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六 敲竹杠
關燈
小
中
大
七月,派遣使臣到宋報喪,宋廷派遣龍圖閣待制孔道輔前往契丹慶賀、吊喪。
宋、遼兩國之間的關系仍然很好。
宋真宗皇帝去世,趙祯即位之時,契丹主也派使臣到汴梁祝賀、吊祭。
兩國真正體現了一種兄弟之邦的友誼。
數十年來,宋、遼之間沒有發生戰禍。
但是,在此期間曾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盡管最終沒有導緻兩國開戰,但兩國間的角力,倒是很有趣味,不得不提。
宗真逐漸長大了,人大了,心理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對父皇臨終時的遺囑似乎也淡忘了。
慶曆初年,他見國内無事,人口日增,國内的經濟狀況也不怎麼好,而宋又在西邊同西夏的元昊打得不可開交,他突然萌發了一種敲詐一下宋想法,奪取宋廷瓦橋關以南十縣的土地。
契丹主宗真的動議,在群臣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以南院樞密使蕭惠為首,他認為,大宋同西夏征戰多年,已經是兵疲民敝,正是進攻宋的好機會。
另一種以北院樞密使蕭李穆為首,他堅決反對南侵。
他認為,契丹與宋訂立盟約,兩國多年互不開兵,現在突然興兵伐宋,這是違背盟約。
再說,即使開戰,勝負也難料。
宗真不顧蕭李穆等人的反對,決定采取行動,在宋那裡撈一把。
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他派遣南院宣慰使蕭特末、翰林學士劉六符出使宋,要求宋歸還關南的土地,并質問宋興兵伐夏及在沿邊以疏浚河道為名,征調大批民工,實際上是增加戍兵的理由。
契丹使臣來到汴梁後,宰相呂夷簡奏請趙祯,命富弼為接待使,與中使官到郊外迎接契丹使臣。
蕭特末等人推說身體有病,不肯下車行拜見之禮。
富弼見契丹使臣如此傲慢,非常憤怒,他說他也曾出使北方,當時也是卧病車中,聽到契丹國主的命令,立即抱病下車行拜見之禮。
想不到契丹使臣竟然如此狂妄,我朝天子派中使到這裡來迎接你們,你們竟然托病不見,到底是沒有見過世面,才作出有辱君命的事情。
蕭特末自知失禮,連忙下車行拜見之禮。
富弼便将他們迎到驿館,雙方進行了一次非正式的談話。
蕭特末見富弼襟懷坦白,便對富弼說明了來意。
并對富弼說,契丹主的要求,宋可從便從,不可從,可另外想辦法,或增賠款,或許婚姻;隻要搪塞得住,兩國便可相安無事。
富弼把這次談話的内容奏明了趙祯。
趙祯聞奏,立即傳召宰相呂夷簡,商量如何回答契丹使臣提出的要求。
呂夷簡認為,西夏戰禍未平,契丹乘機求地,明顯是敲竹杠。
割地肯定不行,但我們正在與西夏打仗,如果再與契丹開兵,很難同時應付兩個戰場。
來使蕭特末透露,割地不成,可以和親或給一筆錢也可,不如就從這兩件事中選擇一項來滿足契丹人的要求。
趙祯也有這個意思,但他還沒想好,派誰出使契丹。
呂夷簡建議派富弼去,他說,富弼去年曾出使契丹,再次前往,可就是熟手,派他去,料想不至于有辱君命。
趙祯也覺得富弼去比較合适,便命富弼出使契丹,商談解決契丹人提出的要求。
趙祯的诏令下達之後,文武百官都為富弼擔憂,認為富弼此去,一定是兇多吉少。
集賢院校理歐陽修引用唐顔真卿出使李希烈故事,奏請趙祯不要派富弼出這趟差。
唐顔真卿出使李希烈故事,指的是唐朝德宗年間,李希烈舉兵叛亂,顔真卿以社稷為重,不顧個人安危,親赴敵營,曉以大義,勸說李希烈投降,李希烈不但不聽,反而還缢殺了顔真卿。
歐陽修的奏章被呂夷簡扣壓了,并沒有送到趙祯的禦案上。
一時間,群臣議論紛紛,都說呂夷簡與富弼有嫌隙,舉存富弼出使契丹,純屬陷害。
誰知富弼奉诏後,沒有半點猶豫,欣然答應前往。
他知道此去定是兇多吉少,陛辭時對趙祯說,自古以來,主憂臣辱,臣此次出使契丹,并沒有打算活着回來,此去談判,除了增加錢帛外,絕不答應契丹人的其他要求。
趙祯聞言,也不禁動容,面授富弼為樞密直學士。
趙祯此時除了升富弼的官職外,似乎沒有其他辦法來撫慰眼前這位忠臣。
富弼卻說,國家有急事,臣子理當不辭勞苦,如果先受爵祿,倒好像是奔官爵去的。
趙祯見富弼固辭拒受,也就沒有再堅持,說了一些勉勵的話。
富弼便陛辭而去。
4、鬥智 富弼出使契丹,還在路途行走的時候,契丹主又導演了一場好戲。
他在兩國邊境的幽州、薊州屯兵數十萬,聲言要發兵南下。
契丹人并不是真的要出兵攻打宋,而是虛張聲勢,增加他們的談判籌碼,意思是說,宋廷如果不能滿足他們提出的要求,他們随時都可以出兵南下。
