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短命皇帝 一 匆匆撤去的帷簾
關燈
小
中
大
後便應該還政。
但是,由于曹太後與趙曙之間的矛盾日漸加深,太後遲遲不肯還政,甚至還起了廢掉趙曙,另立新君的念頭。
趙曙對太後也相當不滿,他認為太後對他太刻薄,處處給他小鞋穿,一次,他直接對宰相韓琦說:“母後待朕少恩!” 為了穩定大局,韓琦、司馬光、歐陽修等幾位大臣在兩宮之間做了不少的工作。
知谏院呂誨,上書兩宮,開陳大義,言詞懇切,說了一些常人不敢說的話,太後、趙曙兩人看了他的奏表,雖然不無感動,究竟還是未能釋然。
宰相韓琦、參知政事歐陽修兩人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一天,曹太後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對二人說,趙曙變态。
韓琦勸說,皇上是因為有病才弄到這樣,病好了,肯定不會這樣,兒子因為病了,有對母親不到的地方,做母親的難道不能容忍他嗎? 曹太後兩眼淚汪汪地看着歐陽修,一言不發。
歐陽修婉轉地說,太後侍奉先帝數十年,仁德昭著,天下人有目共睹,當年仁宗皇帝的寵妃張氏那樣驕恣,太後都能心平氣和地容忍,如今母子之間怎麼就不能相容呢? 曹太後聽到這裡,方才止住了哭聲。
歐陽修見說的話起到了一點點效果,接着說,先帝在位日久,有恩于天下,故一旦逝去,天下人擁戴新帝,沒有人敢反對的。
太後雖然賢明,但終究是一個婦人,臣等也隻是五六個書生罷了,如果不是先帝的遺囑,誰又肯聽從? 歐陽修的這番議論話中有話,綿裡藏針,既對曹太後的美德大加贊賞,也明确地要求太後要遵從先帝遺囑,不得有二心。
曹太後聽了這番類似溜須拍馬的肺腑之言,長時間沉默不語。
這表明她的内心深處已有所觸動。
作為顧命大臣,韓琦的話說得更為直率。
他對曹太後說,臣等隻能在外面見到皇上,後宮卻必須仰仗太後,皇上如果有閃失,太後是脫離不了責任的。
太後照顧好皇上,衆人自然就擁護皇上。
韓琦這番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完全沒有歐陽修的遮遮掩掩,明确表示要太後一心擁戴趙曙,甚至用警告和威脅的口氣,迫使太後徹底放棄廢掉趙曙的念頭。
曹太後聽了韓琦的這番話,氣得臉色發青,但也隻能一言不發。
因為她知道,朝廷内外,無論是誰,都不希望看到再出現一個像當年劉太後一樣垂簾聽政、權傾朝野的女人。
在趙曙面前,大臣們的勸說則多是和顔悅色地引經據典,真心實意地諄諄教導。
司馬光語重心長地對趙曙說,生育之恩大,養育之恩更大。
他希望趙曙要像東漢章帝那樣孝順太後。
宰相韓琦的勸說,則更态度明确,他說,陛下能有今日,都是太後之力,這個恩不可以不報。
自古聖帝明君不算少,但獨舜皇帝為大孝,難道其餘的盡是不孝嗎?父母慈而子孝,這是常人都能做到的,無足稱道,唯有父母不慈而子能夠極盡孝道,這才值得稱道。
但恐陛下還沒有做到這一點,父母豈有不愛護子女的嗎? 韓琦的意思是說,趙曙身為人子,并沒有盡到為子之道。
雖然太後不是親生母親,或許也缺少慈愛,如果趙曙仍然能盡孝,那才是能與聖人相媲美的美德,天下人最敬仰的就是這樣的聖明君主。
趙曙聽了,大為感動,表示要與太後冰釋前嫌。
七月,趙曙病愈,禦紫宸殿,朝見百官。
這一天,開筵講經。
翰林學士劉敞讀《史記》至“堯授舜以天下”一句,拱手講解說,舜出身貧賊,堯禅讓他大位,天下歸心,萬民悅服,這并不是舜有什麼特别的法術,而是因為他孝敬父母,親善兄弟,德譽遠近聞名,所以堯才禅讓舜以天下。
趙曙聽後不覺悚然,似乎徹悟。
說一聲知道了,便起身進宮去了。
趙曙進宮後,細心地詢問太後的起居,并說自己生病的時候,神志昏亂,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請母後原諒。
曹太後聽後,備感欣慰,安慰地說:“病時小過,不足為罪,此後能善自調護,毋緻違和,我已喜慰無窮,還有什麼計較?況皇兒四歲入宮,我旦夕顧複,撫養成人,正為今日,難道反有異心嗎?” 經過一番交談,太後與趙曙相互諒解。
自此母子歡好如初,嫌疑盡釋。
韓琦等聞知此事,自然放心。
3、撤簾還政 嘉祐八年(1063年)十月,安葬趙祯于永昭陵廟,廟号仁宗。
年底,趙曙封長子仲緘為光國公,不久又晉封他為淮陽郡王,改名顼。
趙曙有四個兒子,都是高後所生,除淮陽郡王顼外,次子趙颢、三子趙顔、四子趙頵,三子趙顔生下來不久就死了。
第二年改元治平,即治平元年(1064年),到夏天的時候,趙曙的病基本好了。
趙曙與太後的關系經過韓琦等人的調停,雖然得到了緩和,趙曙的病也一天天地好轉,但太後似乎沒有還政的意思。
四月,趙曙在群臣的陪同下,乘車出皇城,到相國天清寺和醴泉觀祈雨。
由于這是新皇病愈後第一次出城,圍觀的百姓很多,道路兩旁不斷傳來歡呼聲。
