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短命皇帝 二 宏圖未展
關燈
小
中
大
1、生父的名分有争議
趙曙是濮安懿王之子,過繼給仁宗皇帝名下為養子。
濮安懿王有三王妃:元妃王氏,封谯國夫人;次妃韓氏,封襄國夫人;三妃任氏,封仙遊縣君。
趙曙親政僅半個月,宰相韓琦等人就曾向趙曙提議,請有關部門讨論趙曙生父的名分問題。
當時仁宗皇帝逝世已有十四個月,趙曙批示,等過了仁宗皇帝的大祥再議,也就是說等過了二十四個月後再說。
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韓琦再次提出這個議題,趙曙便下诏,将這個議案送到太常禮院,交兩制以上官員讨論。
由此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論戰,這就是北宋曆史上有名的“濮議”。
當時的議論有兩種意見,以翰林學士王珪、知谏院司馬光、呂誨為首的兩制認為,濮王是仁宗皇帝的兄長,趙曙應稱其為皇伯,而以宰相韓琦、參知政事歐陽修為首的宰執認為,趙曙應稱其為皇考。
他們還奏請趙曙将兩種方案都交給百官讨論。
趙曙和宰臣們認為,大臣中一定會有人迎合他們的意見,誰知情況恰恰相反,百官們強烈反對稱濮王為皇考。
正在群臣争論不休的時候,太後得到了這個消息,她親自起草了一份诏書,嚴厲地指責韓琦等人,認為不應該稱濮王為皇考。
趙曙和韓琦意識到,要想取得這場論戰的勝利,必須取得太後的支持。
治平三年(1066年),中書省大臣共同議定,尊濮王為皇考,由歐陽修親筆起草了兩份诏書,交給趙曙一份。
到中午時分,太後派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了的文書送到中書省,韓琦、歐陽修等人打開一看,不由喜上眉梢,這份诏書正是歐陽修起草的诏書,隻是多了太後的簽押。
由于此前太後與趙曙不和,關于太後的這份诏書,有人說是太後酒後誤簽,次日,太後酒醒之後,才知道诏書的内容,但後悔已經晚了。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韓琦、歐陽修等人把诏書交給太後身邊的宦官,由宦官說服太後簽字畫押。
不管怎樣說,诏書發出了這是事實。
太後既已下诏,趙曙即命百官停止讨論,又命在濮安懿王茔建園立廟,封濮安懿王子趙宗懿為濮國公,主奉祠事。
至此,濮議一事塵埃落定。
2、禦史們撂挑子 濮議雖定,但人心未定。
首先是呂誨等谏官,一齊交出禦史敕诰,集體辭職,呆在家裡待罪。
趙曙命閣門将敕诰還給他們,說不批準他們辭職。
呂誨等人又上疏固辭,說他們與宰臣們勢不兩立。
趙曙看了呂誨等人的奏本後,心裡很煩,便問韓琦、歐陽修,這件事情如何處理。
韓琦與歐陽修齊說:“既然禦使們說出了勢不兩立的話,那就請陛下作出決定,如果是臣等有罪,那就将臣等撤職查辦。
”後面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意思是:如果是禦使們錯了,那就将那些人逐出京城。
看來,兩派因原先的觀點不同,轉而為鬥氣,竟至水火不容、有你無我的地步。
趙曙心裡也明白,呂誨、範純仁、呂大防幾位禦史并無大錯,說他們該說的話,也是其職責所在。
然而,幾位宰臣是支持自己的,而且自己主持朝政還要依賴他們。
無奈之下,他隻好犧牲幾位禦史,将他們三人貶出京城,下放到地方去。
由于這幾個人是無過受罰,他特地吩咐左右,不宜責之過重。
誰知剛剛将幾位禦史的事處理完,又有一個人站出來撂挑子,他就是樞密使富弼。
富弼的态度似乎很堅決,隔天一奏,五天上兩疏,說自己的腳有病,請求辭去樞密使之職。
腳病隻是一個幌子,真正的原因在心裡,他認為有人架空他,根本不把他這個樞密使當回事。
原來,嘉祐年間,富弼為宰相,主持中書省的工作,韓琦為樞密使,主持樞密院的工作,中書省隻要有事,富弼都要與樞密使相商。
現在,韓琦與富弼的職位互易,但韓琦處理事總是獨斷專行,從來不征詢富弼的意見,富弼心裡很不爽。
比如,當太後還政時,富弼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當韓琦突然促請太後撤簾時,富弼驚訝地說,我身為樞密使,是朝中重臣,其他事情或可以事先不知道,但太後撤簾這樣的大事,事先打個招呼不行嗎?難道韓宰相是怕我富弼分了他的功勞? 韓琦得知富弼對他有意見,也對人說,這件事出自
