢任能,能有這麼多的賢士供朕選用,如果能得賢士,豈不是多多益善嗎?” 後經商量,召試十人,面試之後,全部錄用,授館職。
宋朝制度,進士第一人及第,往往可以官至輔相,士人尤以登台閣、升禁從為榮。
當時有這樣一首歌謠: 甯登瀛,不為卿;甯抱椠,不為監。
可見當時人心趨重科第,更羨慕台閣,所有出兵打仗的将士即使是孫武、吳起複出,廉頗、李牧再生,也看做是沒用之人。
宋室積弱,原因在哪裡,由此可見一斑。
治平三年(1066年)正月,契丹再改國号為遼。
四月,司馬光依據《史記》體例,參考其他書寫成《通志》八卷,大約是後來《資治通鑒》的前八卷,請求皇上賜《通志》為書名,趙曙對此給予充分肯定,鼓勵他繼續寫下去,等書成之後,再賜書名。
他還允許司馬光自己選聘助手,并應組織編寫曆代君臣事迹的書局的請求,批示将書局設在崇文書院内,特許借用龍圖閣、天章閣、史館、集賢院、秘閣的書籍,并在經費、服務上給予了極大的照顧。
趙曙的批示極大地改善了司馬遷編史的條件,使編寫《資治通鑒》的宏偉事業從一開始就有了堅實的後盾。
司馬光為了報答趙曙的知遇之恩,在此後漫長的十九年裡,将全部心血耗在《資治通鑒》這部巨著的編纂上,應該說,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最終編成,也有趙曙的一份功勞。
郭逵進入樞密院後,終究還是沒有站住腳,被同僚擠對出了京城,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兼判渭州去了。
4、欲圖奮起命太衰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趙曙身體又感不适,數十天不能上朝。
韓琦等大臣進宮看望,見他病情沉重,面容憔悴,雖是靠在椅子上,仍顯得疲憊不堪。
韓琦見趙曙病情嚴重,對他提出了确立儲君,以安天下人的建議。
趙曙點頭表示同意。
韓琦見趙曙同意立儲,接着奏道:“既然聖意已決,那就請陛下下一道手诏,指定日期舉行立儲大禮。
”韓琦并不等趙曙回答,立即命召學士張方平奉旨進宮草拟诏書,并先給趙曙準備好文房四寶。
趙曙提筆勉強草書了幾個數,韓琦見紙上寫的是“立大大王為皇太子”。
韓琦說,立嫡以長,想必陛下意屬颍王,還是請陛下親筆寫明吧! 趙曙于是又寫了“颍王顼”三個字。
張方平立即循着趙曙的意思,恭拟了一道诏書,從首至尾,一揮而就,中間預留一段空格,請趙曙親筆填上太子的名字。
趙曙病情似乎很沉重,不堪久坐,待了這半天,口中含糊地說了幾句話,韓琦等人也沒有聽清他說的是什麼。
等到張方平呈上拟好的诏書,請他填上太子的名字的時候,他已經是坐得不耐煩了,接過筆,用盡最後一點力氣,在诏書上寫下太子的名字,然後放下筆,輕輕地歎了口氣,淚水如雨一樣流了下來。
内侍立即将趙曙扶上龍床,倒下便睡着了。
韓琦等人退出,文彥博對韓琦說:“看到皇上的臉色嗎?”說罷,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韓琦感慨地說:“皇上受封就在眼前,沒有想到我們又在力請立太子了,世事難料,真是令人感歎啊!”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趙曙病逝,享年三十六歲,在位四年,廟号英宗。
趙曙在位時間雖短,卻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費等弊政,是一位聖明天子,可惜天不假年,宏圖未展命先喪,英年早逝。
這是宋朝的一件憾事。
第四篇變法皇帝 趙顼降生在濮王府,他的父親趙曙隻是一個普通的皇室成員,因為仁宗皇帝沒有兒子,他被選為皇位的繼承人,便是英宗皇帝。
從此以後,濮王子孫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英宗皇帝有三個兒子,趙顼是長子,無論是人品,還是學識,他都是最棒的,英宗皇帝去世之後,皇帝就輪到他來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