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短命皇帝 一 匆匆撤去的帷簾
關燈
小
中
大
1、趙曙有心疾
皇帝的職位最令人眼熱,依據皇位繼承法的規定,真正有資格做皇帝的人并不多。
為了取得皇位繼承權,許多宗室子弟相互争鬥,甚至骨肉相殘。
唯獨趙曙是個例外,他不願做皇帝,而且态度還非常堅決。
仁宗皇帝命他為太子,他百般推辭,就是不肯上任,在衆人的勸說下勉強走馬上任後,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随時準備撂挑子。
仁宗皇帝死了,趙曙繼承了皇位,但這不是他的本意,他是被人硬拽上去的。
趙祯是半夜死的,曹皇後痛哭一場後,即将宮門鑰匙盡收在身旁,不準任何人進出。
天亮之後,立即召皇太子趙曙進宮,并傳召韓琦、歐陽修等大臣進宮,共同商量皇位繼承的事情。
哪知道趙曙痛哭一場後,起身欲走,好像皇位繼承與他無關似的。
“太子不要走。
”曹皇後見趙曙要走,立即喊住了他,正色說道,“大行皇帝遺诏,令皇太子嗣位,皇太子應承先繼志,不得有違!” 趙曙推辭道:“曙不敢做皇帝,你們還是另請他人吧!”說罷,又要退出。
宰相韓琦見太子又要走,心裡着急,顧不得君臣之禮,上前一把拽住趙曙的衣袖說:“先帝遺诏,聖母懿旨,豈可不遵?” 趙曙見推辭不掉,隻得留下來,在曹皇後和大臣們的安排下,遵先帝的遺诏,勉強同意繼承皇帝之位,舉行即位大典後,正式做了皇帝,他就是英宗皇帝。
趙曙即位之後,尊曹皇後為皇太後,尊大行皇帝趙祯廟号仁宗。
趙曙欲依照古禮,守孝三年,命韓琦攝行冢宰。
冢宰是個官名,太宰的别稱。
太宰原為掌管王家财務及宮内事務的官。
周武王死時,成王年少,周公曾以冢宰之職攝政。
《論語?憲問》:“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冢宰為内朝主宰。
在《周禮》作為天官,成為六卿的首位,總管全國大事。
就是說,韓琦以冢宰的身份管理朝政。
韓琦說,古今時候不同,古時的制度,今天未必盡适宜,并堅決推辭,不敢奉诏。
趙曙見韓琦不奉诏,其他人也堅決不同意,隻好坐上龍椅,正經八百地做起了皇帝,前幾天處理朝政的思路相當敏捷,表現出相當的政治才幹,赢得群臣的擁戴。
不料好景不長,到了第四天,趙曙驟然患病,不能臨朝,诏請皇太後權代為處理軍國大事。
曹太後不能推辭,便在東門小殿垂簾聽政。
趙曙的病似乎不見好轉,第八天,也就是為仁宗皇帝舉行大殓的日子,趙曙的病突然加重,在先皇靈柩前号哭狂奔,在場的人不知所措,喪禮也無法進行,幸虧宰相韓琦反應敏捷,當機立斷,拉下帏簾,一把抱住趙曙,又叫來幾名宦官加意護持,實際上是死死地看住他,不讓他亂說亂動,從而避免了更為尴尬的場面的發生。
曹太後是個很能幹的女人,每天的内外章奏不下數十起,她看過之後,件件都能夠提綱挈領,能提出處理意見,遇着有疑難的事情,讓大臣們商量解決,從不獨斷專行。
因此,趙曙雖然生病不能理政,朝廷的機構都能正常運轉,國事也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着。
不久,立高氏為皇後,高皇後是侍中高瓊的曾孫女,母親曹氏是太後的親姐姐,小時候也養育于宮中,與趙曙同歲,兩人可算是青梅竹馬。