濮安懿王有三王妃:元妃王氏,封谯國夫人;次妃韓氏,封襄國夫人;三妃任氏,封仙遊縣君。
趙曙親政僅半個月,宰相韓琦等人就曾向趙曙提議,請有關部門讨論趙曙生父的名分問題。
當時仁宗皇帝逝世已有十四個月,趙曙批示,等過了仁宗皇帝的大祥再議,也就是說等過了二十四個月後再說。
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韓琦再次提出這個議題,趙曙便下诏,将這個議案送到太常禮院,交兩制以上官員讨論。
由此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論戰,這就是北宋曆史上有名的“濮議”。
當時的議論有兩種意見,以翰林學士王珪、知谏院司馬光、呂誨為首的兩制認為,濮王是仁宗皇帝的兄長,趙曙應稱其為皇伯,而以宰相韓琦、參知政事歐陽修為首的宰執認為,趙曙應稱其為皇考。
他們還奏請趙曙将兩種方案都交給百官讨論。
趙曙和宰臣們認為,大臣中一定會有人迎合他們的意見,誰知情況恰恰相反,百官們強烈反對稱濮王為皇考。
正在群臣争論不休的時候,太後得到了這個消息,她親自起草了一份诏書,嚴厲地指責韓琦等人,認為不應該稱濮王為皇考。
趙曙和韓琦意識到,要想取得這場論戰的勝利,必須取得太後的支持。
治平三年(1066年),中書省大臣共同議定,尊濮王為皇考,由歐陽修親筆起草了兩份诏書,交給趙曙一份。
到中午時分,太後派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了的文書送到中書省,韓琦、歐陽修等人打開一看,不由喜上眉梢,這份诏書正是歐陽修起草的诏書,隻是多了太後的簽押。
由于此前太後與趙曙不和,關于太後的這份诏書,有人說是太後酒後誤簽,次日,太後酒醒之後,才知道诏書的内容,但後悔已經晚了。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韓琦、歐陽修等人把诏書交給太後身邊的宦官,由宦官說服太後簽字畫押。
不管怎樣說,诏書發出了這是事實。
太後既已下诏,趙曙即命百官停止讨論,又命在濮安懿王茔建園立廟,封濮安懿王子趙宗懿為濮國公,主奉祠事。
至此,濮議一事塵埃落定。
2、禦史們撂挑子 濮議雖定,但人心未定。
首先是呂誨等谏官,一齊交出禦史敕诰,集體辭職,呆在家裡待罪。
趙曙命閣門将敕诰還給他們,說不批準他們辭職。
呂誨等人又上疏固辭,說他們與宰臣們勢不兩立。
趙曙看了呂誨等人的奏本後,心裡很煩,便問韓琦、歐陽修,這件事情如何處理。
韓琦與歐陽修齊說:“既然禦使們說出了勢不兩立的話,那就請陛下作出決定,如果是臣等有罪,那就将臣等撤職查辦。
”後面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意思是:如果是禦使們錯了,那就将那些人逐出京城。
看來,兩派因原先的觀點不同,轉而為鬥氣,竟至水火不容、有你無我的地步。
趙曙心裡也明白,呂誨、範純仁、呂大防幾位禦史并無大錯,說他們該說的話,也是其職責所在。
然而,幾位宰臣是支持自己的,而且自己主持朝政還要依賴他們。
無奈之下,他隻好犧牲幾位禦史,将他們三人貶出京城,下放到地方去。
由于這幾個人是無過受罰,他特地吩咐左右,不宜責之過重。
誰知剛剛将幾位禦史的事處理完,又有一個人站出來撂挑子,他就是樞密使富弼。
富弼的态度似乎很堅決,隔天一奏,五天上兩疏,說自己的腳有病,請求辭去樞密使之職。
腳病隻是一個幌子,真正的原因在心裡,他認為有人架空他,根本不把他這個樞密使當回事。
原來,嘉祐年間,富弼為宰相,主持中書省的工作,韓琦為樞密使,主持樞密院的工作,中書省隻要有事,富弼都要與樞密使相商。
現在,韓琦與富弼的職位互易,但韓琦處理事總是獨斷專行,從來不征詢富弼的意見,富弼心裡很不爽。
比如,當太後還政時,富弼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當韓琦突然促請太後撤簾時,富弼驚訝地說,我身為樞密使,是朝中重臣,其他事情或可以事先不知道,但太後撤簾這樣的大事,事先打個招呼不行嗎?難道韓宰相是怕我富弼分了他的功勞? 韓琦得知富弼對他有意見,也對人說,這件事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