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十 終于出了個狠人
關燈
小
中
大
1、狄青請戰
狄青是趙祯非常欣賞和信任的一員戰将。
後世小說把他塑造成一個戰神的形象,說他從王禅老祖那裡得到兵法和仙術,是受命于天,專門來解決宋邊患的“武曲星”,他與當世的“文曲星”包拯一起被人們視為救宋朝于危難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世代為農,寶元年間,元昊叛宋,他應召入伍,投入到抗擊西夏的戰鬥中。
當時宋軍屢打敗仗,士兵中普遍産生了畏懼西夏軍隊的情緒,士氣低落。
而狄青每次作戰,都是身先士卒,披頭散發,戴着銅面具,手持利刃殺向敵陣,所向披靡,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在對西夏的四年戰争中,曆經二十五戰,身中八處傷。
因作戰勇敢,經略判官尹洙認為狄青是個人才,把他推薦給當時主持西北戰事的韓琦和範仲淹。
韓琦、範仲淹非常賞識狄青,認為他是個将才,隻是在理論上有所欠缺。
範仲淹送給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對他說,作将帥的人,要是不能曉暢古今,縱有謀勇,隻能算是匹夫之勇,不足稱道。
他勸狄青多讀一些書。
從此以後,狄青發奮讀書,研習秦、漢以來的将帥兵法,自身修養得到了很大提高,漸積戰功,官至馬軍副都指揮使。
狄青是士兵出身,當時臉上仍然留着從軍時的刺字。
趙祯召見他時,命他敷藥把臉上的刺字去掉,留着不雅觀。
狄青奏答道:“陛下以功提拔臣,不是為臣的門第;臣所以有今天,是因為臉上有這個印記,留着它可以勸勉軍中士卒,所以不敢奉诏。
” 趙祯由此更加器重和信任這名愛将。
宋、夏議和後,立即将狄青升為馬軍都指揮使、彰化軍節度使,後又授以樞密副使。
俗小說中說狄青貌賽潘安,緻有單單國公主臨陣招親之事。
其實,那都是小說家們杜撰出來的,當時并無單單國,更沒有什麼單單國公主。
北宋的邊患不僅來自北方剽悍的遊牧民族,還有南邊少數民族首領也想據地自立,拒絕向宋廷稱臣,自立為王。
慶曆八年(1048年),趙祯改年号為皇祐。
皇祐四年(1052年),廣源州部族首領侬智高入侵,先後攻陷宋數州之地,他自稱仁惠皇帝,國号大内,改元啟曆。
侬智高圍困廣州達兩月之久。
趙祯诏令陳曙、楊畋率兵征讨,無功而返。
再命餘靖為廣西安撫使,孫沔為廣南安撫使,先後前往征讨,仍是屢戰屢敗,感到非常失望。
狄青在趙祯最需要他的時候,主動站出來請戰,他說自己是行伍出身,不去打仗,便無以報效國家。
請求帶兵出征嶺南,征讨侬智高,并保證平定叛亂,把侬智高捉拿進京。
趙祯見狄青主動請戰,似乎看到了勝利的希望,高興地說:“如果你願帶兵南征,朕無憂矣!”當即命狄青為宣撫使,統一指揮嶺南的軍隊,征讨侬智高。
宋朝重文輕武,帶兵打仗都是用文臣。
這是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傳下來的祖制。
目的是防止帶兵的将帥造反。
這次任命狄青為帥,免不了就有一些議論。
谏官韓降上疏,說狄青是一員武将,不宜有專事征伐的大權。
趙祯準備命内都知任守忠為副使。
知谏院李兌又上言,說宦官不應掌兵權。
搞得趙祯猶豫不決,召見宰相龐籍,問他的意見如何。
龐籍回答說,狄青此去,一定能夠平定叛亂,并請趙祯不要猶豫,行軍打仗,正是要号令統一。
率軍打仗,主帥沒有決定權,這個仗是很難打的。
如果要用狄青,就要給他兵權,如果不想給他兵權,那就不要派他去。
龐籍的話,堅定了趙祯重用狄青的信心,下诏嶺南各路軍隊都要受狄青統一節制,軍事上的事,由狄青說了算,違令即是抗旨不遵。
狄青領旨,即領軍馳往嶺南而去。
2、殺人立威 狄青奉旨,日夜兼程趕往前線,并派飛騎傳達命令,前方各路将士,靜候命令,不得私自出兵,違令者軍法從事。
陳曙立功心切,不遵号令,乘狄青未到之時,竟出兵攻擊,被侬智高大敗于昆侖關。
十二月,狄青趕到賓州,會合餘靖、孫沔各路兵馬,詢問軍事狀況。
