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二 人生何處不相逢
關燈
小
中
大
太後做壽,又想在大安殿接受群臣拜賀,王曾再次谏止。
劉太後雖然勉強采納了王曾建議,再次将拜賀地點移到偏殿,但心裡認為王曾不給她面子,隐存不滿之意。
劉太後左右的親戚想進宮谒見太後,王曾也是多方限制,弄得太後很不高興,但又不好無故發作,隻得再三隐忍。
天聖七年(1029年)六月間,雷雨交加,玉清昭應宮被雷火燒成一片瓦礫。
劉太後得報後,傳旨把守宮的官吏統統抓起來送進了大獄。
她流着淚對輔臣們說:“先帝尊天奉道,花了那麼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造成這一座宮殿,一夜之間,便被燒毀得隻剩長生、崇壽兩個小殿,如何對得住先帝的遺旨呢?”言下之意,欲重修玉清昭應宮。
樞密副使範雍對玉清昭應宮被雷擊而毀不但毫不惋惜,反而說再放一把火,把剩下的兩個小殿也一起燒掉。
他說先朝造玉清昭應宮,耗盡了天下的财力,一夜之間,便被雷火化為灰燼,可見這是天意。
如果因為還有兩個小殿存在,又去進行維修,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對百姓将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王曾、呂夷簡也都支持範雍的奏議。
中丞王曙也奏:“玉清昭應宮的建築,本來就不合經義,所以天來緻警告。
請太後把這地方廢除了,并且罷撤這種祀事,以順天變。
” 右司谏範諷又奏說,玉清昭應宮被雷火所擊,這是天災,守宮的官吏沒有責任,他們是無罪的,不應該将他們下獄查辦。
他建議對這些人寬大處理。
劉太後與趙祯聽了,頓時感悟,下旨減輕守宮官吏的刑罰,罷除諸宮觀使,二殿改為萬壽觀,不再投巨資維修。
按理說,玉清昭應宮的案子是結了。
可是,劉太後竟遷怒于宰相王曾,說他對這件事處理不力,罷免了他的相職,令他出知青州。
此前,宋朝宰輔稍有微嫌,免職外調,多改任節度使,而王曾以首相罷知州事,這是很少見的。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太後對王曾抱有極大的成見。
4、還政的呼聲漸起 天聖七年(1029年)冬至節,趙祯率百官到會慶殿給劉太後拜壽。
當時,朝中大臣雖然都知道皇上像臣子一樣給太後拜壽于理不合,但沒有人敢提出異議。
秘閣校理範仲淹卻大膽上書給垂簾聽政的劉太後,說皇帝以九五之尊,不應該率群臣向太後行跪拜之禮祝壽,應由宰相代為拜壽即可。
因事情已經過去,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稍後不久,劉太後又與趙祯同禦大安殿受群臣朝拜。
範仲淹再次上疏谏诤,說天子奉親于内宮,可以适用家人的禮節;但與百官同在一起,北面朝拜太後,有違祖制,有損主威。
但事情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天聖八年(1030年)二月,範仲淹又上疏,請求劉太後歸政于皇上。
他在奏疏中說: 陛下擁扶聖躬,聖斷大政,日月持久。
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賢聖,握乾綱而歸坤紐,非黃裳之吉象也。
豈若保慶壽于長樂,卷收大權,還上真主,以享天下之養! 劉太後看了範仲淹的奏疏後,沒有作任何答複。
範仲淹做秘閣校理,是晏殊舉薦的,晏殊得知範仲淹向太後上疏,請太後還政于皇上,大驚失色,連忙叫人找來範仲淹,責怪地說:“你怎麼這等狂率?如果太後加罪,豈不累及舉薦的人嗎?” 範仲淹正色答道:“我範仲淹承蒙你舉薦,總擔心自己不稱職,有辱你的名聲,不想我忠直敢谏,竟然還得罪了你。
” 晏殊聽後,大感慚愧。
範仲淹見太後越禮,朝中沒有人敢于直言,自己說了幾句真話,不但得罪了太後,還得罪了舉薦自己的人,覺得在朝中任職實在是憋氣,便打報告請求外任。
劉太後似乎沒有留他的意思,批準了他的請求,出判河中府。
範仲淹雖然去了河中府,但有一個人記住了他的名字,這個人就是趙祯。
翰林學士宋绶似乎沒有受範仲淹上疏遭貶的影響,繼續向太後上疏,請求歸政于皇上,奏請除軍國大事及宰相級别的大臣的人事變動由皇上禀請太後裁奪外,其餘諸事都由皇上殿前聽政,廷議決定。
劉太後似乎對這個議案很反感,并沒有作出什麼解釋,直接下诏,将宋绶貶出京城,出知應天府。
5、皇帝不知有生母 天聖十年(1031年)殘歲,改元明道,次年為明道元年(1032年)。
二月,趙祯的生母李順容病重,劉太後心裡很明白,自己搶占了李順容的兒子,李順容受了委屈,下诏把她進位為宸妃。
