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十一 太子非親生
關燈
小
中
大
沒有出現混亂。
文彥博在趙祯生病期間,曾建議冊封太子,建立儲君。
趙祯怕他麻煩,含糊其辭地答應了,但當他病好了以後,便又将這件事擱下了。
知谏院範鎮見皇上在立儲這件事上沒有一點動靜,覺得天下的事,還有哪一件比立儲這件事還要大嗎?于是上疏,力請趙祯立儲君。
趙祯幾乎是帶着哭聲對他說:“你奏請立儲不錯,朕也知道你的忠心,但你知道朕為何一直遲遲不立太子嗎?” 範鎮搖搖頭,表示不知道。
“朕是想有一個親生的兒子啊!”趙祯斷然說道,“建儲一事,再等幾年吧!” 原來,趙祯雖然貴為天子,後宮除皇後外,還有嫔妃、美女達數百人之多,但這些女人的肚皮都不争氣,沒有一個能替他生下兒子。
曹皇後為了以防萬一,早就從宗室中收養了一個嗣子,就是後面要講的趙宗實。
但這隻是一個備用,不到萬不得已,趙祯實在是不想起用這個備用太子。
範鎮是個倔人,似乎有點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勁頭,他見趙祯不采納自己的奏請,百日内,連續上了十九道奏疏,胡子都急白了。
趙祯覺得範鎮很可憐,也很忠心,勸自己早日立儲,确實沒有錯,這也是言官的職責。
他知道,如果自己不采納他的奏請,他會一直糾纏下去。
無奈之下,下了一道诏令,将範鎮調離知谏院,改任刑獄糾察使。
範鎮調離了知谏院,群臣奏請立儲的呼聲并沒有停止,許州通判司馬光,翰林學士歐陽修,殿中侍禦史包拯、呂景初、趙抃\,知制诰吳奎、劉敞,宰輔富弼、文彥博、王堯臣等又相繼奏請。
無論這些人怎麼講,趙祯就是不聽,由于在這些人當中,包拯的态度最堅決,為了減少麻煩,趙祯又采用同樣的辦法,把包拯調外任,到開封府做了知府。
3、包龍圖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
最初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
因為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包拯辭官不去赴任。
得到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
幾年之後,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
過了很長時間,包拯才去接受調遣,擔任天長縣的知縣。
有盜賊将人家牛的舌頭割掉了,牛的主人前來告狀。
包拯說:“牛沒有舌頭,已經沒有什麼用了,你趕快回家把牛殺掉,還能賣幾個錢。
” 牛主人覺得這個縣太爺也太沒道理了,他是來告狀的,他不但不主持正義,拘拿割掉牛舌的盜賊,反而叫他回去把牛殺掉賣幾個錢。
有些不服地說:“小民來報案的呀!縣太爺不替小民主持公道,卻叫小民回家把牛殺了,是何道理?” 包拯佯裝發怒地說:“一個牛舌值幾個錢,這樣的小事還要來麻煩本官嗎?”接着命衙役将告狀的牛主人轟了出去。
牛主人忍氣吞聲地回家,把沒有舌頭的牛殺了,将牛肉送到集市上賣了。
時過不久,又有人來告狀,說有人私自殺掉耕牛。
牛是用來耕地的,曆朝曆代都有規定,不得亂殺耕牛,殺牛是違法的。
包拯見有人告狀,直接升堂,衙役将告狀之人帶上來後,包拯劈頭蓋臉地就問:“你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從實招來。
” 告狀之人聽罷大驚失色,沒有用刑便招供了。
原來牛舌頭真的是他割掉的,他見縣太爺沒有理會牛主人的控告,欲對牛主人施以更大的打擊,便來告發牛主人擅殺耕牛。
正好就落入了包拯的圈套。
包拯因斷案如神而聞名于當時。
後移任端州知州,升為殿中丞。
端州出産硯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貢的名義,随意多征幾十倍的硯台送給權貴們。
包拯命令工匠隻按照上貢朝廷的數目制造。
一年過去,他沒有拿一塊硯台回家。
不久,包拯又被授為監察禦史,加按察使,曆任三司戶部判官,出任京東轉運使,改授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移任陝西,又移任河北,進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
天章閣待制、知谏院,龍圖閣直學士,兼殿中侍禦史。
包拯在朝為人剛毅,貴戚宦官都很怕他,做人做事也為之收斂。
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老幼婦孺都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或包龍圖,因他曾任龍圖閣學士。
京城人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
” 俗小說包公案一書,裡面包公斷案的故事,有一半是真的,其餘皆為小說家之杜撰。
至于說他日斷陽、夜斷陰則是随口附會之辭,不能當真。
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奉旨為禦史中丞,其直言敢谏的作風仍然不改。
上奏趙祯說:“太子空缺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擔憂,陛下長時間猶豫不決,這是為什麼?” 趙祯問道:“你又說到這件事了,那麼朕