長大出宮後,做了趙曙的王妃,封京兆郡君,至是冊立為皇後,與太後情形同母女。
為了加強中樞機構的領導力量,太後重新提拔富弼為樞密使。
趙曙自得病後,情緒非常壞,對宮中的宦官、宮女、太監舉手就打,開口就罵,這些人受虐不過,便向内都知任守忠泣訴。
任守忠當初被仁宗皇帝趙祯逐出宮,然後再召入宮,逐步升到内都知的職務,仁宗皇帝欲立趙曙為太子,任守忠知道趙曙聰明能幹,想勸說仁宗立一個庸弱的人為太子,他可以從中謀攫内權,但陰謀沒有得逞,未免有些失望。
見内侍們向他投訴趙曙的言行,便乘機在太後面前說趙曙的壞話,轉過來又在趙曙面前說太後不喜歡他。
太後雖然是一位賢母,趙曙也是一位睿智的皇帝,剛開始還不怎麼樣,經不住任守忠不停地兩邊嘀咕,惹得兩宮逐漸起了疑心,由疑生怨,由怨成隙,好好的繼母繼子,幾乎變成仇人。
趙曙虐待宦官、宮人,對太後、朝中大臣也甚為不恭。
一次,宰相韓琦端着藥送到趙曙的嘴邊,趙曙隻飲了一口便推開了,藥湯灑了宰相一身,恰巧這件事被太後看到了,忙命人取來衣服給韓琦換上。
韓琦非常謙恭,認為這是臣子應該做的事情,因而不敢勞駕太後。
趙曙對宮人、大臣如此,對太後的态度也很惡劣,不僅不予理睬,有時甚至還揶揄挖苦,使太後非常難堪。
可見,趙曙的病是精神上的,病根在心裡。
2、母子隔閡大 趙曙心病的根源不得而知,但與太後不和則是不争的事實,這很可能是趙曙緻病的原因之一。
雖然趙曙繼位是仁宗皇帝的遺命,但也是太後決定的,由于太後聽信了讒言,便有些不喜歡這個繼子皇帝了。
這樣,趙曙繼位之初,朝廷便出現了一場嚴重的政治危機。
在趙曙不能主持政務的時候,群臣請太後垂簾聽政,趙曙身體一旦好轉,太
為了取得皇位繼承權,許多宗室子弟相互争鬥,甚至骨肉相殘。
唯獨趙曙是個例外,他不願做皇帝,而且态度還非常堅決。
仁宗皇帝命他為太子,他百般推辭,就是不肯上任,在衆人的勸說下勉強走馬上任後,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随時準備撂挑子。
仁宗皇帝死了,趙曙繼承了皇位,但這不是他的本意,他是被人硬拽上去的。
趙祯是半夜死的,曹皇後痛哭一場後,即将宮門鑰匙盡收在身旁,不準任何人進出。
天亮之後,立即召皇太子趙曙進宮,并傳召韓琦、歐陽修等大臣進宮,共同商量皇位繼承的事情。
哪知道趙曙痛哭一場後,起身欲走,好像皇位繼承與他無關似的。
“太子不要走。
”曹皇後見趙曙要走,立即喊住了他,正色說道,“大行皇帝遺诏,令皇太子嗣位,皇太子應承先繼志,不得有違!” 趙曙推辭道:“曙不敢做皇帝,你們還是另請他人吧!”說罷,又要退出。
宰相韓琦見太子又要走,心裡着急,顧不得君臣之禮,上前一把拽住趙曙的衣袖說:“先帝遺诏,聖母懿旨,豈可不遵?” 趙曙見推辭不掉,隻得留下來,在曹皇後和大臣們的安排下,遵先帝的遺诏,勉強同意繼承皇帝之位,舉行即位大典後,正式做了皇帝,他就是英宗皇帝。
趙曙即位之後,尊曹皇後為皇太後,尊大行皇帝趙祯廟号仁宗。
趙曙欲依照古禮,守孝三年,命韓琦攝行冢宰。
冢宰是個官名,太宰的别稱。
太宰原為掌管王家财務及宮内事務的官。
周武王死時,成王年少,周公曾以冢宰之職攝政。
