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二 人生何處不相逢

關燈
1、人生何處不相逢? 丁謂罷相逐出京師之後,滿以為西京洛陽是他人生的歸宿,誰知禍不單行,又有一件禍事爆發了,而且牽扯到他的身上,他的黴運還要繼續走下去。

     有個女道士叫劉德妙,經常出入丁謂的家,丁謂找她來,就是叫劉德妙托詞太上老君,僞言因果報應、人間禍福,借以蠱惑人心。

    丁謂的三兒子丁玘是個好色之徒,見劉德妙頗有姿色,便與她眉來眼去,時間長了,兩人便勾搭成奸,丁謂并沒有發覺這件事。

    丁謂在家裡供奉一座老君法像,每天夜晚,劉德妙在後花園設醮壇祭拜神靈。

    夜深人靜的時候,丁玘便前往後花園,在醮壇旁同劉德妙做那苟且之事,兩人成了一對露水夫妻。

     雷允恭也經常到丁謂家裡祈禱,認識了劉德妙。

    趙恒駕崩之後,他将劉德妙帶進宮中谒見太後,裝神弄鬼,向劉太後說一些宮中過去之事,而且每說必中。

    其實,這都是雷允恭從中搗鬼,所說之事都是雷允恭事先告訴她的。

     劉太後不知雷允恭夥同劉德妙在捉弄她,見劉德妙每說必中,認為劉德妙是神仙,對她非常信任。

    劉德妙帶一龜一蛇進宮,謊說是在謂家山一個深洞裡發現的,是真武座前的龜蛇二将。

    丁謂又作龜蛇頌,說是混元皇帝賜給劉德妙的。

     劉太後雖然不是一個很相信怪誕的人,但劉德妙、丁謂、雷允恭幾個人說得有鼻子有眼的,不由得将信将疑起來。

     丁謂的案子爆發後,劉太後便對劉德妙起了疑心,命人拘捕劉德妙,并對她嚴加刑訊。

    劉德妙受刑不過,招供說所有的一切,都是丁謂和雷允恭兩人叫她這樣做的,并還供出了與丁玘的奸情。

     丁謂受到這件事的牽連,罪上加罪,再貶為崖州司戶參軍。

    他的兒子丁玘因奸情案,也一并除名,貶為庶民。

     學士宋绶,奉旨草诏,前面幾句話說: 無将之戒,舊典甚明,不道之辜,常刑罔赦。

     朝野之人得知丁謂倒了,無不拍手稱快,說這是天理昭昭,因果相報,丁謂終于遭到了報應。

     最有諷刺意味的是,丁謂到崖州要經過寇準的貶所雷州,丁謂覺得同是天涯淪落人,想去見見寇準,豈知寇準的家丁們聽說丁謂要從這裡路過,早就摩拳擦掌要去整死他。

    寇準知道了這件事,派人拿隻蒸羊堵在雷州邊境送給丁謂了事,然後把家門一關,給家丁們放假,讓他們盡情賭錢,直到丁謂走遠才放家丁們出來。

     當時的人為了這件事作了兩句詩: 若見雷州寇司戶,人生何處不相逢? 這兩句詩廣為流傳,成為世人對人生觀的一種警示。

     第二年,寇準改為衡州司馬,還未赴任便得了重病,他派人到洛陽取來通天玉帶,沐浴更衣後,束帶整冠,向北面再拜,然後叫仆人擺卧具,躺下後便悄然而逝。

     寇準所帶的通天玉帶,是太宗皇帝所賜,上面嵌有夜明珠,黑夜裡可以看見光亮,堪稱至寶,寇準将這條玉帶作了他的殉葬品。

     寇準的靈柩運回西京洛陽,走到公安的時候,百姓們沿路祭奠,插竹焚紙。

    月餘之後,這些枯竹都發芽生筍,人們便在這個地方建了一座廟宇,稱為“竹林寇公祠”。

     丁謂在崖州三年,轉徙雷州,五年之後遷道州,後以秘書監緻仕,病死在光州。

     乾興元年(1022年)十月,安葬趙恒于永定陵,以天書殉葬,廟号真宗。

     2、魚頭參政 劉太後是一個權力欲很強的女人,也是一個很有魄力的女強人,垂簾聽政不久,便提拔參政張智同平章事,召知河陽軍張旻為樞密使。

     劉太後提拔張旻為樞密使,頗有徇私之嫌。

    因為當年太宗皇帝命令時為襄王的趙恒将她趕出襄王府的時候,趙恒将她秘密地安置在張旻家裡,一住就是十五年,趙恒登基之後,才将她接進宮。

    張旻有恩于劉太後。

     樞密副使晏殊似乎不理解太後的心意,居然鬥膽上言,說張旻沒有什麼功績,也沒有能力擔此重任,大大地拂了太後的本意。

    當然,劉太後不能就憑晏殊向她上了這一本而對他怎麼樣,但從此以後,她記住了這個名字。

     這一天,晏殊随太後到玉清昭應宮,家人送笏闆遲到了一步,晏殊一怒之下,舉起笏闆打了家人幾下,不小心折斷了笏闆。

     晏殊懲罰家人雖然有些粗野,但這畢竟是家事,與朝政無關,而劉太後竟然以這件事為借口,将晏殊貶出京城,出知宣州。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劉太後實在是有些小心眼。

     殘年已過,改元天聖。

     天聖元年(1023年)五月,議定皇後與皇帝執行相同的儀衛。

     一天,劉太後突然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