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十 終于出了個狠人
關燈
小
中
大
富,戰況也非常精彩,其中着重強調的是狄青善于用智,如在大戰前,狄青為了鼓舞士氣,暗地裡準備了一枚兩面圖案相同的銅錢,誓師時,便用這枚銅錢占蔔,若是正面,我軍必勝,結果連擲數次,盡得錢的正面,使軍士以為必有神助而信心大增。
又如命軍營大設宴會,命軍士夜裡盡情歌舞,他自己則悄悄帶領一支精兵,偷渡昆侖關,殺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雖然這些描述不一定全是事實,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戰将。
4、升官引來嘩聲一片 昆侖關大捷的戰報傳到京城,趙祯龍顔大悅,诏命餘靖管理廣西,繼續追捕侬智高,召狄青、孫沔還朝,并提升狄青為樞密使,孫沔為樞密副使,其餘随軍參戰衆将,皆各有封賞。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也因随狄青出征有功,被授予廣西钤轄,以後又任知邕州。
這時,楊延昭早已去世,楊氏一門,要算楊文廣綽有祖風了。
其餘掃盡穆柯寨、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等等,都是小說家們杜撰出來的故事,并不是真正的曆史。
後來,侬智高死在大理,餘靖取回他的首級,獻給朝廷,侬智高的母親、弟侬智光,侄子侬繼宗、侬繼封逃到特磨道,都被餘靖抓獲,押解入京,一同伏法。
當時廣南一帶有一首童謠,名為“農(侬)種籴(狄)收”,到此也得到應驗。
趙祯拜狄青為樞密使,朝野輿論大嘩,宰相龐籍援引祖宗先例勸谏,說當年曹彬戰功卓著,太祖皇帝也隻是賞賜給他大量金帛,而未授予樞密使的職位。
趙祯這次沒有聽其他人的意見,仍然将沒有什麼過失的現任樞密使高若讷罷免,以狄青補任樞密使之職。
俗小說中,有奸相龐籍屢次謀害狄青,想必是龐籍之誤,但龐籍還稱得上是一名賢相,狄青受命出征,他有力谏之功,他奏阻狄青出任樞密使,并非有意陷害,而是依趙宋的祖制而論事,并無私心。
曆史上,龐籍的女兒也沒有進宮為妃,小說中的故事純屬捏造,這與潘美更名為潘仁美加害楊業的故事一樣,都是以訛傳訛,含沙射影,同屬荒謬之說。
狄青被拜為樞密使,為何有這麼多人反對呢?其原因之一是升遷速度太快,二是以武将的身份升任樞密使。
這兩條都與趙宋王朝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違背了太祖趙匡胤立國以來提防武人的國策。
樞密使是掌控軍權的最高權力機構,在重文輕武的宋代,太祖、太宗以來,武将出掌樞密院漸成一種忌諱,最後形成專以文臣為樞密使的慣例。
趙祯命狄青為樞密使,反映了他對狄青的信任,同時也為狄青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狄青由于趙祯的鼎力支持,得到這一不同尋常的升遷。
這一現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接納,也引來了朝野對狄青的種種揣測。
一次,狄青家裡夜間焚燒紙錢祭奠祖先,事先忘記通知負責消防的廂吏,結果廂吏連夜報告開封府。
府吏趕到時,“火”已滅了許久。
但在第二天,城中便盛傳狄樞密家夜有怪光沖天。
顯然,狄家有任何異動,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議論。
家中夜有怪光沖天,這在中國古代涉及到非常嚴肅的政治問題,常被看成是臣子有圖謀不軌的表象。
這種謠言,對狄青的殺傷力是很大的。
還有人說,狄青家裡養的一隻狗,長了一對奇怪的角,更有甚者,說在京師發大水的時候,看見狄青身穿龍袍坐在相國寺有大殿上,這無異于是說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征的皇袍。
對于種種關于狄青的謠言,趙祯雖然并不相信,但謠言多了,心裡還總是個事,因為這畢竟關系到他的皇位和性命。
終于,在至和三年(1056年),性情文弱的趙祯還是作出了決定,無奈地罷免了狄青樞密使而出知陳州。
據說,狄青在臨行時對旁人說:“我此行必死無疑,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此去青州,狄青必爛死。
” 這表明,狄青已預感到了不祥之兆。
第二年,狄青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暴病死于陳州,年僅五十歲。