孫沔、餘靖把前線的情況向狄青作了彙報。
後世小說把他塑造成一個戰神的形象,說他從王禅老祖那裡得到兵法和仙術,是受命于天,專門來解決宋邊患的“武曲星”,他與當世的“文曲星”包拯一起被人們視為救宋朝于危難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世代為農,寶元年間,元昊叛宋,他應召入伍,投入到抗擊西夏的戰鬥中。
當時宋軍屢打敗仗,士兵中普遍産生了畏懼西夏軍隊的情緒,士氣低落。
而狄青每次作戰,都是身先士卒,披頭散發,戴着銅面具,手持利刃殺向敵陣,所向披靡,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在對西夏的四年戰争中,曆經二十五戰,身中八處傷。
因作戰勇敢,經略判官尹洙認為狄青是個人才,把他推薦給當時主持西北戰事的韓琦和範仲淹。
韓琦、範仲淹非常賞識狄青,認為他是個将才,隻是在理論上有所欠缺。
範仲淹送給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對他說,作将帥的人,要是不能曉暢古今,縱有謀勇,隻能算是匹夫之勇,不足稱道。
他勸狄青多讀一些書。
從此以後,狄青發奮讀書,研習秦、漢以來的将帥兵法,自身修養得到了很大提高,漸積戰功,官至馬軍副都指揮使。
狄青是士兵出身,當時臉上仍然留着從軍時的刺字。
趙祯召見他時,命他敷藥把臉上的刺字去掉,留着不雅觀。
狄青奏答道:“陛下以功提拔臣,不是為臣的門第;臣所以有今天,是因為臉上有這個印記,留着它可以勸勉軍中士卒,所以不敢奉诏。
” 趙祯由此更加器重和信任這名愛将。
宋、夏議和後,立即将狄青升為馬軍都指揮使、彰化軍節度使,後又授以樞密副使。
俗小說中說狄青貌賽潘安,緻有單單國公主臨陣招親之事。
其實,那都是小說家們杜撰出來的,當時并無單單國,更沒有什麼單單國公主。
北宋的邊患不僅來自北方剽悍的遊牧民族,還有南邊少數民族首領也想據地自立,拒絕向宋廷稱臣,自立為王。
慶曆八年(1048年),趙祯改年号為皇祐。
皇祐四年(1052年),廣源州部族首領侬智高入侵,先後攻陷宋數州之地,他自稱仁惠皇帝,國号大内,改元啟曆。
侬智高圍困廣州達兩月之久。
趙祯诏令陳曙、楊畋率兵征讨,無功而返。
再命餘靖為廣西安撫使,孫沔為廣南安撫使,先後前往征讨,仍是屢戰屢敗,感到非常失望。
狄青在趙祯最需要他的時候,主動站出來請戰,他說自己是行伍出身,不去打仗,便無以報效國家。
請求帶兵出征嶺南,征讨侬智高,并保證平定叛亂,把侬智高捉拿進京。
趙祯見狄青主動請戰,似乎看到了勝利的希望,高興地說:“如果你願帶兵南征,朕無憂矣!”當即命狄青為宣撫使,統一指揮嶺南的軍隊,征讨侬智高。
宋朝重文輕武,帶兵打仗都是用文臣。
這是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傳下來的祖制。
目的是防止帶兵的将帥造反。
這次任命狄青為帥,免不了就有一些議論。
谏官韓降上疏,說狄青是一員武将,不宜有專事征伐的大權。
趙祯準備命内都知任守忠為副使。
知谏院李兌又上言,說宦官不應掌兵權。
搞得趙祯猶豫不決,召見宰相龐籍,問他的意見如何。
龐籍回答說,狄青此去,一定能夠平定叛亂,并請趙祯不要猶豫,行軍打仗,正是要号令統一。
率軍打仗,主帥沒有決定權,這個仗是很難打的。
如果要用狄青,就要給他兵權,如果不想給他兵權,那就不要派他去。
龐籍的話,堅定了趙祯重用狄青的信心,下诏嶺南各路軍隊都要受狄青統一節制,軍事上的事,由狄青說了算,違令即是抗旨不遵。
狄青領旨,即領軍馳往嶺南而去。
2、殺人立威 狄青奉旨,日夜兼程趕往前線,并派飛騎傳達命令,前方各路将士,靜候命令,不得私自出兵,違令者軍法從事。
陳曙立功心切,不遵号令,乘狄青未到之時,竟出兵攻擊,被侬智高大敗于昆侖關。
十二月,狄青趕到賓州,會合餘靖、孫沔各路兵馬,詢問軍事狀況。
孫沔、餘靖把前線的情況向狄青作了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