契丹屯兵邊境的情報很快傳到了汴梁
宋、遼兩國之間的關系仍然很好。
宋真宗皇帝去世,趙祯即位之時,契丹主也派使臣到汴梁祝賀、吊祭。
兩國真正體現了一種兄弟之邦的友誼。
數十年來,宋、遼之間沒有發生戰禍。
但是,在此期間曾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盡管最終沒有導緻兩國開戰,但兩國間的角力,倒是很有趣味,不得不提。
宗真逐漸長大了,人大了,心理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對父皇臨終時的遺囑似乎也淡忘了。
慶曆初年,他見國内無事,人口日增,國内的經濟狀況也不怎麼好,而宋又在西邊同西夏的元昊打得不可開交,他突然萌發了一種敲詐一下宋想法,奪取宋廷瓦橋關以南十縣的土地。
契丹主宗真的動議,在群臣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以南院樞密使蕭惠為首,他認為,大宋同西夏征戰多年,已經是兵疲民敝,正是進攻宋的好機會。
另一種以北院樞密使蕭李穆為首,他堅決反對南侵。
他認為,契丹與宋訂立盟約,兩國多年互不開兵,現在突然興兵伐宋,這是違背盟約。
再說,即使開戰,勝負也難料。
宗真不顧蕭李穆等人的反對,決定采取行動,在宋那裡撈一把。
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他派遣南院宣慰使蕭特末、翰林學士劉六符出使宋,要求宋歸還關南的土地,并質問宋興兵伐夏及在沿邊以疏浚河道為名,征調大批民工,實際上是增加戍兵的理由。
契丹使臣來到汴梁後,宰相呂夷簡奏請趙祯,命富弼為接待使,與中使官到郊外迎接契丹使臣。
蕭特末等人推說身體有病,不肯下車行拜見之禮。
富弼見契丹使臣如此傲慢,非常憤怒,他說他也曾出使北方,當時也是卧病車中,聽到契丹國主的命令,立即抱病下車行拜見之禮。
想不到契丹使臣竟然如此狂妄,我朝天子派中使到這裡來迎接你們,你們竟然托病不見,到底是沒有見過世面,才作出有辱君命的事情。
蕭特末自知失禮,連忙下車行拜見之禮。
富弼便将他們迎到驿館,雙方進行了一次非正式的談話。
蕭特末見富弼襟懷坦白,便對富弼說明了來意。
并對富弼說,契丹主的要求,宋可從便從,不可從,可另外想辦法,或增賠款,或許婚姻;隻要搪塞得住,兩國便可相安無事。
富弼把這次談話的内容奏明了趙祯。
趙祯聞奏,立即傳召宰相呂夷簡,商量如何回答契丹使臣提出的要求。
呂夷簡認為,西夏戰禍未平,契丹乘機求地,明顯是敲竹杠。
割地肯定不行,但我們正在與西夏打仗,如果再與契丹開兵,很難同時應付兩個戰場。
來使蕭特末透露,割地不成,可以和親或給一筆錢也可,不如就從這兩件事中選擇一項來滿足契丹人的要求。
趙祯也有這個意思,但他還沒想好,派誰出使契丹。
呂夷簡建議派富弼去,他說,富弼去年曾出使契丹,再次前往,可就是熟手,派他去,料想不至于有辱君命。
趙祯也覺得富弼去比較合适,便命富弼出使契丹,商談解決契丹人提出的要求。
趙祯的诏令下達之後,文武百官都為富弼擔憂,認為富弼此去,一定是兇多吉少。
集賢院校理歐陽修引用唐顔真卿出使李希烈故事,奏請趙祯不要派富弼出這趟差。
唐顔真卿出使李希烈故事,指的是唐朝德宗年間,李希烈舉兵叛亂,顔真卿以社稷為重,不顧個人安危,親赴敵營,曉以大義,勸說李希烈投降,李希烈不但不聽,反而還缢殺了顔真卿。
歐陽修的奏章被呂夷簡扣壓了,并沒有送到趙祯的禦案上。
一時間,群臣議論紛紛,都說呂夷簡與富弼有嫌隙,舉存富弼出使契丹,純屬陷害。
誰知富弼奉诏後,沒有半點猶豫,欣然答應前往。
他知道此去定是兇多吉少,陛辭時對趙祯說,自古以來,主憂臣辱,臣此次出使契丹,并沒有打算活着回來,此去談判,除了增加錢帛外,絕不答應契丹人的其他要求。
趙祯聞言,也不禁動容,面授富弼為樞密直學士。
趙祯此時除了升富弼的官職外,似乎沒有其他辦法來撫慰眼前這位忠臣。
富弼卻說,國家有急事,臣子理當不辭勞苦,如果先受爵祿,倒好像是奔官爵去的。
趙祯見富弼固辭拒受,也就沒有再堅持,說了一些勉勵的話。
富弼便陛辭而去。
4、鬥智 富弼出使契丹,還在路途行走的時候,契丹主又導演了一場好戲。
他在兩國邊境的幽州、薊州屯兵數十萬,聲言要發兵南下。
契丹人并不是真的要出兵攻打宋,而是虛張聲勢,增加他們的談判籌碼,意思是說,宋廷如果不能滿足他們提出的要求,他們随時都可以出兵南下。
契丹屯兵邊境的情報很快傳到了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