趙祯雖然已經長大了,由于李宸妃默默地處在先
劉太後雖然勉強采納了王曾建議,再次将拜賀地點移到偏殿,但心裡認為王曾不給她面子,隐存不滿之意。
劉太後左右的親戚想進宮谒見太後,王曾也是多方限制,弄得太後很不高興,但又不好無故發作,隻得再三隐忍。
天聖七年(1029年)六月間,雷雨交加,玉清昭應宮被雷火燒成一片瓦礫。
劉太後得報後,傳旨把守宮的官吏統統抓起來送進了大獄。
她流着淚對輔臣們說:“先帝尊天奉道,花了那麼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造成這一座宮殿,一夜之間,便被燒毀得隻剩長生、崇壽兩個小殿,如何對得住先帝的遺旨呢?”言下之意,欲重修玉清昭應宮。
樞密副使範雍對玉清昭應宮被雷擊而毀不但毫不惋惜,反而說再放一把火,把剩下的兩個小殿也一起燒掉。
他說先朝造玉清昭應宮,耗盡了天下的财力,一夜之間,便被雷火化為灰燼,可見這是天意。
如果因為還有兩個小殿存在,又去進行維修,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對百姓将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王曾、呂夷簡也都支持範雍的奏議。
中丞王曙也奏:“玉清昭應宮的建築,本來就不合經義,所以天來緻警告。
請太後把這地方廢除了,并且罷撤這種祀事,以順天變。
” 右司谏範諷又奏說,玉清昭應宮被雷火所擊,這是天災,守宮的官吏沒有責任,他們是無罪的,不應該将他們下獄查辦。
他建議對這些人寬大處理。
劉太後與趙祯聽了,頓時感悟,下旨減輕守宮官吏的刑罰,罷除諸宮觀使,二殿改為萬壽觀,不再投巨資維修。
按理說,玉清昭應宮的案子是結了。
可是,劉太後竟遷怒于宰相王曾,說他對這件事處理不力,罷免了他的相職,令他出知青州。
此前,宋朝宰輔稍有微嫌,免職外調,多改任節度使,而王曾以首相罷知州事,這是很少見的。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太後對王曾抱有極大的成見。
4、還政的呼聲漸起 天聖七年(1029年)冬至節,趙祯率百官到會慶殿給劉太後拜壽。
當時,朝中大臣雖然都知道皇上像臣子一樣給太後拜壽于理不合,但沒有人敢提出異議。
秘閣校理範仲淹卻大膽上書給垂簾聽政的劉太後,說皇帝以九五之尊,不應該率群臣向太後行跪拜之禮祝壽,應由宰相代為拜壽即可。
因事情已經過去,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稍後不久,劉太後又與趙祯同禦大安殿受群臣朝拜。
範仲淹再次上疏谏诤,說天子奉親于内宮,可以适用家人的禮節;但與百官同在一起,北面朝拜太後,有違祖制,有損主威。
但事情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天聖八年(1030年)二月,範仲淹又上疏,請求劉太後歸政于皇上。
他在奏疏中說: 陛下擁扶聖躬,聖斷大政,日月持久。
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賢聖,握乾綱而歸坤紐,非黃裳之吉象也。
豈若保慶壽于長樂,卷收大權,還上真主,以享天下之養! 劉太後看了範仲淹的奏疏後,沒有作任何答複。
範仲淹做秘閣校理,是晏殊舉薦的,晏殊得知範仲淹向太後上疏,請太後還政于皇上,大驚失色,連忙叫人找來範仲淹,責怪地說:“你怎麼這等狂率?如果太後加罪,豈不累及舉薦的人嗎?” 範仲淹正色答道:“我範仲淹承蒙你舉薦,總擔心自己不稱職,有辱你的名聲,不想我忠直敢谏,竟然還得罪了你。
” 晏殊聽後,大感慚愧。
範仲淹見太後越禮,朝中沒有人敢于直言,自己說了幾句真話,不但得罪了太後,還得罪了舉薦自己的人,覺得在朝中任職實在是憋氣,便打報告請求外任。
劉太後似乎沒有留他的意思,批準了他的請求,出判河中府。
範仲淹雖然去了河中府,但有一個人記住了他的名字,這個人就是趙祯。
翰林學士宋绶似乎沒有受範仲淹上疏遭貶的影響,繼續向太後上疏,請求歸政于皇上,奏請除軍國大事及宰相級别的大臣的人事變動由皇上禀請太後裁奪外,其餘諸事都由皇上殿前聽政,廷議決定。
劉太後似乎對這個議案很反感,并沒有作出什麼解釋,直接下诏,将宋绶貶出京城,出知應天府。
5、皇帝不知有生母 天聖十年(1031年)殘歲,改元明道,次年為明道元年(1032年)。
二月,趙祯的生母李順容病重,劉太後心裡很明白,自己搶占了李順容的兒子,李順容受了委屈,下诏把她進位為宸妃。
趙祯雖然已經長大了,由于李宸妃默默地處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