《論語?憲問》:“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冢宰為内朝主宰。
在《周禮》作為天官,成為六卿的首位,總管全國大事。
就是說,韓琦以冢宰的身份管理朝政。
韓琦說,古今時候不同,古時的制度,今天未必盡适宜,并堅決推辭,不敢奉诏。
趙曙見韓琦不奉诏,其他人也堅決不同意,隻好坐上龍椅,正經八百地做起了皇帝,前幾天處理朝政的思路相當敏捷,表現出相當的政治才幹,赢得群臣的擁戴。
不料好景不長,到了第四天,趙曙驟然患病,不能臨朝,诏請皇太後權代為處理軍國大事。
曹太後不能推辭,便在東門小殿垂簾聽政。
趙曙的病似乎不見好轉,第八天,也就是為仁宗皇帝舉行大殓的日子,趙曙的病突然加重,在先皇靈柩前号哭狂奔,在場的人不知所措,喪禮也無法進行,幸虧宰相韓琦反應敏捷,當機立斷,拉下帏簾,一把抱住趙曙,又叫來幾名宦官加意護持,實際上是死死地看住他,不讓他亂說亂動,從而避免了更為尴尬的場面的發生。
曹太後是個很能幹的女人,每天的内外章奏不下數十起,她看過之後,件件都能夠提綱挈領,能提出處理意見,遇着有疑難的事情,讓大臣們商量解決,從不獨斷專行。
因此,趙曙雖然生病不能理政,朝廷的機構都能正常運轉,國事也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着。
不久,立高氏為皇後,高皇後是侍中高瓊的曾孫女,母親曹氏是太後的親姐姐,小時候也養育于宮中,與趙曙同歲,兩人可算是青梅竹馬。
長大出宮後,做了趙曙的王妃,封京兆郡君,至是冊立為皇後,與太後情形同母女。
為了加強中樞機構的領導力量,太後重新提拔富弼為樞密使。
趙曙自得病後,情緒非常壞,對宮中的宦官、宮女、太監舉手就打,開口就罵,這些人受虐不過,便向内都知任守忠泣訴。
任守忠當初被仁宗皇帝趙祯逐出宮,然後再召入宮,逐步升到内都知的職務,仁宗皇帝欲立趙曙為太子,任守忠知道趙曙聰明能幹,想勸說仁宗立一個庸弱的人為太子,他可以從中謀攫内權,但陰謀沒有得逞,未免有些失望。
見内侍們向他投訴趙曙的言行,便乘機在太後面前說趙曙的壞話,轉過來又在趙曙面前說太後不喜歡他。
太後雖然是一位賢母,趙曙也是一位睿智的皇帝,剛開始還不怎麼樣,經不住任守忠不停地兩邊嘀咕,惹得兩宮逐漸起了疑心,由疑生怨,由怨成隙,好好的繼母繼子,幾乎變成仇人。
趙曙虐待宦官、宮人,對太後、朝中大臣也甚為不恭。
一次,宰相韓琦端着藥送到趙曙的嘴邊,趙曙隻飲了一口便推開了,藥湯灑了宰相一身,恰巧這件事被太後看到了,忙命人取來衣服給韓琦換上。
韓琦非常謙恭,認為這是臣子應該做的事情,因而不敢勞駕太後。
趙曙對宮人、大臣如此,對太後的态度也很惡劣,不僅不予理睬,有時甚至還揶揄挖苦,使太後非常難堪。
可見,趙曙的病是精神上的,病根在心裡。
2、母子隔閡大 趙曙心病的根源不得而知,但與太後不和則是不争的事實,這很可能是趙曙緻病的原因之一。
雖然趙曙繼位是仁宗皇帝的遺命,但也是太後決定的,由于太後聽信了讒言,便有些不喜歡這個繼子皇帝了。
這樣,趙曙繼位之初,朝廷便出現了一場嚴重的政治危機。
在趙曙不能主持政務的時候,群臣請太後垂簾聽政,趙曙身體一旦好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