趙曙這次出城,是在向太後傳遞一個信号,他的病好了,可
但是,由于曹太後與趙曙之間的矛盾日漸加深,太後遲遲不肯還政,甚至還起了廢掉趙曙,另立新君的念頭。
趙曙對太後也相當不滿,他認為太後對他太刻薄,處處給他小鞋穿,一次,他直接對宰相韓琦說:“母後待朕少恩!” 為了穩定大局,韓琦、司馬光、歐陽修等幾位大臣在兩宮之間做了不少的工作。
知谏院呂誨,上書兩宮,開陳大義,言詞懇切,說了一些常人不敢說的話,太後、趙曙兩人看了他的奏表,雖然不無感動,究竟還是未能釋然。
宰相韓琦、參知政事歐陽修兩人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一天,曹太後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對二人說,趙曙變态。
韓琦勸說,皇上是因為有病才弄到這樣,病好了,肯定不會這樣,兒子因為病了,有對母親不到的地方,做母親的難道不能容忍他嗎? 曹太後兩眼淚汪汪地看着歐陽修,一言不發。
歐陽修婉轉地說,太後侍奉先帝數十年,仁德昭著,天下人有目共睹,當年仁宗皇帝的寵妃張氏那樣驕恣,太後都能心平氣和地容忍,如今母子之間怎麼就不能相容呢? 曹太後聽到這裡,方才止住了哭聲。
歐陽修見說的話起到了一點點效果,接着說,先帝在位日久,有恩于天下,故一旦逝去,天下人擁戴新帝,沒有人敢反對的。
太後雖然賢明,但終究是一個婦人,臣等也隻是五六個書生罷了,如果不是先帝的遺囑,誰又肯聽從? 歐陽修的這番議論話中有話,綿裡藏針,既對曹太後的美德大加贊賞,也明确地要求太後要遵從先帝遺囑,不得有二心。
曹太後聽了這番類似溜須拍馬的肺腑之言,長時間沉默不語。
這表明她的内心深處已有所觸動。
作為顧命大臣,韓琦的話說得更為直率。
他對曹太後說,臣等隻能在外面見到皇上,後宮卻必須仰仗太後,皇上如果有閃失,太後是脫離不了責任的。
太後照顧好皇上,衆人自然就擁護皇上。
韓琦這番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完全沒有歐陽修的遮遮掩掩,明确表示要太後一心擁戴趙曙,甚至用警告和威脅的口氣,迫使太後徹底放棄廢掉趙曙的念頭。
曹太後聽了韓琦的這番話,氣得臉色發青,但也隻能一言不發。
因為她知道,朝廷内外,無論是誰,都不希望看到再出現一個像當年劉太後一樣垂簾聽政、權傾朝野的女人。
在趙曙面前,大臣們的勸說則多是和顔悅色地引經據典,真心實意地諄諄教導。
司馬光語重心長地對趙曙說,生育之恩大,養育之恩更大。
他希望趙曙要像東漢章帝那樣孝順太後。
宰相韓琦的勸說,則更态度明确,他說,陛下能有今日,都是太後之力,這個恩不可以不報。
自古聖帝明君不算少,但獨舜皇帝為大孝,難道其餘的盡是不孝嗎?父母慈而子孝,這是常人都能做到的,無足稱道,唯有父母不慈而子能夠極盡孝道,這才值得稱道。
但恐陛下還沒有做到這一點,父母豈有不愛護子女的嗎? 韓琦的意思是說,趙曙身為人子,并沒有盡到為子之道。
雖然太後不是親生母親,或許也缺少慈愛,如果趙曙仍然能盡孝,那才是能與聖人相媲美的美德,天下人最敬仰的就是這樣的聖明君主。
趙曙聽了,大為感動,表示要與太後冰釋前嫌。
七月,趙曙病愈,禦紫宸殿,朝見百官。
這一天,開筵講經。
翰林學士劉敞讀《史記》至“堯授舜以天下”一句,拱手講解說,舜出身貧賊,堯禅讓他大位,天下歸心,萬民悅服,這并不是舜有什麼特别的法術,而是因為他孝敬父母,親善兄弟,德譽遠近聞名,所以堯才禅讓舜以天下。
趙曙聽後不覺悚然,似乎徹悟。
說一聲知道了,便起身進宮去了。
趙曙進宮後,細心地詢問太後的起居,并說自己生病的時候,神志昏亂,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請母後原諒。
曹太後聽後,備感欣慰,安慰地說:“病時小過,不足為罪,此後能善自調護,毋緻違和,我已喜慰無窮,還有什麼計較?況皇兒四歲入宮,我旦夕顧複,撫養成人,正為今日,難道反有異心嗎?” 經過一番交談,太後與趙曙相互諒解。
自此母子歡好如初,嫌疑盡釋。
韓琦等聞知此事,自然放心。
3、撤簾還政 嘉祐八年(1063年)十月,安葬趙祯于永昭陵廟,廟号仁宗。
年底,趙曙封長子仲緘為光國公,不久又晉封他為淮陽郡王,改名顼。
趙曙有四個兒子,都是高後所生,除淮陽郡王顼外,次子趙颢、三子趙顔、四子趙頵,三子趙顔生下來不久就死了。
第二年改元治平,即治平元年(1064年),到夏天的時候,趙曙的病基本好了。
趙曙與太後的關系經過韓琦等人的調停,雖然得到了緩和,趙曙的病也一天天地好轉,但太後似乎沒有還政的意思。
四月,趙曙在群臣的陪同下,乘車出皇城,到相國天清寺和醴泉觀祈雨。
由于這是新皇病愈後第一次出城,圍觀的百姓很多,道路兩旁不斷傳來歡呼聲。
趙曙這次出城,是在向太後傳遞一個信号,他的病好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