文彥博在趙祯生病期間,曾建議冊封太子,建立儲君。
趙祯怕他麻煩,含糊其辭地答應了,但當他病好了以後,便又将這件事擱下了。
知谏院範鎮見皇上在立儲這件事上沒有一點動靜,覺得天下的事,還有哪一件比立儲這件事還要大嗎?于是上疏,力請趙祯立儲君。
趙祯幾乎是帶着哭聲對他說:“你奏請立儲不錯,朕也知道你的忠心,但你知道朕為何一直遲遲不立太子嗎?” 範鎮搖搖頭,表示不知道。
“朕是想有一個親生的兒子啊!”趙祯斷然說道,“建儲一事,再等幾年吧!” 原來,趙祯雖然貴為天子,後宮除皇後外,還有嫔妃、美女達數百人之多,但這些女人的肚皮都不争氣,沒有一個能替他生下兒子。
曹皇後為了以防萬一,早就從宗室中收養了一個嗣子,就是後面要講的趙宗實。
但這隻是一個備用,不到萬不得已,趙祯實在是不想起用這個備用太子。
範鎮是個倔人,似乎有點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勁頭,他見趙祯不采納自己的奏請,百日内,連續上了十九道奏疏,胡子都急白了。
趙祯覺得範鎮很可憐,也很忠心,勸自己早日立儲,确實沒有錯,這也是言官的職責。
他知道,如果自己不采納他的奏請,他會一直糾纏下去。
無奈之下,下了一道诏令,将範鎮調離知谏院,改任刑獄糾察使。
範鎮調離了知谏院,群臣奏請立儲的呼聲并沒有停止,許州通判司馬光,翰林學士歐陽修,殿中侍禦史包拯、呂景初、趙抃\,知制诰吳奎、劉敞,宰輔富弼、文彥博、王堯臣等又相繼奏請。
無論這些人怎麼講,趙祯就是不聽,由于在這些人當中,包拯的态度最堅決,為了減少麻煩,趙祯又采用同樣的辦法,把包拯調外任,到開封府做了知府。
3、包龍圖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
最初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
因為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包拯辭官不去赴任。
得到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
幾年之後,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
過了很長時間,包拯才去接受調遣,擔任天長縣的知縣。
有盜賊将人家牛的舌頭割掉了,牛的主人前來告狀。
包拯說:“牛沒有舌頭,已經沒有什麼用了,你趕快回家把牛殺掉,還能賣幾個錢。
” 牛主人覺得這個縣太爺也太沒道理了,他是來告狀的,他不但不主持正義,拘拿割掉牛舌的盜賊,反而叫他回去把牛殺掉賣幾個錢。
有些不服地說:“小民來報案的呀!縣太爺不替小民主持公道,卻叫小民回家把牛殺了,是何道理?” 包拯佯裝發怒地說:“一個牛舌值幾個錢,這樣的小事還要來麻煩本官嗎?”接着命衙役将告狀的牛主人轟了出去。
牛主人忍氣吞聲地回家,把沒有舌頭的牛殺了,将牛肉送到集市上賣了。
時過不久,又有人來告狀,說有人私自殺掉耕牛。
牛是用來耕地的,曆朝曆代都有規定,不得亂殺耕牛,殺牛是違法的。
包拯見有人告狀,直接升堂,衙役将告狀之人帶上來後,包拯劈頭蓋臉地就問:“你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從實招來。
” 告狀之人聽罷大驚失色,沒有用刑便招供了。
原來牛舌頭真的是他割掉的,他見縣太爺沒有理會牛主人的控告,欲對牛主人施以更大的打擊,便來告發牛主人擅殺耕牛。
正好就落入了包拯的圈套。
包拯因斷案如神而聞名于當時。
後移任端州知州,升為殿中丞。
端州出産硯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貢的名義,随意多征幾十倍的硯台送給權貴們。
包拯命令工匠隻按照上貢朝廷的數目制造。
一年過去,他沒有拿一塊硯台回家。
不久,包拯又被授為監察禦史,加按察使,曆任三司戶部判官,出任京東轉運使,改授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移任陝西,又移任河北,進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
天章閣待制、知谏院,龍圖閣直學士,兼殿中侍禦史。
包拯在朝為人剛毅,貴戚宦官都很怕他,做人做事也為之收斂。
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老幼婦孺都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或包龍圖,因他曾任龍圖閣學士。
京城人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
” 俗小說包公案一書,裡面包公斷案的故事,有一半是真的,其餘皆為小說家之杜撰。
至于說他日斷陽、夜斷陰則是随口附會之辭,不能當真。
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奉旨為禦史中丞,其直言敢谏的作風仍然不改。
上奏趙祯說:“太子空缺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擔憂,陛下長時間猶豫不決,這是為什麼?” 趙祯問道:“你又說到這件事了,那麼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