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一 皇帝沒有長大
關燈
小
中
大
架空小皇帝和太後也是有可能的。
丁謂有些飄飄然起來,追求了多年的目标似乎已經到手。
雷允恭也是恃勢專恣,兩人的氣焰格外嚣張,幸虧有剛直不阿的王曾位居樞密使,時刻監督着宦官、佞臣的一舉一動,兩人還有所忌憚,才使朝廷沒有出現大的事件。
2、雷允恭事件 接着,加封皇族,封太宗第八子、泾王元俨為定王。
元俨性情嚴整,剛毅不可犯,内外崇憚豐采,稱他為八大王,即小說、戲文中知名度極高的“八千歲”。
俗小說中稱德昭為八大王,那隻是一種誤傳。
當時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說趙恒在病逝前最後一刻,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又伸出三個指頭,以示意叩榻問疾的各位大臣。
後來有人臆測,當時趙恒是想讓自己的弟弟元俨攝政并輔佐趙祯。
但劉皇後就此事派人向大臣們解釋,說官家所示,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無他意。
元俨聽說此事後,發現自己成為劉皇後當權的障礙,為了避免遭受劉皇後殘酷的政治迫害,他立即閉門謝客,不再參與朝中之事,直至劉皇後去世、趙祯親政為止。
然而,傳聞畢竟不是事實。
實際的情況是,趙恒病危時,唯一不放心的是自己年幼的兒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
他最後一次在寝殿召見大臣,宰相丁謂代表文武百官在趙恒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諾,皇太子聰明睿智,已經作好了繼承皇位的準備,臣等一定會盡心輔佐幼主。
更何況皇後居中裁決軍國大事,天下太平,四方順服,臣等如果有異議,便是危害江山社稷,是朝廷的罪人。
這實際上是向趙恒保證,将全力輔佐新皇帝,決不容許有廢立之心。
趙恒此時已經不能說話了,隻能點點頭,表示滿意。
事實上,趙恒晚年,劉皇後的權勢越來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謂等人的附和,因而,趙恒的擔心并非毫無道理。
趙恒臨終時留下遺诏,要“皇太後處分軍國事”,相當于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接着又命丁謂為司徒,兼侍中尚書左仆射;馮拯為司空,兼侍中樞密尚書右仆射;曹利用為尚書左仆射,兼侍中。
三人朋比為奸,繼續擾亂朝綱,其中丁謂最為猖狂。
趙恒臨終的時候,曾對劉皇後說,唯寇準、李迪兩人可托大事。
劉皇後當時隻是含糊答應。
垂簾聽政之後,劉太後由于對李迪當日谏阻趙恒不要立她為後之事懷恨在心,丁謂對寇準在趙恒面前說他是佞臣之事也是耿耿于懷,所以,她不但沒有遵從趙恒的遺命重用寇準、李迪兩人,反而與丁謂合謀,誣陷兩人是朋黨,貶寇準為雷州司戶參軍、李迪為衡州團練副使。
連曹玮也谪知萊州。
王曾實在有些看不過去了,對丁謂說,罪輕罰重,是不是再考慮一下。
丁謂手撚胡須,微笑着說:“居停主人,恐怕也不能幸免吧!” 原來,寇準在京的時候曾借住在王曾家裡,故此,丁謂就稱他為居停主人。
實際是暗示王曾,如果繼續保寇準,恐怕自己也要套進去。
王曾見丁謂說出這樣的話,強壓住一腔怒火,也不再争。
朝中雖然有很多人替寇準、李迪兩人呼冤,但事實無法挽回。
京城百姓也為寇準鳴不平,因而遷怒丁謂,編了四句俚語: 欲得天下甯,須拔眼前丁。
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丁謂并不畏人言,他怕二人東山再起,又使了一個陰招,收買了傳旨的太監,讓他在馬前懸挂一個裝着寶劍的錦囊,還故意讓劍顯露在外,造成是降旨賜死的陣勢。
李迪是個質樸君子,一見這個架勢,以為是聖上賜死,真的不想活了,幸虧他的兒子和追随他的幕僚趕緊救護,他才沒有糊裡糊塗地冤死。
寇準正在道州衙門與郡官宴飲,忽聽衙役來報,說朝廷的使臣到了,馬懸錦囊、寶劍外露,懸劍示威,情況恐不大好。
