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短命皇帝 一 匆匆撤去的帷簾
關燈
小
中
大
以處理軍國大事了。
然而,太後似乎無動于衷。
韓琦想請太後還政于皇上,但又不好直說,這一天,他選了十件急辦的公文送給趙曙批閱,趙曙很快就作出了正确批複。
接着,韓琦拿着趙曙批複的十件公文去請示太後,問皇上的批複如何,當時的記載是“太後每事稱善”,也就是說,所有的批複都恰到好處。
輿論上,朝野都認為趙曙的病已經好了,工作能力上也得到了太後的首肯。
趙曙已經具備了親政的條件,接下來,就是用什麼樣一個方式促使太後撤簾還政了。
這一天,太後垂簾聽政,待同僚們的事情說完之後,宰相韓琦出班奏道:“太後,臣有本要奏。
” “相公有什麼事,請說吧!”太後在簾後答道。
韓琦清了清嗓子說,“皇上的病已好,能獨自處理朝政,臣請求辭去宰相之職,到地方上去做個小官,圖個清閑。
” 曹太後聽後,先是大吃一驚,繼而明白了韓琦的用意,便說道:“朝廷大事,全都仰仗相公,相公不可以求去,該退的是我,不是你。
” 韓琦明知太後說的不是真心話,還是順水推舟地說:“前代賢後,像馬後、鄧後,對于權勢,都不免顧戀,太後現在便能還政,真是前代賢後所不及,不知太後決定哪一天撤簾?” 曹太後回答說:“說什麼決定哪一天呢?我參政許多時,也是迫不得已,擇日不如撞日,就在此時撤簾!”曹太後說罷,起身離座退入。
韓琦大聲說道:“太後有旨,銮儀司撤簾!” 銮儀司聽旨,急忙上前撤簾。
帏簾匆匆撤去,百官還能看到屏風後太後一閃而過的身影。
曹太後回宮之後,知道朝中大臣們執意要她還政于皇上,知道大勢已去,當天便從宮中傳出手書,表示還政于皇帝。
4、去奸佞 趙曙親政之後,加韓琦為右仆射,每天前殿召見群臣,後殿批閱奏折。
上太後宮殿名慈壽宮。
太後撤簾、趙曙親政後,該是秋後算賬的時候了。
朝中大臣都知道,太後與皇上之所以矛盾重重,很大程度上是有人從中挑撥所緻,而這個挑撥離間的人,就是内侍任守忠。
知谏院司馬光率先上疏,說内侍任守忠讒言兩宮之間,緻使太後與皇上母子不和,如果不是太後賢明、皇上誠孝,幾乎禍起蕭牆。
他請求皇上依照國法,将任守忠推出午門外斬首。
趙曙看了司馬光的奏疏,雖然也為之動容,但并沒有降旨懲罰任守忠。
韓琦見趙曙遲遲不發旨,他取出一道空頭敕文,先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後叫兩個參知政事歐陽修、趙概簽名。
歐陽修接敕後,毫不猶豫地就簽了名,趙概卻面有難色,因為這是假傳聖旨,後果是很嚴重的,他怕承擔責任。
歐陽修說:“簽吧!韓宰相總會有個說法的。
” 趙概無奈之下勉強簽了字。
韓琦做好這些事後,端坐政事堂,命人傳召任守忠。
任守忠來後,韓琦大喝道:“任守忠,你可知罪?” 任守忠感到莫名其妙,不知自己到底犯了什麼法。
韓琦見任守忠裝聾作啞,大聲說道:“你身為内侍,不知報效皇恩,蓄意挑撥太後與皇上之間的矛盾,本當砍下你的人頭,以正國法,因奉旨從寬處理,現把你安置到蕲州,你要感念聖恩,不可再怙惡不悛!” 說罷,取出空頭敕文,親自填寫,交付與任守忠。
立即命人将他押送出京都。
韓琦處置任守忠的手段是超常規的,但是處置這樣的閹人,如果不采用特别手段,讓他稍有喘息的機會,他就能興風作浪,到時恐怕打狗不成,反要被狗咬了。
韓琦為相多年,如果沒有奉密旨,一定不會如此專擅。
随後,他又把任守忠的餘黨史昭錫一并貶出京城,流放到南方去了。
如此有目的地清君側,趙曙事後也沒有什麼反應,如果沒有得到他的默許,韓琦不會這樣幹,事情也不會這樣順利。
數月之後,趙曙忽然問韓琦,三司使蔡襄這個人品行如何。
韓琦不知趙曙的用意何在,回答說,蔡襄這個人頗為幹練,可以任用。
趙曙當時沒有說話。
第二天,居然下诏命蔡襄出知杭州。
群臣見蔡襄被逐出京城,不知是何原因。
有知道内情的人透露,說太後聽政的時候,曾經對輔臣說,先帝既立皇子,不但宦妾生疑,就是著名的大臣也有異言,險些敗壞大事,我不願追究,已将章奏都毀去了。
有人懷疑,這些燒掉的奏折是蔡襄上奏的。
究竟有無此事,無從證實。
蔡襄為人诙諧,說話有時可能不注意,這才引起了同僚們的懷疑。
據說,蔡襄平日與陳亞關系很好,蔡襄曾以陳亞的名字為題,口占一句相戲: 陳亞有心終是惡。
陳亞立即回了一句: 蔡襄無口便成衰。
當時旁邊有很多人,大家都說兩人随便一句戲言竟是絕對。
蔡襄欲想嘲人,反被人嘲,大家笑稱這是诙諧的報應。
其實,蔡襄也算是一個能吏,遇有案件,談笑剖決,沒有人不服。
隻因說話有時口無遮擋,觸犯了主忌。
治平三年(1066年)丁母憂,歸興化原籍,次年卒于家,追贈禮部侍郎,後來賜谥忠惠。
