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六 敲竹杠

關燈
1、蕭太後耐不住寂寞 西北的戰火在燃燒,北邊的盜賊又來打劫了,這個強盜就是契丹人。

     宋朝和契丹自澶州議和以後,兩國各守疆界,互不相侵犯,北方的牧民放心地漫山遍野地放牧,南方的農民安心地出來種地。

    兩國的邊境還設立了貿易市場,北方的牧民将他們的畜産品拿到市場裡,交換南方百姓的農副産品,互通有無,各取所需,老百姓們過上了較為安定的日子。

     這就是宋真宗趙恒當年拿錢買和平、簽訂澶淵之盟所想得到的結果。

     澶淵盟約簽訂之後,宋朝把對契丹的賠款列入了财政預算,每年如約按期撥款,或派使臣送過去,或契丹派人來取款,相互之間是一團和氣。

    兩國的皇室有什麼紅白喜事,彼此還要派遣使臣前往,或慶賀、或吊喪,像走親戚一樣。

    宋與契丹兩國,真正成了兄弟之邦。

     澶淵之盟是景德二年(1005年)一月簽訂的。

    此後不久,蕭太後燕燕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十二月去世。

    (簽訂日期為公元1005年一月,因此與景德元年不同。

    ) 蕭太後雖是女流之輩,卻也是巾帼不讓須眉,她的智慧和謀略絲毫不輸于男人。

    遺憾的是,這樣一位在政壇上呼風喚雨的人物,在感情上卻相當不幸,老公過早地去世,使她寡居宮中,白天忙于國事倒不覺得怎麼樣,晚上守着一盞孤燈,看着鏡子裡自己的姣容,未免是顧影自憐,備感孤獨。

     正當蕭太後形單影隻之時,有一個人進入了她的視線,他就是東京留守韓匡的兒子韓德讓。

    韓德讓貌似潘安,才同宋玉,算得上一個人才,這一天站列于朝班,一下子就引起了蕭太後的注意。

    為了獵取韓德讓,蕭太後也算是下了血本,授韓德讓政事令,禁軍總頭領之職。

     韓德讓本是契丹大将韓延徽的後裔,雖然是将門之後,但突然沐此厚恩,實在是有些受寵若驚,對蕭太後感激涕零。

     蕭太後做好這些前期工作後,直接召韓德讓進宮。

    韓德讓進宮之後,蕭太後什麼也沒有說,賜給他一碟禁脔,脔就是小肉片,禁脔就是宮中特制的小肉片。

     韓德讓也是一個情場老手,立即體會到蕭太後的用意,同時也明白了自己突然青雲直上的原因。

    高官厚祿,再奉上一個投懷送抱的美人,這樣的好事,是任何男人都難以拒絕的。

    當夜便留在宮中,對蕭太後是極力奉承。

    蕭太後是久旱逢甘露,樂得心花怒放,兩人大有“相親恨晚”的感覺。

    不久,蕭太後又賜韓德讓姓名為耶律隆運,拜大宰相,加封晉王。

     契丹主耶律隆緒還是一個孩子,管不了蕭太後這些風流韻事,後來逐漸長大了,卻已經是司空見慣,沒有什麼奇怪的了。

    所以,蕭太後和韓相,不啻伉俪一般。

    等到蕭太後病逝以後,韓德讓也無疾而終,與蕭太後同赴了黃泉路,一對同命鴛鴦,到陰司地府做合法夫妻去了。

     契丹主似乎對韓德讓心存感激,因為他給母後帶來了快樂,韓德讓死了以後,他竟将韓德讓安葬在蕭太後的墳墓旁。

     2、較量 蕭太後是澶淵和約的當事人,活着的時候,也信守盟約,與宋友好往來。

     蕭太後死了以後,事情似乎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乾興元年(1022年),趙宋真宗皇帝去世,趙祯即位的時候,契丹主耶律隆緒派使臣到汴梁祝賀、吊祭。

    宋、遼兩國仍然是兄弟之邦。

     宋的喪期剛過,契丹主竟在兩國邊境舉行大閱兵,聲言要到幽州狩獵,其實,這是對宋采取的一種試探行動。

    他想看看,趙宋這個沒有長大的皇帝怎樣處理這件事情。

     趙宋當時是劉太後垂簾聽政,軍國大事經劉太後裁奪之後,再由皇帝趙祯簽字畫押發布執行。

    宋廷見契丹屯兵邊境,擔心他們乘機入侵。

    有人建議調動軍隊去邊境加強守備。

    時任宰相的張知白是個明白人,他似乎看出了契丹人的用心,他認為,宋與契丹訂立了盟約,兩國互不開兵。

    契丹人的這次行動,可能是試探行為,如果宋向邊境派兵,宋就有挑釁的嫌疑。

    這樣,契丹人就有了借口。

    為了防止萬一,張知白出了一個主意,就以那裡的河道阻塞,朝廷以疏通河道為名,征調民工到那裡去。

    實際上,這些征調的民工都是士兵。

    太後與趙祯采納了這個建議,那些脫掉戎裝的士兵,裝扮成疏通河道的民工上了前線。

     契丹人似乎也聞到了什麼味道,大張旗鼓地搞了一次閱兵儀式後,草草地收兵了。

    這是澶淵和約簽訂之後宋、遼之間的一次不見硝煙的較量。

     3、陷害 天聖九年(1031年)六月,耶律隆緒死了。

     耶律隆緒臨死之時,遺诏太子宗真繼位,他囑咐宗真說,一定要信守同宋的盟約,不得毀約。

    宗真含淚受命。

     宗真即位後,改元景福,尊耶律隆緒為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