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一 皇帝沒有長大
關燈
小
中
大
1、垂簾聽政
趙祯即位時,年僅十三歲,還是一個孩子。
皇帝沒有長大,根本就沒有能力處理軍國大事。
劉太後便成了宋朝第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太後。
劉太後的垂簾聽政,是從争吵中開始的。
在起草遺诏時,宰相丁謂和參知政事王曾為了遺诏中的一個字,發生了激烈的争吵。
趙恒駕崩之後,劉太後召丁謂、王曾進宮商議先皇遺诏,并說奉大行皇帝之命,由皇後處分軍國重事,輔太子聽政。
命王曾入殿廬起草遺诏。
王曾起草诏書,于“皇後處分軍國事”一句,在“處分”二字前面加了個“權”字,這句話就變成了“皇後權處分軍國事”,意為“權且”由皇太後處理朝政。
丁謂為了讨好皇太後,看了诏書後說,“剛才太後懿旨,明明是說‘處分軍國事’,你怎麼随意增加一個字,改為‘權處分軍國事’呢?這個‘權’字必須删去。
” 王曾顯然是有備而來,正色說道:“我朝從來就沒有母後垂簾聽政的先例,如今皇帝年幼,太後臨朝,這已經是國運不佳了;加入個‘權’字,是為了昭示後人,況且,增減制書内容,是相臣分内之事,這也是祖制特許的。
你身為首輔,難道不知道這個嗎?” 丁謂見王曾拿祖制壓他,一時找不到适當的言詞來進行反駁。
王曾似乎是得理不讓人,繼續追問道:“難道你是想擾亂祖宗家法嗎?” 王曾說得理直氣壯,丁謂也就不敢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了。
诏書送進宮裡,劉太後雖然有些不滿足,但并沒有生氣,她覺得王曾是自己人,考慮問題很周到,沒有提出異議,便将诏書頒發中外,昭示天下。
诏書頒發之後,即在趙恒靈柩奉太子趙祯即皇帝位,就是仁宗皇帝。
趙祯即位後,葬先考大行皇帝趙恒于永定陵,尊廟号真宗。
尊劉皇後為皇太後,楊淑妃為皇太妃。
太後垂簾聽政,在宋朝是第一次,中書、樞密兩府在輔政形式上又發生了沖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決定将中書、樞密兩個部門的官員召集在一起,集體議定儀制。
會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王曾說要像東漢太後輔政那樣,皇帝坐在大殿的左面,請太後坐在右面垂簾聽政,五天召見一次大臣。
丁謂卻主張皇帝每月隻要初一、十五兩天接見群臣,意思一下就行了,要是有了重大事件,就由太後召集宰輔們解決,一般的事就由太監首領傳奏轉達就行了。
王曾不同意,他說這樣做是取禍之道。
因為皇帝和太後不在一起議事,平時太監上傳下達,很容易使宦官弄虛作假、操縱朝政,曆史上這樣的教訓實在是太多了。
丁謂卻不以為然,群臣也是議論紛紛,終因中書省、樞密院兩個部門的頭頭意見相持不下,沒有形成統一意見。
會議沒有結果,不歡而散。
散會之後,丁謂又搞起了小動作,他不等第二次複議,避開王曾,暗中與太監雷允恭商定,将按他的意見拟定的一個儀制秘密送進宮裡,交給劉太後。
雷允恭是趙恒身邊的太監首領,因為揭發周懷政而得寵。
他與劉皇後、丁謂的關系十分密切,是兩人之間的聯絡人。
劉太後沒有覺察到丁謂是因為自己要弄權,還以為他對自己很忠心。
收到雷允恭遞上來的儀制,看了後覺得很滿意,就依丁謂私拟的儀制,下了一道手谕,昭示群臣遵照執行。
她在手敕中說: 帝朔望見群臣,大事,則太後召對,輔臣決之;非大事,則令允恭傳奏禁中,劃可以下。
王曾知道又是丁謂從中搗鬼,無奈地說,兩宮不在一處,把權柄歸宿在一個宦官手裡,禍患無窮啊!于是他暗中戒備,防止丁謂一夥宦官、佞臣擾亂朝綱。
群臣見了太後的手谕,更是不敢反對。
丁謂見自己的陰謀得逞,當然是得意得很。
他早已和太監首領雷允恭串通一氣,這樣,今後不論什麼事,都得經過他們兩個人的手,上下其手,實在是太方便了。