然而,太後似乎無動于衷。
韓琦想請太後還政于皇上,但又不好直說,這一天,他選了十件急辦的公文送給趙曙批閱,趙曙很快就作出了正确批複。
接着,韓琦拿着趙曙批複的十件公文去請示太後,問皇上的批複如何,當時的記載是“太後每事稱善”,也就是說,所有的批複都恰到好處。
輿論上,朝野都認為趙曙的病已經好了,工作能力上也得到了太後的首肯。
趙曙已經具備了親政的條件,接下來,就是用什麼樣一個方式促使太後撤簾還政了。
這一天,太後垂簾聽政,待同僚們的事情說完之後,宰相韓琦出班奏道:“太後,臣有本要奏。
” “相公有什麼事,請說吧!”太後在簾後答道。
韓琦清了清嗓子說,“皇上的病已好,能獨自處理朝政,臣請求辭去宰相之職,到地方上去做個小官,圖個清閑。
” 曹太後聽後,先是大吃一驚,繼而明白了韓琦的用意,便說道:“朝廷大事,全都仰仗相公,相公不可以求去,該退的是我,不是你。
” 韓琦明知太後說的不是真心話,還是順水推舟地說:“前代賢後,像馬後、鄧後,對于權勢,都不免顧戀,太後現在便能還政,真是前代賢後所不及,不知太後決定哪一天撤簾?” 曹太後回答說:“說什麼決定哪一天呢?我參政許多時,也是迫不得已,擇日不如撞日,就在此時撤簾!”曹太後說罷,起身離座退入。
韓琦大聲說道:“太後有旨,銮儀司撤簾!” 銮儀司聽旨,急忙上前撤簾。
帏簾匆匆撤去,百官還能看到屏風後太後一閃而過的身影。
曹太後回宮之後,知道朝中大臣們執意要她還政于皇上,知道大勢已去,當天便從宮中傳出手書,表示還政于皇帝。
4、去奸佞 趙曙親政之後,加韓琦為右仆射,每天前殿召見群臣,後殿批閱奏折。
上太後宮殿名慈壽宮。
太後撤簾、趙曙親政後,該是秋後算賬的時候了。
朝中大臣都知道,太後與皇上之所以矛盾重重,很大程度上是有人從中挑撥所緻,而這個挑撥離間的人,就是内侍任守忠。
知谏院司馬光率先上疏,說内侍任守忠讒言兩宮之間,緻使太後與皇上母子不和,如果不是太後賢明、皇上誠孝,幾乎禍起蕭牆。
他請求皇上依照國法,将任守忠推出午門外斬首。
趙曙看了司馬光的奏疏,雖然也為之動容,但并沒有降旨懲罰任守忠。
韓琦見趙曙遲遲不發旨,他取出一道空頭敕文,先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後叫兩個參知政事歐陽修、趙概簽名。
歐陽修接敕後,毫不猶豫地就簽了名,趙概卻面有難色,因為這是假傳聖旨,後果是很嚴重的,他怕承擔責任。
歐陽修說:“簽吧!韓宰相總會有個說法的。
” 趙概無奈之下勉強簽了字。
韓琦做好這些事後,端坐政事堂,命人傳召任守忠。
任守忠來後,韓琦大喝道:“任守忠,你可知罪?” 任守忠感到莫名其妙,不知自己到底犯了什麼法。
韓琦見任守忠裝聾作啞,大聲說道:“你身為内侍,不知報效皇恩,蓄意挑撥太後與皇上之間的矛盾,本當砍下你的人頭,以正國法,因奉旨從寬處理,現把你安置到蕲州,你要感念聖恩,不可再怙惡不悛!” 說罷,取出空頭敕文,親自填寫,交付與任守忠。
立即命人将他押送出京都。
韓琦處置任守忠的手段是超常規的,但是處置這樣的閹人,如果不采用特别手段,讓他稍有喘息的機會,他就能興風作浪,到時恐怕打狗不成,反要被狗咬了。
韓琦為相多年,如果沒有奉密旨,一定不會如此專擅。
随後,他又把任守忠的餘黨史昭錫一并貶出京城,流放到南方去了。
如此有目的地清君側,趙曙事後也沒有什麼反應,如果沒有得到他的默許,韓琦不會這樣幹,事情也不會這樣順利。
數月之後,趙曙忽然問韓琦,三司使蔡襄這個人品行如何。
韓琦不知趙曙的用意何在,回答說,蔡襄這個人頗為幹練,可以任用。
趙曙當時沒有說話。
第二天,居然下诏命蔡襄出知杭州。
群臣見蔡襄被逐出京城,不知是何原因。
有知道内情的人透露,說太後聽政的時候,曾經對輔臣說,先帝既立皇子,不但宦妾生疑,就是著名的大臣也有異言,險些敗壞大事,我不願追究,已将章奏都毀去了。
有人懷疑,這些燒掉的奏折是蔡襄上奏的。
究竟有無此事,無從證實。
蔡襄為人诙諧,說話有時可能不注意,這才引起了同僚們的懷疑。
據說,蔡襄平日與陳亞關系很好,蔡襄曾以陳亞的名字為題,口占一句相戲: 陳亞有心終是惡。
陳亞立即回了一句: 蔡襄無口便成衰。
當時旁邊有很多人,大家都說兩人随便一句戲言竟是絕對。
蔡襄欲想嘲人,反被人嘲,大家笑稱這是诙諧的報應。
其實,蔡襄也算是一個能吏,遇有案件,談笑剖決,沒有人不服。
隻因說話有時口無遮擋,觸犯了主忌。
治平三年(1066年)丁母憂,歸興化原籍,次年卒于家,追贈禮部侍郎,後來賜谥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