郡官不禁大驚失色,寇準卻很冷靜,明白地向傳旨的太監要賜死的诏書,太監傻眼了,他哪有這樣的诏書?寇準冷笑一聲,跪拜接過貶職诏書,又
丁謂有些飄飄然起來,追求了多年的目标似乎已經到手。
雷允恭也是恃勢專恣,兩人的氣焰格外嚣張,幸虧有剛直不阿的王曾位居樞密使,時刻監督着宦官、佞臣的一舉一動,兩人還有所忌憚,才使朝廷沒有出現大的事件。
2、雷允恭事件 接着,加封皇族,封太宗第八子、泾王元俨為定王。
元俨性情嚴整,剛毅不可犯,内外崇憚豐采,稱他為八大王,即小說、戲文中知名度極高的“八千歲”。
俗小說中稱德昭為八大王,那隻是一種誤傳。
當時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說趙恒在病逝前最後一刻,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又伸出三個指頭,以示意叩榻問疾的各位大臣。
後來有人臆測,當時趙恒是想讓自己的弟弟元俨攝政并輔佐趙祯。
但劉皇後就此事派人向大臣們解釋,說官家所示,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無他意。
元俨聽說此事後,發現自己成為劉皇後當權的障礙,為了避免遭受劉皇後殘酷的政治迫害,他立即閉門謝客,不再參與朝中之事,直至劉皇後去世、趙祯親政為止。
然而,傳聞畢竟不是事實。
實際的情況是,趙恒病危時,唯一不放心的是自己年幼的兒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
他最後一次在寝殿召見大臣,宰相丁謂代表文武百官在趙恒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諾,皇太子聰明睿智,已經作好了繼承皇位的準備,臣等一定會盡心輔佐幼主。
更何況皇後居中裁決軍國大事,天下太平,四方順服,臣等如果有異議,便是危害江山社稷,是朝廷的罪人。
這實際上是向趙恒保證,将全力輔佐新皇帝,決不容許有廢立之心。
趙恒此時已經不能說話了,隻能點點頭,表示滿意。
事實上,趙恒晚年,劉皇後的權勢越來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謂等人的附和,因而,趙恒的擔心并非毫無道理。
趙恒臨終時留下遺诏,要“皇太後處分軍國事”,相當于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接着又命丁謂為司徒,兼侍中尚書左仆射;馮拯為司空,兼侍中樞密尚書右仆射;曹利用為尚書左仆射,兼侍中。
三人朋比為奸,繼續擾亂朝綱,其中丁謂最為猖狂。
趙恒臨終的時候,曾對劉皇後說,唯寇準、李迪兩人可托大事。
劉皇後當時隻是含糊答應。
垂簾聽政之後,劉太後由于對李迪當日谏阻趙恒不要立她為後之事懷恨在心,丁謂對寇準在趙恒面前說他是佞臣之事也是耿耿于懷,所以,她不但沒有遵從趙恒的遺命重用寇準、李迪兩人,反而與丁謂合謀,誣陷兩人是朋黨,貶寇準為雷州司戶參軍、李迪為衡州團練副使。
連曹玮也谪知萊州。
王曾實在有些看不過去了,對丁謂說,罪輕罰重,是不是再考慮一下。
丁謂手撚胡須,微笑着說:“居停主人,恐怕也不能幸免吧!” 原來,寇準在京的時候曾借住在王曾家裡,故此,丁謂就稱他為居停主人。
實際是暗示王曾,如果繼續保寇準,恐怕自己也要套進去。
王曾見丁謂說出這樣的話,強壓住一腔怒火,也不再争。
朝中雖然有很多人替寇準、李迪兩人呼冤,但事實無法挽回。
京城百姓也為寇準鳴不平,因而遷怒丁謂,編了四句俚語: 欲得天下甯,須拔眼前丁。
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丁謂并不畏人言,他怕二人東山再起,又使了一個陰招,收買了傳旨的太監,讓他在馬前懸挂一個裝着寶劍的錦囊,還故意讓劍顯露在外,造成是降旨賜死的陣勢。
李迪是個質樸君子,一見這個架勢,以為是聖上賜死,真的不想活了,幸虧他的兒子和追随他的幕僚趕緊救護,他才沒有糊裡糊塗地冤死。
寇準正在道州衙門與郡官宴飲,忽聽衙役來報,說朝廷的使臣到了,馬懸錦囊、寶劍外露,懸劍示威,情況恐不大好。
郡官不禁大驚失色,寇準卻很冷靜,明白地向傳旨的太監要賜死的诏書,太監傻眼了,他哪有這樣的诏書?寇準冷笑一聲,跪拜接過貶職诏書,又