趙祯得知狄青的死訊,悲痛萬分,贈字中書令,谥号武襄,并親筆提其碑“旌忠元勳”。
這也算是他對這位名将的最後交待。
又如命軍營大設宴會,命軍士夜裡盡情歌舞,他自己則悄悄帶領一支精兵,偷渡昆侖關,殺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雖然這些描述不一定全是事實,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戰将。
4、升官引來嘩聲一片 昆侖關大捷的戰報傳到京城,趙祯龍顔大悅,诏命餘靖管理廣西,繼續追捕侬智高,召狄青、孫沔還朝,并提升狄青為樞密使,孫沔為樞密副使,其餘随軍參戰衆将,皆各有封賞。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也因随狄青出征有功,被授予廣西钤轄,以後又任知邕州。
這時,楊延昭早已去世,楊氏一門,要算楊文廣綽有祖風了。
其餘掃盡穆柯寨、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等等,都是小說家們杜撰出來的故事,并不是真正的曆史。
後來,侬智高死在大理,餘靖取回他的首級,獻給朝廷,侬智高的母親、弟侬智光,侄子侬繼宗、侬繼封逃到特磨道,都被餘靖抓獲,押解入京,一同伏法。
當時廣南一帶有一首童謠,名為“農(侬)種籴(狄)收”,到此也得到應驗。
趙祯拜狄青為樞密使,朝野輿論大嘩,宰相龐籍援引祖宗先例勸谏,說當年曹彬戰功卓著,太祖皇帝也隻是賞賜給他大量金帛,而未授予樞密使的職位。
趙祯這次沒有聽其他人的意見,仍然将沒有什麼過失的現任樞密使高若讷罷免,以狄青補任樞密使之職。
俗小說中,有奸相龐籍屢次謀害狄青,想必是龐籍之誤,但龐籍還稱得上是一名賢相,狄青受命出征,他有力谏之功,他奏阻狄青出任樞密使,并非有意陷害,而是依趙宋的祖制而論事,并無私心。
曆史上,龐籍的女兒也沒有進宮為妃,小說中的故事純屬捏造,這與潘美更名為潘仁美加害楊業的故事一樣,都是以訛傳訛,含沙射影,同屬荒謬之說。
狄青被拜為樞密使,為何有這麼多人反對呢?其原因之一是升遷速度太快,二是以武将的身份升任樞密使。
這兩條都與趙宋王朝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違背了太祖趙匡胤立國以來提防武人的國策。
樞密使是掌控軍權的最高權力機構,在重文輕武的宋代,太祖、太宗以來,武将出掌樞密院漸成一種忌諱,最後形成專以文臣為樞密使的慣例。
趙祯命狄青為樞密使,反映了他對狄青的信任,同時也為狄青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狄青由于趙祯的鼎力支持,得到這一不同尋常的升遷。
這一現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接納,也引來了朝野對狄青的種種揣測。
一次,狄青家裡夜間焚燒紙錢祭奠祖先,事先忘記通知負責消防的廂吏,結果廂吏連夜報告開封府。
府吏趕到時,“火”已滅了許久。
但在第二天,城中便盛傳狄樞密家夜有怪光沖天。
顯然,狄家有任何異動,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議論。
家中夜有怪光沖天,這在中國古代涉及到非常嚴肅的政治問題,常被看成是臣子有圖謀不軌的表象。
這種謠言,對狄青的殺傷力是很大的。
還有人說,狄青家裡養的一隻狗,長了一對奇怪的角,更有甚者,說在京師發大水的時候,看見狄青身穿龍袍坐在相國寺有大殿上,這無異于是說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征的皇袍。
對于種種關于狄青的謠言,趙祯雖然并不相信,但謠言多了,心裡還總是個事,因為這畢竟關系到他的皇位和性命。
終于,在至和三年(1056年),性情文弱的趙祯還是作出了決定,無奈地罷免了狄青樞密使而出知陳州。
據說,狄青在臨行時對旁人說:“我此行必死無疑,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此去青州,狄青必爛死。
” 這表明,狄青已預感到了不祥之兆。
第二年,狄青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暴病死于陳州,年僅五十歲。
趙祯得知狄青的死訊,悲痛萬分,贈字中書令,谥号武襄,并親筆提其碑“旌忠元勳”。
這也算是他對這位名将的最後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