别說是擅權謀私,就算
皇帝沒有長大,根本就沒有能力處理軍國大事。
劉太後便成了宋朝第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太後。
劉太後的垂簾聽政,是從争吵中開始的。
在起草遺诏時,宰相丁謂和參知政事王曾為了遺诏中的一個字,發生了激烈的争吵。
趙恒駕崩之後,劉太後召丁謂、王曾進宮商議先皇遺诏,并說奉大行皇帝之命,由皇後處分軍國重事,輔太子聽政。
命王曾入殿廬起草遺诏。
王曾起草诏書,于“皇後處分軍國事”一句,在“處分”二字前面加了個“權”字,這句話就變成了“皇後權處分軍國事”,意為“權且”由皇太後處理朝政。
丁謂為了讨好皇太後,看了诏書後說,“剛才太後懿旨,明明是說‘處分軍國事’,你怎麼随意增加一個字,改為‘權處分軍國事’呢?這個‘權’字必須删去。
” 王曾顯然是有備而來,正色說道:“我朝從來就沒有母後垂簾聽政的先例,如今皇帝年幼,太後臨朝,這已經是國運不佳了;加入個‘權’字,是為了昭示後人,況且,增減制書内容,是相臣分内之事,這也是祖制特許的。
你身為首輔,難道不知道這個嗎?” 丁謂見王曾拿祖制壓他,一時找不到适當的言詞來進行反駁。
王曾似乎是得理不讓人,繼續追問道:“難道你是想擾亂祖宗家法嗎?” 王曾說得理直氣壯,丁謂也就不敢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了。
诏書送進宮裡,劉太後雖然有些不滿足,但并沒有生氣,她覺得王曾是自己人,考慮問題很周到,沒有提出異議,便将诏書頒發中外,昭示天下。
诏書頒發之後,即在趙恒靈柩奉太子趙祯即皇帝位,就是仁宗皇帝。
趙祯即位後,葬先考大行皇帝趙恒于永定陵,尊廟号真宗。
尊劉皇後為皇太後,楊淑妃為皇太妃。
太後垂簾聽政,在宋朝是第一次,中書、樞密兩府在輔政形式上又發生了沖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決定将中書、樞密兩個部門的官員召集在一起,集體議定儀制。
會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王曾說要像東漢太後輔政那樣,皇帝坐在大殿的左面,請太後坐在右面垂簾聽政,五天召見一次大臣。
丁謂卻主張皇帝每月隻要初一、十五兩天接見群臣,意思一下就行了,要是有了重大事件,就由太後召集宰輔們解決,一般的事就由太監首領傳奏轉達就行了。
王曾不同意,他說這樣做是取禍之道。
因為皇帝和太後不在一起議事,平時太監上傳下達,很容易使宦官弄虛作假、操縱朝政,曆史上這樣的教訓實在是太多了。
丁謂卻不以為然,群臣也是議論紛紛,終因中書省、樞密院兩個部門的頭頭意見相持不下,沒有形成統一意見。
會議沒有結果,不歡而散。
散會之後,丁謂又搞起了小動作,他不等第二次複議,避開王曾,暗中與太監雷允恭商定,将按他的意見拟定的一個儀制秘密送進宮裡,交給劉太後。
雷允恭是趙恒身邊的太監首領,因為揭發周懷政而得寵。
他與劉皇後、丁謂的關系十分密切,是兩人之間的聯絡人。
劉太後沒有覺察到丁謂是因為自己要弄權,還以為他對自己很忠心。
收到雷允恭遞上來的儀制,看了後覺得很滿意,就依丁謂私拟的儀制,下了一道手谕,昭示群臣遵照執行。
她在手敕中說: 帝朔望見群臣,大事,則太後召對,輔臣決之;非大事,則令允恭傳奏禁中,劃可以下。
王曾知道又是丁謂從中搗鬼,無奈地說,兩宮不在一處,把權柄歸宿在一個宦官手裡,禍患無窮啊!于是他暗中戒備,防止丁謂一夥宦官、佞臣擾亂朝綱。
群臣見了太後的手谕,更是不敢反對。
丁謂見自己的陰謀得逞,當然是得意得很。
他早已和太監首領雷允恭串通一氣,這樣,今後不論什麼事,都得經過他們兩個人的手,上下其手,實在是太方便了。
别說是擅權謀私,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